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视剧《马大帅2》中,有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数学老师临时请假,马大帅被迫走上讲台代课。面对黑板上的数学题,他冷汗直冒、内心发怵。情急之中,他灵机一动,请一位学生上台代为解题。于是,马大帅紧盯着学生的思路,如同一个“打听式”学徒——学生每写一步,他就在黑板上
在电视剧《马大帅2》中,有一幕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数学老师临时请假,马大帅被迫走上讲台代课。面对黑板上的数学题,他冷汗直冒、内心发怵。情急之中,他灵机一动,请一位学生上台代为解题。于是,马大帅紧盯着学生的思路,如同一个“打听式”学徒——学生每写一步,他就在黑板上“描”一步,一句一句复述讲解。这场由“学生教学生”构成的临时课堂,竟意外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一时热络非常。
然而,当最后一道题“132- 2X=100”呈现在黑板上时,整个教室陷入沉默。马大帅手中的粉笔悬在半空,脚步不停移动,只想尽快逃离讲台。幸好教语文的李老师及时出现,替他解了围。马大帅强装镇定地说:“同学们,好好听李老师讲解这道题,因为我没时间了。”就这样,一场以“打听式”模仿开始的讲台表演,在紧张与转机中悄然落幕。
正是这样的落幕,像舞台帷幕骤然垂下,不经意间将那些长期被主角光环与惯常教学模式所遮蔽的“后台”真相,猝然呈现在聚光灯下。由此,我们得以看见——
看见了“教师”这一身份背后那个真实的“人”。当马大帅从亦步亦趋的“学徒”状态被猛然推回“传道授业”的导师位置时,他的窘迫、无助与慌乱纤毫毕现。那堵由身份、讲台与“老师”称谓所构筑的权威之墙,在他笨拙的模仿与无奈的退场中轰然倒塌。这正印证了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所指出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当教师被迫或主动卸下“全知全能”的面具,展现其作为“人”的脆弱与局限时,一种更为本质的师生联结才开始建立。权威的幻象破灭之后,学生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职业符号,而是一个会犯错、会紧张、与他们一样在认知道路上摸索的真实生命。这种因“退场”而促成的“看见”,构成了平等、真诚与理解的师生关系的基石。
看见了“打听式”模仿的边界和知识建构的本质。马大帅所采用的“打听式”策略——“观察学生、模仿步骤、号召跟学”,本质上是一种机械而浅表的学习方式。它或许能在熟悉的路径中短暂生效,营造出表面的“热络”。然而,一旦面临需要真正理解、内化与迁移的认知挑战,其苍白与局限便暴露无遗。他的退场宣告了这种缺乏深度思维参与的模仿模式的“破产”。这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知识不是被动接收或机械复制的产物,而是学习者基于已有经验主动建构起来的意义之网。教学的核心并非追求步骤的完美复制(如马大帅那句“跟住了啊”),而在于点燃好奇心、激发探究欲,并在“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搭建认知的支架,助其跨越思维的鸿沟。那道难住全班的题目恰恰是学习从机械模仿转向深度建构的关键节点,而非学习的终点。
看见了“失败”作为教育珍贵资源的价值。这场始于“打听式”模仿、终于匆匆退场的教学事故,其教育价值远超一堂流畅无碍的“成功”课。学生完整经历了一个“非常规策略的短暂生机、权威的瞬间崩塌、集体性的思维困境、教师无奈的窘迫,以及最终通过协作(语文教师介入)寻求解决”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堂关于真实学习的沉浸式大课:失败是探索的常态;面对认知困境,诚实比掩饰更需要勇气;协作与求助是智慧的体现。杜威强调“教育即经验改造”,而这场充满张力的失败经验,无疑是最具冲击力的改造素材。马大帅的退场并非教育的终结,而是这堂特殊课的转折点——学生在“打听”失效后的废墟上汲取了比数学公式更丰厚的养分,即关于学习的本质(主动建构而非模仿)、面对困境的韧性,以及协作的价值。
看见了“退场”所创造的真空及其孕育的可能。当马大帅的“打听式”模仿失效并退场,那道难题悬而未决的短暂“真空”里蕴藏着教育的另一种生态可能。虽然剧中由语文李老师迅速补位,但这个瞬间提示我们:当教师的存在本身成为依赖或阻碍时,适时的、策略性的退场如同移开一只无形的手,可能为“合作学习”和“共同体探究”腾挪出更大的空间。在权威退场之后,学生被迫(或有机会)放下对老师的路径依赖,转向彼此,尝试对话、质疑、协商,共同探索解决方案。教师因退场而看见的正是学生群体内部蕴藏的未被充分激发的自主性、批判性思维和协作共生的智慧火花。
马大帅那始于“打听式”模仿、终于黯然退场的课堂,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重新审视教学本真的视野。它归根结底关乎“人”的相遇、碰撞与共同生长,它拥抱思维的探险和对未知的主动叩问,它珍视真实的历程包括模仿的失效、权威的崩塌以及由此引发的顿悟,它最终指向的是每个灵魂如何在求知与生活的长路上,找到内在的支点和生长的力量。
教师真正的智慧与勇气,有时不在于他始终光芒四射地“在场”扮演引导者,哪怕是笨拙的“打听者”,而在于他是否有洞见,在于模仿失效、路径穷尽之时坦然地选择退场。唯有退场,教师才能看见那被自身在场遮蔽的教育真相,看见学生思维在困境中挣扎的真实过程,看见群体智慧在权威真空下萌芽的可能,最终看见那片更辽阔、更本质的教育星空。
我总是觉得,很多时候是学生点亮了我们。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