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数追剧谍战片的观剧体验侧重点都会放在悬疑解密上面,或在充分利用敌人的政治斗争中走钢丝,或在精巧设计的逻辑中成功脱险。追的是逻辑上的严谨性,看的是配合上的默契度。
《沉默的荣耀》大结局没有像大多数谍战剧那样选择一个开放式的悬而未决,而是选择用几个关键场景对话来诠释这段真实历史的结局。
既然结局是悲壮的,那不如将这段悲壮演绎地淋漓尽致!
大多数追剧谍战片的观剧体验侧重点都会放在悬疑解密上面,或在充分利用敌人的政治斗争中走钢丝,或在精巧设计的逻辑中成功脱险。追的是逻辑上的严谨性,看的是配合上的默契度。
《沉默的荣耀》在剧情设计上没有辜负观众。吴石赴台后搜集的第一份情报就遇到了大麻烦,与交通员接头时发现交通员已经被特务盯上,单线联络的交通线遭到破坏,自己还成了保密局的重点关注对象,每一次机会都尽力了,但最终还是靠公干去香港在酒会上完成了情报交接。
逻辑上严丝合缝,期间的每一个环节出任何差错都可能前功尽弃,甚至是直接暴露,没有丰富的地下情报工作经验根本不可能胜任这种任务。
在海东青计划泄露后,蒋介石震怒,国防部开始接受内部审查,吴石和聂曦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隔离在办公室。在这种突发的、完全被动的局面中,吴石硬是利用段退之和毛人凤之间的利益冲突找到了破局线索。
这期间,吴石和聂曦的配合可谓心照不宣。
剧情堪称精巧绝伦,结局更是画龙点睛。因为所有人关注的“干了什么事?”以及“怎么干成的?”这两个疑问最终都离不开灵魂一问“为什么要这么干?”!简而言之,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动机!
而吴石的动机一度也是毛人凤、甚至是蒋介石的困惑!
《沉默的荣耀》的大结局中,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心中有一个很大的疑惑,他想不通,像吴石这种级别的国府高级军事将领,深受蒋介石赏识,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有什么理由要为共产党做事呢?
相信这在当时是大多数人的疑惑,即便放在现在,也还是有人不理解。
毛人凤问吴石:“您是哪年加入的共产党?”
吴石答:“我从未加入过共产党!”
毛人凤更疑惑了:“你既然没加入共产党,那你干嘛要背叛党国呀?”
吴石答:“我没有背叛党国,我忠诚于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党国。是那个无数仁人志士,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前赴后继的党国。是那个在北伐时期,所向披靡的党国......”
这段对话,问得切中要害,答得掷地有声!吴石当真自始至终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他的的确确又在为共产党做事。
话虽然不长,但每一句都坦诚而坦荡,解答了坐在审讯室的毛人凤的困惑,解答了站在审讯室玻璃外蒋介石的困惑,也解答了观众的困惑!
