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战新剧争议再起:流量原罪论与作品价值的边界之战
积压两年的《余生请多指教》终于播出,却引发编剧汪海林"不合时宜"的尖锐批评。他认为这部剧是流量时代的产物,纵容了粉圈歪风邪气。但观众发现,肖战在剧中饰演的医生顾魏,早已褪去《陈情令》时期的青涩,眼神戏和微表情处理明显进阶。这种用拍摄年代否定演员成长性的逻辑,就像因为婴儿服太小就断言孩子永远长不高。
粉丝因排播问题攻击湖南卫视的事件确实存在,但将平台决策失误归咎于演员本身,无异于要求厨师为食客打架负责。类似情况在王一博《冰雨火》排播争议时也曾出现,行业需要建立更理性的责任划分机制。毕竟极端粉丝就像失控的汽车,艺人再努力踩刹车也难挡惯性冲击。
汪海林呼吁国有平台应播出《理想照耀中国》这类正剧,却刻意忽略《王牌部队》这类主流题材与流量演员结合的成功案例。央视用王冰冰推广传统文化、总台邀请周深演唱主旋律歌曲都证明,传播力与价值观从不是单选题。把年轻观众喜爱的表达方式等同于文化降级,才是对宣传阵地的真正伤害。
观察汪海林的批评轨迹会发现奇妙的双标:同样是顶流主演,《你是我的荣耀》播出时他保持沉默;同样是古装剧,《雪中悍刀行》未见他评价导演水平。这种选择性发声让人想起超市里专挑临期食品的职业打假人——表面捍卫正义,实则深谙流量变现之道。当批评变成针对特定演员的"大家来找茬"游戏,专业审视就沦为了行为艺术。
解构这场持续三年的争论,本质是旧评价体系对新兴创作力量的焦虑。就像当年电影从默片过渡到有声时代遭受的质疑一样,市场需要建立更立体的评估维度:既看话剧场刊里专业评审的评分,也看视频网站的真实完播率;既考量金鸡奖评委的意见,也收集普通观众的弹幕反馈。唯有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才能结束这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来源:刷脸支付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