摘要:狄公弟子称号竟为护身符?《唐诡3》韦县尉轻视苏无名
韦县尉冷冷地把苏无名“拒之门外”,眼底那点得意心思藏得真不太明显,硬得像块石头的“闭门羹”,倒让苏无名觉得嗓子有点卡着似的。这部《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真是挺全的,不光有悬疑推理,还能感受到人心叵测,简直像是一场让人心碎的唐代官场大揭露!《唐诡3》开篇就铺开了三桩命案,富商接连遇害,卢凌风和苏无名忙着查案,却被长安县尉韦韬和万年县尉杜玉冷眼鄙视。尤其是韦韬,因为苏无名曾是他的前任,名声又响亮,敌意更多几分,偶尔还讥讽冷嘲。韦家新攒下祖上传下来的显赫地位,韦韬还请卢凌风去家里吃饭,结果苏无名被挡在门外,看他那五味杂陈的表情,倒让他明白了,原来他每次都自称狄公弟子,心里的无奈也只能自己憋着。
和韦县尉一起被挡在门外,这俩人真是冤家路窄。一见面,韦县尉就带着满满的敌意,俩人都曾当过长安县尉,自然免不了相互比较。苏无名负责验尸断案,被他觉得是越权越线,嘴里带着点不屑之意。当他查到斗郎和莓莓的线索时,韦县尉淡淡地说了句“狄公弟子果然厉害”,话里带着几分讥讽,虽然也认可了一点,但更多还是冷嘲热讽。
韦韬请卢凌风去家里吃个宴席,是为了庆祝新获得祖上阀阅,专门请城里那些门第高贵的大家族。同行的苏无名被婉言拒绝,因为他根本不是士族出身。韦韬表面上说着抱歉,脸上却露出得意的笑容:“苏某自知身份,不敢攀高枝,你们这些顶级士族聚会,我可不去凑热闹。”看到这一幕,忽然明白,那个总是气定神闲、屡破奇案的苏无名,挂在嘴边“狄公弟子”的名号,背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底蕴。他既非范阳卢氏的宗亲,也不是河东裴氏,只是一个毫无门第背景的寒门才子。虽说有惊人的才华,身处在“先敬罗衫后敬人”的官场丛林中,也不得不一次次高举已故恩师狄仁杰的旗帜,为自己争取一线前进的空间。他的沉重与无奈,实际上是在官场法则的折磨下,韦县尉的不同态度,也成了一个鲜明的官场真实写照!没有根基的苏无名,面对的不只是韦县尉对他的轻视,还包括崔相一如既往的排挤和打压!
崔相看苏无名不顺眼,特别是拉拢卢凌风这事,最让他难受,比天子还要忌惮。因为他知道苏无名的能力很强,害怕自己的位置会被抢走,甚至暗中派人试图行刺他。看到公主对苏无名的赏识和重视,他心里的恨意越发深重。借着韦韬的宴请,他拼命想拉拢卢凌风,打算趁机断其后路。崔相一嘴说,崔卢才是当时第一的士族,梦想着像北魏的崔浩那样,建立个集博学和高官于一身的士族政权,让崔卢和郑王二人轮流掌握实权!
在劝说卢凌风的时候,崔相也没忘了往苏无名身上泼冷水,试图挑拨两人的关系。“现在长安传着苏卢之名,那个人心思狡猾,居心叵测,他拿江山社稷和狄仁杰做筹码,不过是为了私利。”卢凌风被崔相那野心勃勃的模样给吓着了,崔相直言不讳地说,要是公主能够取代天子,就会给他们让出权力,站在生母这边。苏无名自顾不暇,明明满腹才学,可偏偏被贬得一无是处,屡次被针对,处境尴尬。他的编外博士身份也成了不牢靠的担保,《诺皋记》中红药问他是哪位官员时,他只得回答自己是狄公的弟子。为了给无辜者讨回公道,他只好努力应对,靠着狄公弟子的名头勉强维护一份清明,心头虽有无奈,却不曾抱怨,也没有悔意。
苏无名的那份不悔在《诺皋记》里展露无遗,曾经差点被一品紫缠绕要了性命,他从昏迷中醒来,脑子里还是想着案情。至于《去天尺五》里的事,被韦县尉和杜县尉一再排挤,他也毫不退缩,依然一心扑在破案上。从长安红茶案中躺在池里、模拟武大起快要死的时候的模样,到在云鼎醉酒点将去救老费,说如果救不下来就一起死,他从不怕死,始终对破案有着执迷不悟的热情。老费觉得苏无名太拼了,感叹说“命都快丢了,还想着案子,生死关头还想着别人”,但,正是这样的他,永远把破案、伙伴以及天下苍生放在自己之前。
“探破诡案,苏无名虽死无悔、纵死不悔!”这话一出口,他就会去做。那种对苍生的悲悯和强烈的使命感融合在一起,盖过了恐惧和软弱,也让他身上散发出乘风归去也不悔的悲壮气息。《唐朝诡事录》不仅讲悬疑、辟邪,也展现了大唐的浪漫和残酷,揭示人心的阴暗模糊,记叙探案小队不忘初心的故事。“苏某非官,狄公弟子,苏无名是也。”追看《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看苏无名办案,那份包容一切、平静深远的气度,让人不得不敬佩!
来源:娱乐三好小学生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