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吐槽在同行群里刷了屏。327位编剧刚联名摁完手印,转头发现《繁花》署名风波已经烧到亚马逊,王家卫的新项目被按下暂停键。
“编剧到底算不算人?
”——这句吐槽在同行群里刷了屏。327位编剧刚联名摁完手印,转头发现《繁花》署名风波已经烧到亚马逊,王家卫的新项目被按下暂停键。
有人叫好,有人冷笑:原来资本也会怕。
事情不复杂:一个叫古二的上海爷叔,躺在病床上把27段录音、8小时素材递到版权局,说自己才是《繁花》真正的“骨架”。
导演拿皮,播出后只剩“改编自金宇澄”七个字,他连名字都没挤进去。
于是,一场“谁动了我的剧本”变成行业地震,连美国编剧工会都把案例拖进PPT,准备五月戛纳开讲。
先说点直接的。
国内剧组长期默认“导演中心制”,剧本像乐高,谁都能掰一块。
古二放出的录音里,王家卫慢悠悠一句“再淡一点”,下一秒整页对白直接蒸发。
改到最后,投资方一句“导演作品”就把编剧踢下船。
现在法院要求被告交出每一次修改痕迹,相当于把“乐高拆包录像”摊在桌上,谁掰的哪块,一帧都跑不掉。
更刺激的是资本跑路。
去年12月28日,王家卫在香港的公司悄悄把“上海繁花里”的股份从49%砍到15%,接盘的变成北京某国资基金。
业内人士一句话:风险来了,先割席。
亚马逊那边更干脆,Prime Video直接说“要重新评估合作导演的行业声誉”。
一句话,全球流媒体都在数“声誉分”,分数低,项目黄。
编剧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抵制”两个字真能打到七寸。
联名信里还有一句小字:希望“区块链存证”尽快落地。
说人话,就是以后每写一版剧本,系统立刻盖时间戳,谁改第几行,链上永久留痕。
试点已经把《繁花》当反面教材:如果四年前就上链,古二可能不用躺医院维权。
技术听起来冷冰冰,可对于写字的人,那就是“免死金牌”。
当然,也有人泼冷水。
群里一位老编剧发语音:“别高兴太早,系统能存证,挡不住人家不给你开机。
”话音没落,就有人甩出广电总局新规:以后备案必须交“创作分工说明”,谁写剧本、谁改台词、谁定人物小传,一条条写清楚。
造假?
直接卡审查。
听起来像小学登记表,却可能第一次让“编剧”两个字出现在合同首页,而不是夹在第17页附件。
最魔幻的是数据。
微博话题阅读量3.2亿,可真正让平台紧张的是18到25岁观众占比41%。
年轻人不在乎谁拿奖,他们在意“故事到底谁写的”。
一部剧如果弹幕齐刷“偷剧本”,播放量能掉15%以上。
资本可以不理编剧,不敢不理弹幕。
于是,平时只出现在学术研讨会的“署名权”三个字,第一次被算法推上热榜,连带着广告商都开始问:编剧名字能放海报吗?
放,不丢人,还可能多拉两成点击。
事情走到这里,已经不只是古二一个人的战斗。2月20日法院听证,5月戛纳编剧沙龙,区块链系统上线……每个节点都像倒计时。
有人担心:万一判决还是“各打五十大板”,行业是不是继续老样子?
也有人乐观:就算这次输,327个名字、3.2亿阅读、41%的年轻人,已经把“编剧=透明人”的旧剧本撕掉一页。
接下来就看开庭那天,被告能不能拿出一份“干净”的修改记录。
如果硬盘里只剩“最终版”,没有痕迹,那场面大概比电视剧还精彩。
毕竟,观众第一次把“编剧署名”当成选剧标准,这在国产剧史上还是头一回。
来源:善良火车7NaH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