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八套刚把《隐锋》抬上来那晚,客厅里的遥控器集体失灵——大家本想随便瞅两眼,结果屏幕里杜淳一张“丧脸”杵在1949年的成都茶馆,像被时间遗忘的NPC,愣是把换台键给按废了。
央视八套刚把《隐锋》抬上来那晚,客厅里的遥控器集体失灵——大家本想随便瞅两眼,结果屏幕里杜淳一张“丧脸”杵在1949年的成都茶馆,像被时间遗忘的NPC,愣是把换台键给按废了。
首播破2的收视率,不是观众有多爱,纯粹是好奇:五年前的“库存货”,到底馊成啥样?
一周过去,答案揭晓:收视率跳水1.3,豆瓣4.8,央视自己把后8集塞进网络平台,意思很直白:别占我黄金档。
可骂声越大,弹幕越热闹,有人边看边做“错误清单”,美式吉普、中统招牌、袍哥黑话……一集能截出十几张穿帮,比剧本还精彩。
历史博主干脆开直播,用档案馆里的真文件打脸:1949年成都根本没那么大的“中统”编制,袍哥切口也绝非“天王盖地虎”那套江湖味。
剧方估计没料到,五年前的bug,今天被4K放大镜扒得连底裤都不剩。
导演苏舟跑出来解释:想拍“人性谍战”,不想重复上海滩灯红酒绿。
话听着高级,可观众不买账——人性没见到,只见男主像打卡上班:被特务抓,面瘫;与女主谈恋爱,面瘫;组织恢复联系,还是面瘫。
杜淳在路演里补刀:压抑感是设计好的。
行,设计成功,把观众也压跑了。
说到底,谍战剧最迷人的是“刀尖上翻花”,不是“温水里泡脚”。
节奏一松,感情戏就像灌了铅,历史细节再翻车,谁还陪你在茶馆里耗光阴?
更尴尬的是广告商。
原本12家金主,播到一半跑了5家,某白酒品牌撤得最直接:剧里喝酒场面太少,怕观众记不住产品。
市场部的算盘噼啪响,却忘了观众先看剧后看酒,剧塌了,酒再香也救不回来。
数据公司顺手给出一记补刀:11月新备案的谍战项目环比少两成,业内私下嘀咕,《隐锋》的扑街让平台对“创新”俩字PTSD了。
可坏事里也能扒出点正向火花。
四川影视联盟连夜宣布砸3亿做“巴蜀谍战扶持计划”,请档案馆老先生坐阵,誓言“袍哥切口必须对得上真暗号”。
央视也把压缩的8集放上网,留了个观察口:看看到底还有多少观众愿意为“烂尾”买单。
弹幕里有人写:如果下一部能把吉普车换成黄包车,把中统招牌换成保密局,再把男主的面部神经接回去,咱还愿意给次机会。
话说到这儿,道理已经简单:谍战剧不怕旧,怕的是假;创新不怕破,怕的是漏。
观众可以容忍一点点艺术加工,但受不了把历史当面团,随手揉圆搓扁。
五年积压不是免死金牌,反而是放大镜——时间把瑕疵放大,也把审美往前推。
下一部想突围的剧组,先别急着谈“人性”,把档案翻烂、把节奏踩准、把角色当活人,再谈突破,或许还能把遥控器从观众手里抢回来。
来源:乐观的芒果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