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亚洲导演最近又在张罗新戏《春寒》,听说还是原班人马,光听这名字心里就一颤,冷风似的往骨头缝里钻。这位爷拍的片子向来不玩虚的,什么温情、现实、时代压下来的小人物,他一把就能掐住命门。之前那部谁也没想到能爆的剧,直接把文荣奖和飞天奖卷了个遍,全组上下一个没落下,
杨亚洲导演最近又在张罗新戏《春寒》,听说还是原班人马,光听这名字心里就一颤,冷风似的往骨头缝里钻。这位爷拍的片子向来不玩虚的,什么温情、现实、时代压下来的小人物,他一把就能掐住命门。之前那部谁也没想到能爆的剧,直接把文荣奖和飞天奖卷了个遍,全组上下一个没落下,集体捧奖杯。你说巧不巧,有时候好作品就得等几十年,沉默了快一百年的事儿,就这么被他们演活了。
于和伟那天站在台侧,看着吴越上台领奖,忽然笑出声来,凑过去说了句:“咱俩啥时候演回夫妻?”全场都乐了。可你细品这话,哪是玩笑?那是演员之间才懂的默契,是戏外还在呼吸的角色感。他们这些人,不是在“演”,是在“活”那些人。
魏晨那天采访的时候,话没说两句,眼圈就红了。他也没躲,就站在那儿,低头吸了口气,再抬头接着说。他说聂曦上校这个角色,像是从他血肉里长出来的,拍完一个月他还改不了口,叫“首长好”。你能想象吗?一个在聚光灯下打了十几年滚的艺人,会被一个角色摁在地上起不来。不是演技问题,是信仰被点燃了——他真信那个角色的存在。
一部戏能让人疯魔到这份上,说明它触到了某种真实。不是特效堆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是靠着一帧一帧的细节,把人拽进那个年代。剧本打磨了三年,光是史料就堆了两屋子,每一个制服扣子、每一封电报措辞,都得对上时间线。2023年开拍前,整个剧组闭关两个月,连手机都不让带,就为找那种与世隔绝的肃穆感。
吴越有场戏,是在大雪夜里读一封阵亡通知,镜头没给脸部特写,只拍她手指一点点松开信纸,慢慢垂下去。那一秒,全场安静。导演回忆说,那天零下18度,她一条过了,没重拍。不是技术多高,是情绪早就满了,轻轻一碰就溢出来。
这种戏,十年出一部都不算多。现在有人总说演员浮躁,可你看他们——于和伟片酬压了三次主动降,就为腾出预算做置景;魏晨为一场军礼仪式练了二十多天,手都抬不起来了还坚持。哪有什么奇迹?不过是死磕到底。
听说《春寒》已经立项,明年春天开拍。还是那群人,还是那个味道。你敢说,这不是我们最该追的剧?
来源:喧嚣里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