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播三天就被骂上热搜,武侠剧《水龙吟》把特效当饭吃,却连一场像样的真打都没有。
开播三天就被骂上热搜,武侠剧《水龙吟》把特效当饭吃,却连一场像样的真打都没有。
点开正片,满屏光污染闪到眼疼。
罗云熙一抬手,地面炸出十米深坑,对手原地起飞转体三周半,落地毫发无伤。
弹幕齐刷:这是修仙还是跳舞?
数据更扎心,首播市占率4.8%,第二天跌到3.1,评分从7.2一路滑到6.4,打一星的观众留下同一句话:没有拳拳到肉,算什么江湖。
痛点很明显。
大家苦慢动作久矣。
十年前《绣春刀》用实打实的刀背砍出火花,观众记住的是张震磨到发亮的刀柄。
现在倒好,演员摆个pose,后期加闪电,成本省一半,片酬翻一倍。
平台财报好看,武侠骨血被抽干。
《水龙吟》不是没想办法。
它把悬疑嫁接到江湖,第一集就甩出灭门案,倒叙、插叙、多线并进,试图用烧脑挽尊。
可线索塞得太满,很多人物出场五分钟就下线,观众还没记住脸,就得跟着破案。
节奏崩了,情感来不及生根,再炫的特效也救不了。
人物倒是留了点生机。
唐俪辞不是标准大侠,出场就灭自己满门,转头又救路边乞丐,善恶混沌。
阿谁姑娘外表柔弱,关键时候拿刀抵住自己脖子逼男主让步。
柳眼从兄弟变仇人,只因当年一句“你不如我”。
这些灰色地带,比脸谱英雄带劲。
可惜好设定被快节奏拖累,转变靠台词硬甩,观众情绪刚跟上,镜头就切到下一场爆炸。
服化道精致到头发丝,却精致得雷同。
男主白衣飘飘,女主轻纱遮面,和去年、前年的古偶撞衫。
美术指导在微博晒图,一套衣服绣了三个月,点赞破十万。
可观众记不住样子,只记得又贵又冷,像橱窗里的假人。
武侠需要粗粝感,需要补丁、血迹、磨破的靴边,才能让人相信这个世界会喘。
更隐蔽的缺口在侠义。
唐俪辞杀人如麻,编剧用“他有苦衷”四个字兜底。
苦衷是什么?
灭门真相还没讲到,男主已先洗白。
观众看不到代价,就看不到信念。
江湖没了信念,只剩闯关游戏。
对比一下,97版《天龙八部》乔峰误杀阿朱,暴雨里抱着尸体走了一夜,没有特效,收视率却飙到40%,靠的就是那股“我害死最爱之人”的疼。
平台不是不知道问题。
内部研讨纪要流出,提到“年轻观众爱看爽点,不爱看受苦”。
于是打戏剪成MV,虐心情节用三句台词带过。
数据反馈却打脸:弹幕里“没劲”“跳过”占比63%,完播率跌到38%。
想讨好所有人,结果连老粉也跑光。
有人把锅扣给流量演员。
罗云熙瘦到脸颊凹陷,被吐槽“撑不起大侠气场”。
可同一个人,在《月上重火》里舞刀也利落。
问题不在身材,在调度。
导演要求唯美,武指只好设计旋转、慢放、定格,一套动作拆成八个镜头,力量全断。
演员没机会练整套,开机前三天才拿到动作表,能打出什么劲?
幕后更现实。
剧组拍一场雨夜打戏,原定真摔真打,拍到凌晨,演员腰部扭伤。
平台怕耽误档期,连夜改成特效雨、特效摔,成本从80万降到20万,播出后热搜词条却是“打戏好燃”。
尝到甜头,后面全照此办理。
武侠最后一块遮羞布,被预算撕得稀碎。
观众真的只配看特效吗?
未必。
B站UP主剪了一段《水龙吟》原声,去掉光污染,把演员动作调到正常速度,再配上鼓点,播放量一夜破百万。
评论区齐刷:这样打才带感。
说明大家不是不接受新东西,是要尊重基本逻辑:人被打会疼,刀砍骨头会卷刃,高手也会喘。
真实感才是代入钥匙。
再往深看,武侠式微不是一天两天。
金庸去世那年,全网哀悼,之后年年有人喊“武侠已死”。
死的不止是类型,是那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气。
当主角靠血统、靠奇遇、靠特效,不再靠选择,故事就失去重量。
观众看武侠,是想看普通人如何咬牙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不是看神仙打架。
《水龙吟》还有二十集没播。
预告里出现一场雪地对决,演员提前一个月进组练剑,武指来自《师父》团队。
如果正片能保持预告的硬度,把悬疑线收拢,让人物为选择付出代价,评分还有回升余地。
否则,它只是又一部用武侠包装的仙侠,播完就散,留不下刀口,也留不下名字。
江湖不缺故事,缺的是把故事当真的人。
特效可以五毛,信念必须千金。
什么时候剧组愿意让演员真摔真打,让角色真疼真错,观众才会重新掏出真心。
否则,再华丽的闪电,也照不亮一个死去的江湖。
来源:大气豆花bidf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