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向北风:乔正君害惨俞乐山,原来,这才是他被判处死刑的原因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31 16:14 1

摘要:里面的人物命运起伏,尤其是俞乐山和乔正君,一个脚踏实地搞事业,一个却总想着走捷径。

《依依向北风》这部剧真是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

里面的人物命运起伏,尤其是俞乐山和乔正君,一个脚踏实地搞事业,一个却总想着走捷径。

很多人可能觉得,乔正君最后的下场,是因为他生活作风混乱,贪污受贿,或者是陷害俞乐山。

这些确实都是他的罪名,但仔细捋一捋剧情就会发现,这些单独拎出来,在那个年代虽然也是重罪,但未必每条都够得上死刑。

那么,到底是什么最终压垮了乔正君,让他走到了无法回头的那一步?

说白了,他不仅仅是坑了俞乐山个人,更是撞到了时代变革的风口上。

他的结局从来不是“一时犯错”的代价,而是早就把自己的路走死了......

俞乐山这个人,是真有经商头脑。

他发现市五金厂仗着自己是独一家,供货拖拖拉拉,产品质量还不行,完全是躺着赚钱,根本没把客户放在眼里。

这让他看到了机会。

说干就干,他把自己桥头五金厂的产品做成图册,挨个单位送去,价格比市五金厂低,质量反而更好,还包送货上门。

这一下,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了块大石头,激起了巨大水花。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桥头五金厂一下子就火了。

厂子红火是好事,但这意味着市五金厂的生意一落千丈。

俞乐山就像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抢走了大部分客户,这他们能乐意吗?肯定不乐意啊。

于是,俞乐山和他的桥头五金厂,不知不觉就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市五金厂先是施压,不让技术员谢敬思去帮俞乐山,然后又找关系在报纸上写文章,批评俞乐山的这种做法。

这个时候的俞乐山,事业蒸蒸日上,和盛雪竹的关系也慢慢走近,但他的处境非常危险。

他的成功,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利益格局,等于是在一片死水里强行开辟了一条新航道,自然会遇到巨大的阻力。

他的桥头五金厂发展得太快,根基还不稳,就像一棵快速生长但还没扎深根的树,一阵大风就可能被吹倒。

很多人都在观望,等着看他什么时候摔跟头。

再看乔正君,他跟俞乐山完全是两种人。

他娶刘天瑶,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老丈人刘达山的权势,想借机往上爬。

下乡对他来说就是镀层金,走个过场,他根本吃不了那个苦,待了不到一年就想着怎么调回去。

当他听说工业局副局长高贺,可能因为支持俞乐山的改革而获得“优秀干部”名额,挤掉自己的机会时,他心里那股邪火就压不住了。

他完全不反思自己工作不扎实,净搞些歪门邪道,反而把所有的怨气都归咎于俞乐山和高贺。

他的领导马书记,其实是个明白人。

知道乔正君是来镀金的,背后有关系,平时对他工作上的事也不敢多说重话。

看乔正君因为没选上而消沉,马书记还好心开导他。

甚至暗示他,市里对个人承包制有分歧,高贺现在提干未必是福气,想让他放宽心。

可乔正君听到这话,非但没有振作,反而像找到了救命稻草。

他敏锐地捕捉到“市里有人不支持个人承包制”这个信息,一个恶毒的计划开始在他脑子里成型。

他找到了和他臭味相投的肖树德,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从搞垮俞乐山的桥头五金厂入手。

