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录音把豆瓣9.2分的《繁花》直接拖下神坛,凌晨三点官微删了上千条评论,连胡歌唐嫣都被喊出来背锅。
一段录音把豆瓣9.2分的《繁花》直接拖下神坛,凌晨三点官微删了上千条评论,连胡歌唐嫣都被喊出来背锅。
剧粉还在二刷黄河路夜景,录音已经先一步把滤镜砸得稀碎。
有人嫌唐嫣装,有人笑游本昌难搞,最刺耳的是那句月薪三千的编剧助理干了三年,渐冻症都熬出来了,片尾字幕却找不到他的名字。
官微第一时间甩出声明:非法录音,别信。
可手指一点,声纹鉴定的留言秒没,再刷新,连账号都原地消失。
网友截图都来不及,只剩满屏问号:真没事你删什么?
胡歌的微博评论区直接沦陷。
有人质问他为什么不为老戏骨发声,有人翻出他十年前替工作人员讨薪的旧帖,对比现在沉默,说他变了。
唐嫣更惨,三年不接外戏,换来一句轻飘飘的装,粉丝熬夜控评,天亮一看,广场还是被屠版。
最惨的当然是那个没名字的助理。
录音里他咳嗽声很重,说工资三千,房租一千五,每天写稿到四点,怕赶不上地铁,就睡在机房地板。
渐冻症确诊那天,剧组只给他批了三天病假,还叮嘱别对外说,怕影响项目融资。
现在外婆家被扒出地址,门口全是直播打卡的人。
有人翻出旧账,发现《繁花》开机发布会就出过幺蛾子。
背景板漏掉出品方logo,当场被工作人员冲上台补贴;片头字幕把总编剧名字打错,直到播出第八集才改。
当时粉丝洗地:瑕不掩瑜。
如今再看,不过是早埋的雷。
业内朋友透露,剧组用工分三档:头部演员带编剧进组,直接签分红;腰部主创按集数打包;最底层文字民工按天算钱,不打卡就没工资。
助理这种岗位,连劳务合同都省,走个人劳务发票,税自己扛。
三年下来,医社保零缴纳,医保断缴一次就得重新累计起付线,难怪病不起。
更离谱的是署名规则。
平台要求备案剧本必须写够三个编剧名字,于是常见操作:总编剧挂名,小编剧凑数,真正干活的助理算枪手。
枪手协议里白纸黑字:自愿放弃署名,放弃一切衍生收益。
签完才给进组通行证,不签就换人,反正排队的大学生一抓一把。
观众以为好剧是情怀,其实背后是算盘。
演员档期以小时计价,多拖一天就是上百万;老戏骨戏份被砍,是因为超了保险公司给的年龄上限,多拍一天多交十万保费。
美术组花三百万搭的景,拍三天就拆,不是浪费,是场地租金到期,续租要加钱,不如后期补CG。
录音曝光后,平台连夜开会,结论不是补工资,而是统一口径:剧组外包,责任在承包方。
承包方转头在群里发通知:谁再乱说话,行业封杀。
助理的微信头像第二天就灰了,签名写着:别找我了,我认怂。
有人把锅甩给资本,说资本只认流量。
可资本也委屈:投十部剧八部亏,只能靠两部爆款回血,回款周期三年,利息就吃掉15%,不抠成本就等死。
演员也委屈:顶流看着价高,一半交给营销公司,热搜包年、机场街拍、反黑控评,哪样不烧钱?
老戏骨更委屈:退休金才四千,不拍戏吃啥?
一圈转下来,最没议价权的还是底层写字的。
观众在弹幕刷封神,有人在机房咳血。
屏幕越亮,背后越黑,这不是《繁花》一部剧的毛病,是整个行业的暗病。
以前藏在片尾字幕后面,现在录音一戳,脓包全破。
想治标也简单:把署名权写进劳动法,违反就罚;医社保按实际工资交,不缴就停拍;平台立项前先验剧组用工合同,缺一页就不给备案。
可没人推,推了也执行不了。
因为观众只想看好戏,不想看好代价;投资人只想看回报率,不想看血泪史;演员只想看角色高光,不想看幕后窟窿。
于是循环继续:下一部爆款开机,新一批毕业生抱着电脑排队签枪手协议。
机房地板还是凉的,外卖还是二十五起送,咳嗽声还是一夜到天亮。
唯一变化的是,录音键更好找了。
胡歌们不发声,不是冷血,是知道发声也改不了规则,还可能被换掉。
唐嫣们不解释,是明白解释就是给热度添柴。
观众骂完,剧照样看,平台数钱,助理删号。
太阳升起,黄河路依旧车水马龙,没人记得昨晚被删掉的第1001条评论。
能记住的,只剩同行。
他们把录音存进硬盘,设成私密,提醒自己:别生病,别署名,别外婆家。
然后继续投简历,下一部剧组开工,第一个到场的,还是他们。
来源:小余影视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