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12号晚上,央视一套黄金档,一部没流量、没热搜、没古偶的乡村剧,首播收视率1.52%,直接把同期两部S+古偶挤到第四、第五。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月光洒下了响水滩……”。
凤凰传奇的这首《奢香夫人》,句句歌词唱的都是乌蒙山的好风光。
但真正的好风景不是听来的,而是需要眼睛去看的。
7月12号晚上,央视一套黄金档,一部没流量、没热搜、没古偶的乡村剧,首播收视率1.52%,直接把同期两部S+古偶挤到第四、第五。
微博话题阅读量3.2亿,最狠的一条评论只有九个字:原来乡村剧也能不骗人。
屏幕前的观众被戳中的,不是山有多青,而是终于看见真的山、真的脸、真的穷。
过去三年,国产乡村剧平均每年上线17部,其中13部在横店周边搭景,滤镜统一开到最大,土房刷成奶油色,演员脸上连颗汗毛孔都找不到。
观众从第一集就能猜到最后一集:第一书记一定帅,村姑一定逆袭,大结局一定晒玉米。
看得多了,连我妈都学会吐槽:他们那村子,比我家县城还富裕。
《乌蒙深处》把这套把戏一把掀了。
全剧没有摄影棚,直接搬进毕节赫章,海拔两千米,紫外线晒到剧组化妆师大喊救场。
演员进组第一件事是脱妆,第二件事是学锄地。
毛晓彤演的苗绣传人,三个月里每天跟着非遗师傅做针线,手上扎的洞比剧本页数还多。
秦俊杰演的返乡硕士,原型是贵州90后新农人张凌,人家真靠短视频卖辣椒干到年销千万。
剧里他直播翻车、包装破损、快递涨价的桥段,全是张凌去年踩过的坑。
观众第一次发现:原来乡村振兴不是PPT,也会赔本也会哭。
数据更直接。
央视索福瑞显示,该剧35岁以下观众占比48%,比同档期古偶还高3个点。
很多人以为看乡村剧的是大爷大妈,其实是一线城市打工人在弹幕里刷“这就是我老家”。
他们离开村子十年,第一次在剧中看见家门口的鸭池河大桥、看见妈妈绣的纹样、看见小时候爬的歪脖子树。
真实感带来的不是怀旧,是安全感:自己的来处没被美化,也没被卖掉。
剧组放出的花絮里,有一幕拍完收工,当地绣娘直接搬出缝纫机现场改戏服,说袖子上的蝴蝶少了一对须,苗家姑娘不会这么马虎。
导演当场让演员脱衣服重绣。
这条视频点赞破百万,热评第一只有四个字:她较真了。
观众太久没被较真地对待,所以一次就够。
更狠的是经济账。
贵州文旅厅6月报告透露,苗绣产业去年带动10.4万绣娘就业,平均每人每月多挣1800元。
剧中女主靠一手针线把合作社带出亏损,现实里一模一样的故事发生在雷山县,只不过名字换了。
剧情播到第十集,电商平台同款苗绣手机壳销量暴涨320%,客服被问最多的问题:是不是毛晓彤亲手绣的?
商家只能实话实说:是贵州阿姨绣的,比明星手稳。
观众听完反而更乐意下单。
这一刻,戏和现实的墙被彻底打通。
有人担心:把农村拍这么苦,会不会劝退年轻人?
恰恰相反。
播出两周,毕节人社局接到外地咨询电话387个,问还招不招返乡创业助理。
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说,以前他们求大学生来,现在大学生主动问路费能不能报销。
现实比剧情更热血:农村不是退路,是战场,只是以前没人拍给你看。
对比之下,流水线乡村剧的套路更显尴尬。
去年那部《田园甜蜜蜜》,男主在村里开咖啡馆,门口每天飘雪顶奶盖,被观众吐槽像横店影视城农家乐。
大结局男主带村民暴富,靠的竟是收购咖啡豆卖给星巴克。
弹幕刷屏:星巴克收咖啡豆?
编剧敢写,观众不敢信。
收视0.38%,播完零二创,连鬼畜区都懒得剪。
市场用遥控器投票:假的脸、假的景、假的致富经,观众不买单。
《乌蒙深处》也给出解题思路。
导演在采访里一句话:先让演员相信,再让观众相信。
于是有了毛晓彤在泥里摔八遍不用替身,有了秦俊杰直播带货真上链接,有了全剧不用一张假树叶。
观众看见他们膝盖上的泥,就愿意相信后面的故事。
信任一旦建立,流量自己长出来。
第七集播出当晚,贵州文旅官方号涨粉15万,没人投流,全是自来水。
更深层的是情绪补偿。
北漂、沪漂、深漂,每天通勤两小时,挤在出租屋刷手机,最怕的不是累,是不知道自己图什么。
剧里返乡青年半夜修包装、发快递,累到瘫在货箱上,屏幕前的打工人突然看懂:原来回家也不是躺平,只是换个地方拼命。
拼命的价值由自己定义,而不是地铁里那则地产广告。
这种对等感,比任何鸡汤都管用。
剧还没播完,已经有影视公司跑去贵州踩点,打听下一部能不能复制。
当地老乡一句话堵回去:你们来拍可以,先脱妆再下地。
一句话,把门槛立住了。
观众等着看,下一批真假乡村剧谁能过关。
遥控器握在谁手里,答案清清楚楚。
来源:人间过客一点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