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在外贸行业摸爬滚打18年的现代女性,尽管见过太多起起落落,却依然被这个民国女人的胆识和智慧震撼。
追《灼灼韶华》时,褚韶华的崛起之路让我越看越上头——
作为在外贸行业摸爬滚打18年的现代女性,尽管见过太多起起落落,却依然被这个民国女人的胆识和智慧震撼。
35块大洋起家,靠“空手套白狼”撬动5000块巨额资金,开起属于自己的药铺,这波操作堪称商业教科书,但背后暗藏的风险,却值得每个创业者、外贸人狠狠警惕。
本以为是一部平平无奇的民国商场剧,没想到褚韶华的人生轨迹,竟藏着太多生意人的底层逻辑。
生意人的内核——不服输的劲头
褚韶华跌宕起伏的人生,剧中无数的“痛点”,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如何在时代夹缝中,靠自己的胆识、智慧和坚持,一步步从“一无所有”走到“掌控命运”的高光时刻。
褚韶华第一次迎来“高光时刻”,是她以35块大洋的本金,收购17万斤紫菀,并获利6000大洋的一招“空手套白狼”。
丈夫陈大顺去世后,小叔子陈二顺抢走了家里的药铺,把她和婆婆、孩子赶回了老家。
一家老小靠着陈二顺不定时寄来的微薄银两度日,她怎能甘于这样仰人鼻息的日子?
韶华原本想和视财如命的婆婆借几十块大洋作本钱,被直接拒绝。婆婆劝她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照顾孩子、等接济,可她偏不。
在那个女人大都依附男人的年代,韶华骨子里的韧劲让她不愿向命运低头——
这一点,像极了我刚做外贸时的样子。
手里没资源、没客户,却被老板指派去开拓外贸业务。当时只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在激烈的市场里,把外贸业务收入做到公司总销售收入的一半。
民国版“杠杆奇迹”:35块如何滚成5000块大洋?
褚韶华的逆袭,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她回娘家时看到,当地紫菀大丰收,药材商却联合起来把价格压的特别低,药农们几乎要血本无归。
从小跟着爷爷耳濡目染,加上这几年一直在帮着陈家打理药铺,她深知中药行业有个铁律:上年价格暴跌的药材,下一年大概率会因为减产而涨价。
韶华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她手里根本没有积蓄。
万般无奈之下,韶华只好把丈夫生前给她买的首饰拿去典当。
她把当年定亲的手镯也一块做了“死当”,可见这份破釜沉舟的决心。
35块大洋在民国是什么概念?
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过几块钱,这35块够一家人省吃俭用过大半年。可在商场上,这点钱连塞牙缝都不够。
但褚韶华偏要“以小博大”。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用仅有的35块大洋作为10%的定金,向药农“高价”预定了1000斤紫菀,并明确要求药农不能把紫菀卖给其他药商。
这一步,韶华用极少的本金,锁定了价值350块大洋的紫菀,为后续操作埋下了伏笔。
紧接着,她拿着这张“收购单据”,走进了典当行。换做别人,就凭这一张纸根本没人理会。
但韶华凭着对市场的精准判断、清晰的逻辑和沉稳的谈吐,说服了典当行掌柜。
最终,她成功贷到了150块大洋。但这,还只是开始。
拿到150块大洋后,褚韶华立刻用同样的方式收购更多紫菀,再拿着新的货权凭证去其他钱庄、典当行融资。
一次又一次,她用未来的资源,换当下的资金;再用这些资金,去撬动更大的机会。
短短一段时间,她从最初的35块,到150块、500块、2000块,最后一次竟然典当出了5000块大洋!
这时候几个老板一碰面,才发现他们这些在商场浸淫了多年的“老江湖”,竟然被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媳妇的“连环融资”给“骗”了!