与其说吴石忠诚于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的党国。不如说吴石是忠诚于自己的信仰,这份信仰与党派无关,只与自己当初的理想有关。
正如吴石所说:“宣统退位那年,我才十几岁,跟着先生们举着‘共和’的牌子上街,脚都磨破了也不觉得疼。”“我无党,但有国,你们把国家装进私囊,我只好把私囊撕开。”
电视剧限于艺术呈现形式,限于篇幅只能给出这样一个简练的答案,真实的历史中,吴石是否真的这样表述过也无据可查。但从吴石的一生际遇和每次面对际遇所作的选择中去看,这个答案经得起历史推敲。
1894年9月14日,吴石出生于福建闽侯县螺洲乡的一个寒儒之家。在封建社会,能供孩子读书的家庭并不多,寒儒这个词既说明了吴石家有读书的传统,也交代了虽然能供孩子读书,但家境远远算不上优渥。
时势造英雄,特殊的时代是风险,同样也是机遇。
吴石8岁入公学,12岁赶上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吴石小学的结尾上的是新学。启蒙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乃至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学新老师,尤其是从国外留学回国的老师能带给学生全新的思潮,帮助他们建立在那个时代建功立业的价值观。
1911年的武昌起义拉开了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大幕。革命从标新立异一路走成了时代潮流,虽然北伐是当时的时代强音,但革命毕竟不是闹着玩的,革既得利益集团的命弄不好会把自己的命搭进去。
每个时代都是这样,当大多数人还在观望,有一部分人已经选择了行动,17岁的吴石毅然选择了报名参加北伐学生军。正是从那时起,吴石走上了军人的道路,为的是心中的理想,参加革命推翻帝制。
北伐学生军刚到南京,清政府代表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在上海英租界举行政治谈判达成了一致,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帝制推翻了。学生军北伐就随着南北议和的达成而告终。
吴石因参加北伐学生军而得以被编入武昌第二预备军官学校受训两年,随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这为吴石的军人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保定军校,吴石学习到了系统的军事理论和战术战略,而且结识了很多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重要同学。
这些同学里面有后来成为桂系首领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有后来在福建南部组织民军抗击军阀的张贞,还有小学同学吴仲禧。
1915年吴石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1916年,吴石从800多名学员中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从保定军校毕业。总统黎元洪亲授毕业证书。吴石的年终考试和毕业考试都是全校第一,被蒋介石授予“军中状元”称号。
这是《沉默的荣耀》剧中东南军政长官陈诚、国防参谋总长周至柔总称吴石为学长的原因,也是蒋介石称吴石为“吴状元”的由来。
吴石以优异的成绩从保定军校毕业,本来是奉命去福建当地从军,但因为盘踞在福建的军阀李厚基并不是真心革命,对革命党和革命势力都有所防备,吴石不得志,经张贞介绍转而投奔闽南的驱李民军。
反封建革命变成了反军阀革命!
但这次驱李运动没有成功,吴石转而投奔李烈钧成立的征闽军,随军武力驱李,消灭军阀。24岁的吴石第一次担任的军职是上尉参谋。
驱李民军和征闽军都是临时性组织,缺乏政治目标,也缺乏后方支援,这就注定了结局。从1918年到1922年四年时间里吴石从驱李民军到征闽军,又从征闽军回到驱李民军,都不算成功。
1922年,吴石染病休养。
两年后的1924年,冯玉祥在河南组织国民军,吴石前往,先在第十四师就任军械处长,后来去北平南苑干校就任上校教官。又过了两年,1926年春,国民革命军在广东誓师北伐,张贞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四师,吴石应张贞之邀重回张贞部任参谋长。
1927年北伐中止,吴石在上海闲居了一段时间。很快,方声涛回闽主政,吴石应召回闽任省政府军事厅参谋处处长。受当时大环境所限,吴石郁郁不得志,8个月后,在方声涛的支持下吴石考入日本陆军大学。
1934年吴石回国参加抗战,任职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由于吴石有日本留学的经历,而且成绩突出,被安排负责对日情报工作,蒋介石每周都会召见吴石,咨询对日作战方面的情况和建议。
1940年底,吴石在桂南会战中取得战功,经白崇禧推荐升任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在国军中晋升之路如此之快的吴石也看到了国军内部的不团结,蒋介石因为“北遏共军,南除异己”而坐视日军大举进攻湘桂。
吴石愤而辞职!
抗战胜利后,吴石随军接收上海又亲眼目睹了太多中饱私囊的腐败事件。从失望到绝望的吴石发出感慨:“国民党不亡没天理!”
后受同学吴仲禧与至交何遂的影响与我党建立联系并开始为我党做事。
吴石一生志在革命,先是反封建革命,继而是反军阀革命,然后是对国民党的失望,最后转变成为共产党提供情报,为解放而努力。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最后,蒋介石还抱有一丝侥幸,当受蒋介石委托的蒋经国告诉吴石:如果你现在回心转意,与共产党划清界限,事情还有回转的余地。但吴石的回答依然斩钉截铁:“蒋先生的党国人人心中有自己,大多心中有派系,少数心中有党国,唯独无人心中有人民!”
是的!他从没背叛自己曾经追随过的党国,只是蒋介石的“党国”后来走偏了,辜负了人民,辜负了革命,也辜负了他的一颗赤子之心。
来源:西门吹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