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赚110亿却亏5亿?短剧出海3年,80%玩家血本无归!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5 20:00 1

摘要:打开海外的App商店翻一翻,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娱乐排行榜前排几乎被中国短剧App承包了。

打开海外的App商店翻一翻,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娱乐排行榜前排几乎被中国短剧App承包了。

从当初“霸总征服全世界”爆火出圈,到现在短剧出海已经走过3个年头,一边是收入翻倍的增长神话,一边是头部平台集体亏损的尴尬现实,如今还迎来了好莱坞巨头和本土玩家的双重围剿,这局棋是越来越难下了。

说句实在话,短剧出海的增长速度是真的让人顶不住。

2025年全球短剧市场规模预计能冲到110亿美元,差不多是免费广告流媒体电视的两倍,这蛋糕看得谁都眼馋。

中国玩家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拿ReelShort来说,上半年收入直接干到3.84亿美元,半年就顶上去年全年的业绩,同比暴涨270%,这波操作是真的666。

海外用户对中国短剧的痴迷程度,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

美国有个作家叫布里顿·科普兰,刷视频看到ReelShort的广告好奇点进去,结果倒了杯红酒就沉浸式追完了85集,还说“我们这代人就该看这个”。

还有演员马克·赫尔曼也吐槽,很多观众本来只想看一集,结果不知不觉刷两小时,相当于看完一整部电影。

用户付费也一点不手软,单用户平均每月最高能花80美元追剧,北美市场一个地区就贡献了全球一半的收入。

下载量更是夸张,2025年上半年累计突破5.26亿次,同比增长451%,最火的时候,中国App占据了海外TOP30短剧应用93.52%的收入份额,几乎垄断了市场。

但谁能想到,光鲜数据背后藏着大危机。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应用在海外短剧下载榜的份额从去年的95%直接暴跌到67%,足足少了28个百分点。

印度的Kuku TV、乌克兰的My Drama这些本土玩家突然杀出来,迪士尼、福斯娱乐这些好莱坞巨头也带着真金白银下场,中国玩家的垄断时代算是彻底结束了。

我跟你讲,短剧出海看着风风光光,实则就是“光赚名气不赚钱”的赔本买卖。

头部平台的营收蹭蹭涨,但亏损却越来越狠,完全是“增收不增利”的典型。

ReelShort上半年营收3.84亿美元,看着挺吓人,结果净亏损高达4651.15万元;中文在线更惨,前三季度亏了5.2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76.64%,这亏法谁顶得住啊。

最惨的还是底层的制作方,业内有个共识:80%-90%的剧集根本回不了本。

以前拍一部出海短剧成本大概12-15万美元,现在直接涨到15-18万美元,涨幅超20%。

这还不是最坑的,演员片酬涨得更离谱,好莱坞三线演员以前日薪才200-300美元,现在参演中国短剧能拿到1500美元,涨幅最高达7倍,有武术经验的演员日薪更是能冲到3000-4000美元。

制作成本涨了还不算,投流费用才是吞金巨兽。

业内有个说法,投流成本能占到总成本的80%左右,主要包括信息流广告投放、素材制作测试和平台服务费。

一部投资15万美元的短剧,想回本得把投流费用加到150万美元,相当于投1块钱要赚10块钱才能打平,这难度堪比登天。

更要命的是,行业利润被压得越来越薄。

以前联合首发一部剧能卖3-4万美元,现在直接腰斩;二轮剧更惨,十部剧打包价从去年的4万元降到现在的2万元,有的甚至1000元就能买一部。

再加上海外平台都抢着要独家发行,一部剧被多个平台投放就容易分流,中小玩家没了分销渠道,生存空间被挤得越来越小,真的会谢。

从另一个角度看,行业洗牌期也是机遇期,现在活下去的关键,一是靠AI降本,二是靠内容升级,光守着老套路肯定不行了。

先说AI这波操作,是真的救了不少公司。

趣丸千音用AI做翻译,直接让短剧出海成本降了80%,12小时就能完成一部剧的多语言本地化,速度比人工快10倍以上。

ReelShort更狠,靠工业化流程和标准化模板,把单集制作周期缩短到72小时,既能保证产能又能控成本。

现在还有AI漫配音、虚拟主演这些新技术,能节省70%的制作成本,这才是降本增效的正确打开方式。

内容上也不能只靠“霸总”了,观众早就看腻了。

聪明的公司开始搞本土化创新,不是简单翻译台词,而是做文化语境的重构。

比如把中式家庭伦理改成印尼的婆媳矛盾,把“妈宝男”换成当地俚语“ibu anak”,还专门请文化顾问把控细节,就怕踩中文化雷区。

题材也越来越多元,校园、狼人、悬疑剧都冒出来了,像Content Republic这家公司,原创剧占比高达90%,不再跟风翻拍爆款。

但挑战也越来越大,好莱坞巨头可不是来打酱油的。

福斯娱乐计划两年做200多部短剧,米拉麦克斯直接找来了《犯罪现场调查》的编剧写剧本,单部预算冲到40万美元,是中国团队的两倍。

迪士尼也推出了“Short Circuit”实验计划,鼓励员工创新短剧内容,巨头们带着资金和资源入局,直接拉高了行业门槛。

现在的玩法也变了,平台都开始设ROI生死线,卡着0.3、0.4的投资回报率做投放,不再盲目烧钱。

中小公司要么转型做独家内容,要么靠AI提升效率,头部平台则忙着和好莱坞合作,抢占高端市场。

还有些公司为了缩减成本,把原本在洛杉矶的剧组搬回国内拍,毕竟国内的制作成本要低不少,能省一点是一点。

另外,变现模式也在升级。

以前主要靠用户付费解锁,现在很多平台搞“付费+广告”混合模式,降低用户门槛的同时还能多赚一笔。

还有的搞“内容+电商”,在国风短剧里植入汉服、香囊这些文创产品,定向推广带动海外销售,这思路确实比单纯卖剧要活。

短剧出海从野蛮生长到巨头围剿,只用了3年时间。

以前靠“霸总+投流”就能赚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现在拼的是本土化能力、AI技术和内容品质,光靠流量堆起来的虚假繁荣,迟早要翻车。

中国玩家虽然丢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手里有规模化生产和用户洞察的优势,这是别人比不了的。

说白了,这个行业现在就是“大淘汰时代”,今年年底估计有30%-40%的中小平台会被淘汰。

与其纠结份额高低,不如把精力放在做好内容、控制成本上。

11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就在这儿,能守住一席之地,比单纯追求“垄断”更实在。

行业洗牌不可怕,怕的是抱着老套路不改变,最后被市场无情淘汰。

毕竟观众看的是好故事,不是看你烧了多少钱,能打动人心的内容,才是永远的护城河。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