5000块大洋,在民国足以买下一间像样的铺子,是普通人几辈子都攒不下来的财富。而褚韶华,仅凭最初那35块大洋的定金,和一张“未来货权”的单子,就完成了这场堪称奇迹的资本运作。
褚韶华从这波操作中获利6000块大洋,用这笔钱开了“华顺药铺”,彻底摆脱了寄人篱下的命运。
褚韶华的这个操作,让我拍案叫绝,但作为亲历过外贸行业起起落落的过来人,我更清楚:
电视剧里有“主角光环”,现实中这样的操作,每一步都踩着雷区。
褚韶华的成功,离不开“没有天灾带来紫菀的减产,没有药农不守信用把紫菀卖给他人,也没有其他无法预期的变故”等多重幸运,但现实里的生意场,从来没有这么多刚刚好。
5个致命坑,我也踩过,至今想起来后怕
1.质押物估值坑:值多少钱,别人说了算
韶华拿紫菀去典当,能借多少钱全靠典当行掌柜一句话。紫菀的品质、行情全凭经验判断,人家想压价就压价。
褚韶华拿着350块大洋的紫菀货权,典当行只给了150块货款,相当于打了4折。好在她的定金比例只有10%,还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但在现实商业中,这种“被动估值”的坑,几乎每个创业者都躲不开。
我们外贸采购产品,一般至少要付50%的定金,而去银行做出口押汇,贷款比例由银行说了算,自己根本无法控制风险。
他们会根据行业风险、货物保质期、市场行情随意压价,你要么接受,要么放弃,根本没有谈判的余地。
2、杠杆连锁坑:一环断,满盘输
韶华的融资逻辑,本质是“连环杠杆”:用35块借150块,再用150块借500块,每一笔融资都依赖上一笔资金的运作,每一步都要支付利息,还得确保货物能顺利收购。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问题——比如药农毁约、典当行收紧放款,整个链条就瞬间崩塌。
2012年的一次经历,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接了一个10000台播放器的外贸订单,但手里的钱只够生产3000台播放器,就想靠“仓单质押+追加融资”放大规模。
结果生产到一半,原料供应商突然涨价,不补差价就不发货。我已经欠了银行贷款,不补差价之前的投入全白费,最后补了差价,利润几乎被吞噬,还差点逾期还款影响信用。
现实里没人有“主角光环”,杠杆能让生意规模翻倍,也能让风险翻倍。
3、市场波动坑:“摇钱树”,变成压垮你的“包袱”
褚韶华敢囤17万斤紫菀,赌的是“上年价低,下年必涨”,但紫菀是大宗商品,它的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
要是遇到大丰收、价格暴跌,或者政府出台管制政策,褚韶华手里的货就会一文不值,欠典当行的钱都还不清。
做外贸18年,见过太多因市场波动翻车的案例。
有同行2019年预判冬季羽绒服热销,囤货500万还加了杠杆。结果那年是个暖冬加上后来疫情影响,物流中断,客户取消订单,羽绒服价格暴跌,最后倒闭清算。
市场说变就变,盲目囤货加杠杆,本质就是在赌运气。
4、履约风险坑:没合同没监管,只能认栽
民国交易靠口头约定或简单契约,褚韶华能成功,全靠药农和典当行“守信”。如果药农偷偷卖货,或者典当行临时催债,她的计划都会泡汤。
现代商业虽然有合同,但履约风险仍无处不在。我遇到过客户因政策变动毁约,也遇到过供应商因限电、环保等因素延迟交货导致我赔违约金。
去年朋友跟工厂签了10万件铝箔纸的供货合同,工厂因原材料涨价单方面毁约,朋友只能高价从其他工厂拿货,亏了20多万元。
没有完善保障机制,再完美的商业计划也可能因别人失信而功亏一篑。
5、流动性坑:有货不等于有钱,变现难才致命
韶华囤17万斤的紫菀,最终得靠卖出回款才能还债。但那时交易渠道窄,如果找不到大买家,货砸在手里就无法还贷,可能被低价变卖。
这是很多生意人的通病:误以为“有货就是有钱”,忽略了“流动性”的重要。
对创业者来说,“现金流”比“资产”更重要,不能及时变现的货,再值钱也只是“空头财富”。
4个避坑技巧,让小生意走得更稳:
1. 杠杆“量力而行”:融资额度控制在还款能力内,预留30%周转资金,分散融资渠道,避免单一渠道断供。
2. 夯实融资基础:把控好货物品质和合规性,积累良好行业口碑和信用记录,这是顺利融资的关键。
3. 守住法律底线:签订正规合同,明确违约条款,必要时购买贸易保险,降低客户违约风险;
4. 紧盯市场动态:不盲目囤货,采购前做足调研,设置止损线,价格波动超预期就及时出手,不硬扛。
每个女人,都能做自己人生的“褚韶华”
褚韶华的成功,表面是35块到5000块大洋的资本飞跃,本质上女人在乱世中靠智慧、胆识和韧性,赢得话语权和生存空间的过程。
想起刚做外贸时 —— 公司订的销售任务很重,但我既没有客户,也没有经验,英语口语还不太流利,发了无数邮件都石沉大海。
后来,通过不懈努力,终于用专业的产品知识和优质的售前服务,取得了客户们的信任。
一步步打开局面,使外贸部的业绩占据了公司的”半壁江山“。
褚韶华的”杠杆操作“不必模仿,但她”不服输,善思考,敢行动“的精神,值得每个打拼的女性学习。
灼灼韶华,不是天生的光芒,而是女人在风雨中为自己点燃的火。
哪怕今天手里只有”35块“,只要敢迈出第一步,学会控风险,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与每一位正在打拼的女性共勉!
——蓝格/文——
来源:蓝格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