他们的逻辑很清晰:证明俞乐山的个人承包制是错的,是“破坏社会主义经济”。

那么大力支持这种模式的高贺,提拔肯定就没戏了,这样一来,他乔正君的机会就来了。

怎么搞垮俞乐山呢?乔正君和肖树德发现,俞乐山本人除了工作,几乎找不到什么污点。

于是,他们选择了王潇作为突破口。

于公,王潇在报社工作。

如果能通过报纸把俞乐山的桥头五金厂定性为“问题企业”,把个人承包制说成是“走回头路”。

那么高贺作为主管领导,肯定要负连带责任,被调查是跑不了的。

于私,乔正君太了解王潇对盛雪竹的那种执念了。

俞乐山和盛雪竹越走越近,王潇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早就把俞乐山当成了情敌。

乔正君正好可以利用王潇这种嫉妒和不甘的心理,怂恿他利用舆论工具打压俞乐山。

乔正君还耍了个心眼,他利用自己市长女婿的身份,狐假虎威地找到了报社主任,让对方误以为是刘达山的意思。

这样一来,报社主任自然重视起来。

尽管和桥头五金厂合作过的单位都给了好评,但在乔正君的运作和王潇的偏袒下,报纸最终还是刊登了批判文章。

给俞乐山和他的个人承包制扣上了一顶的大帽子,在当时的环境下,可是非常重的。

这一招确实毒辣。

文章一见报,俞乐山的第二批订单基本就黄了,厂子瞬间到了生死边缘。

乔正君的算计暂时得逞了,他甚至等来了组织部的人找他谈话,感觉自己的前途又重现光明。

四、 弄巧成拙

然而,乔正君低估了俞乐山的韧性和智慧,也错误判断了时代的大势。

在盛雪竹的帮助下,俞乐山没有坐以待毙。

盛雪竹帮他写了一篇文章,回应了报纸上的不实指责,明确指出俞乐山的做法符合政策,带动了农民致富,没有任何违规之处。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更大的社会反响。

如果说之前只是报社一边倒的批评,现在变成了双方观点的交锋,反而让“个人承包制”和“桥头五金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更重要的是,俞乐山的做法,本质上符合当时国家鼓励搞活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方向。

梁川市的领导们,包括刘达山在内,需要看到的是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像桥头五金厂这样能盘活经济、解决就业的典型。

乔正君为了个人私利,试图用政治帽子打压一个符合改革方向的新生事物,这在高层领导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所以,刘达山亲自到桥头五金厂视察,公开为俞乐山站台。

这不仅仅是对俞乐个人的支持,更是表明了一种态度:梁川市支持改革,支持像俞乐山这样敢闯敢干的人。

乔正君这一局,彻底输了,他不仅没能扳倒高贺,反而暴露了自己。

组织部的人找他谈话,本来是想了解情况,结果越查越发现,乔正君身上的问题远不止“陷害俞乐山”这一件。

首先是受贿。

之前乔正君为了让肖树德当厂长,收了肖树德的好处。

肖树德当上厂长后,不懂管理,还违规操作,导致工人受伤,最后还是公社出钱赔的医药费。

这件事,乔正君本来就有责任,现在被翻出来,更是躲不掉。

其次是私生活问题。

乔正君在娶刘天瑶之前,就有过女朋友,还让人家未婚先孕。

跟刘天瑶结婚,也是为了岳父的关系,连怀孕都是算计好的。

这种行为,在当时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大家对这种“靠女人上位”的人,本来就很反感。

最关键的是,他破坏改革、以权谋私的行为,刚好撞到了当时的“枪口”上。

80年代初,国家正鼓励搞经济改革,像俞乐山这样的承包制,是重点支持的对象。

乔正君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抹黑改革、陷害改革者,这不仅是得罪了高贺,更是触碰了“支持改革、反对投机”的底线。

在当时的环境下,乔正君的这些行为,每一条都不轻。

受贿、作风败坏、破坏经济秩序,加在一起,最后被判死刑,真的一点都不冤。

放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想靠搞破坏、谋私利上位,没门!

结语

在时代的大潮面前,个人的选择至关重要。

俞乐山顺应时代,脚踏实地,虽然历经磨难,但前途是光明的。

而乔正君呢,总是想靠着小聪明、走关系、搞斗争来获取成功,最终却因为逆时代潮流而动,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这个故事,即使在今天,也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做人,还是要走正道,做事,还是要顺应大势,投机取巧,害人终害己。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依依向北风》

来源:水生烟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