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锋》刚开播两集,杜淳的一脚飞踢,谍战剧的两个老毛病又犯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1-13 13:23 1

摘要:才播两集,杜淳一脚飞踢把观众踢回五年前——原来谍战剧最顽固的那两块老茧,至今没人敢剥。

才播两集,杜淳一脚飞踢把观众踢回五年前——原来谍战剧最顽固的那两块老茧,至今没人敢剥。

那一脚有多离谱?

镜头里,保密局行动队长唐猛举枪逼近,男主李亨原地起跳,空中转体,皮鞋尖精准命中对方手腕,枪飞了,人倒了,第二天唐猛照常上班,脸上连块青都没有。

弹幕瞬间炸锅:“这是地下党还是武当派?”

更离谱的是周四海。

老头发现特务跟踪,第一反应不是撤,不是藏,而是站在巷口“砰”地一枪,把自己打成活靶子。

观众傻眼:当年真地下党要是这么干,成都解放得推迟三年。

两件事叠加,把《隐锋》钉在“神”和“假”两根耻辱柱上。

“神”指主角光环太亮,飞檐走壁无所不能;“假”指情节逻辑塌方,为了冲突硬塞送人头。

毛病老不老?

老。

2019年积压至今,片方估计也委屈:当年观众就吃这套“武侠谍战”,现在口味变了,可胶片不能回炉重造。

可观众不管档期,只管眼前。

有人翻出马识途原著《没有硝烟的战线》,老爷子九十多岁时写下的句子平静却扎心:“我们每一天醒来,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真实潜伏者连呼吸都计算成本,哪舍得腾空飞踢。

历史里,成都1949年冬天冷得吓人。

党通局、保密局轮番搜捕,春熙路一带夜夜警笛。

地下党传递情报靠折成火柴棍大小的薄纸,藏在挖空的香烟里,抽烟时得先烧自己的“命”。

一旦出错,牵连的是整条线,不是一个人。

剧里把机构名字写对了,证件上“党通局”三个字符合1949年2月后的编制,算加分项。

可惜名字对了,行为仍像过家家。

有人替剧组开脱:戏剧嘛,不夸张谁看?

可同期《对手》《叛逆者》早把谍战拍成了“职场生存剧”——主角也会犯错,也会害怕,甚至得向敌人鞠躬赔笑,观众照样追得上头。

可见大家不是讨厌夸张,而是讨厌把残酷拍成儿戏。

最难受的是,这种“神假”套路一旦重复,真会把历史磨平。

年轻观众没经历过白色恐怖,看完飞踢,潜意识里以为“原来地下工作也就那样”,等他们哪天走到成都十二桥烈士墓,看见一排排连照片都没留下的名字,可能会愣住:怎么和剧里不一样?

一位老剧务私下吐槽:积压剧就像过期罐头,不开盖是“文物”,一开盖是“毒气”。

《隐锋》恰好开了盖,味儿冲,大家才意识到原来五年前的审美这么呛。

可骂归骂,也有人从中挖出一点用处。

B站影视区up主把飞踢片段剪成“反面教材”,配文“如何三秒毁掉紧张感”,播放量一夜破百万;豆瓣小组里,有人趁机科普“中统→党通局→内调局”的演变,点赞最高的那条写着:“看剧名没记住,先把历史线理顺了。”

或许这就是“烂剧”的意外贡献:

它把观众逼成考据党,把吐槽变成二次科普。

只要有人因为一脚飞踢去翻马识途的回忆录,去搜成都解放前夜的真实纪录,那一脚就算没白飞。

当然,指望每部烂剧都能催生一批自学党,不现实。

更靠谱的办法是,让创作者在开机前就明白:

真实感不是束缚,而是最省钱的特效。

当主角不敢轻易拔枪,当每一次接头都可能永别,紧张感自然就来,根本用不着吊威亚。

《隐锋》后面还有三十多集,预告里杜淳依旧西装笔挺,不知道会不会再飞一次。

观众其实挺宽容,只要接下来他能像真正的潜伏者那样——把心跳压进嗓子眼,把胜利写成“看不见”——大家愿意把一星改回四星。

毕竟,我们想看的从来不是超人,

而是那些把恐惧咽下去,还继续往前走的人。

来源:博学多才的书签bYRm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