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甄嬛传》这部投资7000万的剧作,在拍摄过程中竟然发生过这样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导演郑晓龙后来透露,开拍前一年左右,有位商界大佬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剧组,想让自己的女友出演甄嬛这个角色。
《甄嬛传》这部投资7000万的剧作,在拍摄过程中竟然发生过这样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导演郑晓龙后来透露,开拍前一年左右,有位商界大佬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剧组,想让自己的女友出演甄嬛这个角色。
这事儿让郑晓龙挺为难的。当时剧组正在为女主角人选头疼,没想到又冒出这样的情况。那位富商开出的条件很直接——愿意给剧组提供资金支持,但女主角必须是他女朋友。面对这种提议,郑晓龙没有立马答应,而是安排了试镜。
试镜那天,那位女士确实准备得很充分,从妆容到表演都按主角的标准来。可郑晓龙在监视器后看了不到五分钟就摇头了,什么话也没说,直接示意关机。在他心里,甄嬛这个角色对演技要求很高,光有外表是不够的。
试镜失败后,那位大佬又派人来联系,态度缓和了不少,说不一定要演女主角,其他角色也行。郑晓龙想了想,最后给她安排了个侧福晋的角色,台词没几句。剧组里对这事看法不一,有人觉得导演这样做有点冒险,毕竟对方真提供了资金,该照顾下情面。但郑晓龙坚持自己的想法,觉得既然让她参演了,面子已经给足了,至于后期剪辑播出,那还是他说了算。
其实《甄嬛传》的选角过程挺复杂的。编剧王小平,也就是郑晓龙的太太,最早从原著小说里发现了这个项目的价值。她经常跟丈夫推荐,觉得这部作品表面是宫斗剧,实际上内涵丰富,对话精妙,跟那些普通的争斗剧完全不是一回事。
刚开始郑晓龙并不太看好,觉得风格偏向偶像剧,不符合他的创作习惯。王小平倒是坚持不懈,经常拿出剧本片段让丈夫品读,慢慢让他认识到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她会定期给郑晓龙朗读精彩的台词,强调这些对话的深意和艺术价值,让他逐渐感受到这部作品与其他宫斗剧的不同。
筹备阶段,剧组考察了很多人选。原作者曾推荐蔡少芬出演女主角,因为小说原型就是以她为参考的。不过蔡少芬礼貌地拒绝了,说自己年龄偏大,普通话也不够稳定,怕影响整体效果。她反而对皇后角色更感兴趣,觉得台词压力小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气场。
郑晓龙原本就想邀请蔡少芬,但因为邓萃雯档期冲突,最终选择了现在的演员阵容。蔡少芬的拒绝让选角工作更复杂了,剧组不得不重新考虑其他人选。这个过程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郑晓龙和王小平多次讨论,分析每个候选演员的优缺点。
男主角的选择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周渝民原本是首选,原著作者创作时就以他为原型。郑晓龙也联系过他,但时间安排上协调不了。后来他认为选择陈建斌并不是妥协,陈建斌那种沉稳内敛的气质正好符合皇帝角色的需要。陈建斌的表演风格更适合表现皇帝的深沉和城府,这种气质是其他演员很难复制的。
孙俪的参演过程也很有意思。起初郑晓龙并没有第一时间考虑她,是制片人介绍后才开始关注。孙俪在试镜阶段就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不仅研究角色的青春时期,还询问后期发展和情感转换等细节。她展现出的敬业精神和对角色的深度理解让导演印象深刻。
当时孙俪才27岁,郑晓龙评价她有灵气但面容过于清秀,缺少角色需要的那种狠劲。不过她的努力程度逐渐改变了导演的看法,拍摄期间几乎每天都会主动加练,还会就台词表达方式与导演讨论。孙俪对每个细节都非常认真,经常在拍摄间隙练习表情和动作,力求完美呈现角色的复杂性格。
配音方面用了专业配音演员,虽然不是孙俪本人的声音,但在当时追求声音统一性的制作环境下,这是普遍做法。那个时代的古装剧制作更注重声音的专业性和整体协调性,而非演员的原声表演。
整个拍摄过程中,剧组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演员选择,还有资金管理、场景搭建、服装道具等多方面问题。投资7000万在当时算是相当可观的预算,但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仍然需要精打细算。
后期制作同样复杂,剪辑师需要处理大量素材,确保每一场戏都能准确传达剧情和情感。对于那些人情角色的镜头,郑晓龙在剪辑时格外谨慎,既要照顾到投资方的面子,又不能影响整体质量。
该剧播出后,那位大佬女友的镜头在后期制作中被大量剪辑,最终只保留了背影和少量表情特写。这个处理方式既满足了投资方的要求,又保证了剧情的连贯性和专业水准。
郑晓龙对这件事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投资数额虽然不小,但最担心的是人情因素影响作品质量。他始终坚持电视剧是为观众而拍,不应该考虑其他因素。这种坚持在当时的影视圈并不常见,但也正是这种专业精神成就了《甄嬛传》的经典地位。
拍摄期间,剧组还面临其他各种挑战,包括天气变化、场地协调、演员档期等。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安排,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拍摄进度。郑晓龙凭借丰富的经验,成功应对了这些挑战。
如今《甄嬛传》依然在各个平台播放,观众讨论热度持续不减。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精良的制作,更在于对艺术品质的坚持。即使在面对投资方压力时,剧组依然保持了创作的独立性,这种精神值得后来的影视制作人学习。
来源:影视经典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