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汇报点评《四喜》,只字不提演技,却句句都说进观众们的心坎
你敢信?一部被骂上热搜的剧,居然被《文汇报》点名表扬了!
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都觉得离谱,毕竟前几天#四喜狗血剧情#的话题还在热搜上挂着,评论区里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这剧把“丧偶、怀孕、认亲、负债”全堆一块儿,简直是把观众当傻子糊弄。
可转头一看,《文汇报》的点评却刷屏了朋友圈,里面写着“能照见万家灯火平凡人的家庭伦理剧,在中国长剧谱系里始终有一席之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部剧的口碑怎么能分裂成这样?
要说《四喜》这剧,开局那叫一个猛。
11月7号悄咪咪空降央八,没做任何宣传,结果开播37分钟酷云实时收视率就破了3%,单集峰值冲到3.89%,直接刷新了近三年央八的纪录。
腾讯视频上线25分钟热度值破25000,弹幕里全是“这剧情也太刺激了”“蒋欣童瑶飙戏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剧情确实够抓马:童瑶演的沈明珠刚领证怀孕,丈夫就见义勇为去世了;婆家突然冒出800万债务,公公直接猝死……
蒋欣演的亲姐姐许知夏,一边要应付自己的二胎压力,一边还得帮妹妹收拾烂摊子。
就这前三集的冲突密度,比一般剧一整部的都多。
可火了没几天,风向突然就变了。
口碑也是直线下降,《四喜剧情太狗血》的话题阅读量破3亿。
有观众吐槽“每集塞3.2个强冲突,比八点档狗血剧还离谱”,评论区直接炸锅:“这是家庭伦理剧还是恐怖片啊?”
就连许娣老师都被连累,说她演的生母只会瞪眼拍桌子,把温情戏演成了吵架现场。
就在这全网群嘲的时候,11月15号《文汇报》突然发了篇点评,里面一句话都没提演员演技,光说“丰满的人物群像、不同的生活处境,剧情戳中观众对不同人生的好奇、对真实生活的共鸣”。
这点评一出,网友们更懵了:难道我们看的不是同一部剧?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这剧有点扯。
一个孕妇又是丧偶又是还债又是认亲,哪有这么倒霉的人啊?
可追到第12集我突然看懂了——沈明珠在菜市场为了一毛钱跟小贩砍价,转头却把刚赚的钱给了更困难的弟媳。
许知夏在酒桌上被客户灌酒,偷偷把白酒换成白开水,回家对着镜子给自己打气。
还有沈明珠在受委屈了之后,养母无论如何都坚定地站在她的身后。
这些细节看得我鼻子一酸,这不就是我们身边那些咬牙硬扛的普通人吗?
不光如此,导演沈严在采访里说,这剧的人物设定其实来自2000份真实问卷。
他想拍的不是狗血冲突,而是“每个家庭都藏着的那些难念的经”。
就像剧里三个妈妈抢着照顾沈明珠,生母想弥补亏欠,养母怕她受委屈,婆婆惦记着孙子,看似是闹剧,其实戳中了中国式家庭最拧巴的痛点——
我们总用自以为对的方式爱别人,却忘了问对方到底想要什么。
其实《四喜》的争议,本质上是观众对“真实”的不同理解。
有人觉得剧情太夸张,可转头看看热搜上#女子怀孕后被公司降薪# #亲生父母找上门要求赡养#的新闻,又觉得这剧简直是在照妖镜。
就像《文汇报》说的,好的家庭剧不该是“完美童话”,而该是“生活的放大镜”。
据相关数据统计《四喜》播出后,单亲妈妈法律援助的咨询量涨了27%,很多人都是看了沈明珠的经历才知道“遗腹子也有继承权”。
全国妇联还发起了#新时代四喜人生#的话题,阅读量破2.3亿,里面全是女性分享自己的生育、职场困境。
你看,一部剧哪怕有争议,只要能让大家开始讨论这些问题,不就挺有意义的吗?
想起我妈看完剧跟我说的一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以为别人过得光鲜,其实各有各的苦。”
《四喜》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没把沈明珠写成大女主,她会哭会怕会崩溃,但最后还是会咬着牙站起来。
这种不完美的坚韧,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现在剧还没播完,沈明珠刚把债务理清楚,准备创业开早餐店。
有人说这剧情太理想化,可我觉得,生活已经够难了,看剧的时候让我们相信“努力就会有希望”,又有什么不好呢?
毕竟现实里的我们,不也跟她一样,在一堆烂事里找糖吃吗?
《四喜》的口碑分裂,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的家庭剧就该像一面镜子,有人照见狗血,有人照见自己。
就像《文汇报》说的,能引发共鸣的从来不是完美的人设,而是那些“看得见烟火气的困境”。
现在想想,我们为什么总对家庭剧又爱又恨?
因为里面的角色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甚至是我们自己。
那些争吵、和解、眼泪和拥抱,不就是真实的生活吗?
或许这就是《四喜》最厉害的地方——它没给我们答案,但让我们开始理解:原来每个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亲人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苦衷。
最后问大家一句:如果沈明珠是你身边的朋友,你会劝她放弃孩子,还是支持她把孩子生下来?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来源:剧评风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