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振兴国剧”,炸出全民审判:内娱的病,真靠封杀能治?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30 05:31 1

摘要:内娱的天,似乎要变了。广电总局悄然入驻各大社交平台,一声“振兴国剧”的呐喊,如同平地惊雷,瞬间点燃了积压已久的民怨。一场关于“禁与不禁”的全民大讨论就此拉开序幕,大家仿佛找到了宣泄口,纷纷开列药方,誓要拯救病入膏肓的国产剧。

内娱的天,似乎要变了。广电总局悄然入驻各大社交平台,一声“振兴国剧”的呐喊,如同平地惊雷,瞬间点燃了积压已久的民怨。一场关于“禁与不禁”的全民大讨论就此拉开序幕,大家仿佛找到了宣泄口,纷纷开列药方,誓要拯救病入膏肓的国产剧。

这份民间药方写得五花八门,充满了爱之深责之切的愤怒。有人挥舞大棒,直指耽改剧,认为其带坏风气,是流量小生的“登云梯”,催生了无数饭圈乱象。有人痛斥无脑古偶现偶,粗制滥造,把观众当傻子。还有人将矛头对准魔改历史的剧集,生怕歪曲了史实,误导了后人。战火甚至从屏幕烧到了幕后,投资人硬捧的资源咖、颜值欠佳的演员、千篇一律的整容脸、只动嘴不动声的“演贝”、非科班出身的“文盲”导演编剧,乃至恶意吐槽的营销号和评分不公的平台,统统被列入了需要清理的名单。这阵仗,颇有点“不破不立”的决绝。

另一边,解禁的呼声同样高涨。观众们渴望看到更多元的题材,中式恐怖、灵异玄幻、末日丧尸,这些被束之高阁的领域,早已让人望眼欲穿。隔壁韩国早已将民俗鬼怪玩得炉火纯青,我们却还在把《甄嬛传》盘到包浆。影视分级制度的老调重弹,剧集时长和集数的松绑,海外剧引进的放开,审查机制的放宽,每一条都切中了要害。有意思的是,广电总局在八月份印发的《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中,似乎已经先行一步,提出了取消集数上限、压缩古偶现偶等21条改革措施,这无疑给焦灼的讨论注入了一丝希望。

然而,这份看似条条在理的“振兴方案”,细思之下却充满了矛盾与悖论。放开题材限制,却唯独要禁掉耽美,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事实上,内娱对耽改的禁令早已存在,结果呢?市场吊诡,越是禁忌,越是火热。这反而催生了更多投机取巧的擦边烂剧,让糊咖有了弯道超车的捷径。再看看那些被要求“封杀”的对象,逻辑也未必站得住脚。难道颜值不高就不能演戏?那些演技精湛的实力派演员,又有几位是靠脸吃饭的?非科班就不能入行?拍出《漫长的季节》的辛爽是学法律的,周迅也未曾科班出身。反过来说,科班毕业就一定专业吗?手握一堆神剧的编剧,难道就没有翻车的时候?即便真的百无禁忌,好剧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吗?看看网飞,一年下来出品的烂片还少吗?与其说大家在为国剧出谋划策,不如说是在互相推卸责任,宣泄怨气。这就像一个失败的项目,总要找个替罪羊,才能平息众怒。

这场热闹的讨论背后,其实藏着一个令人心酸的共识:国产剧,真的不行了。大家之所以如此热情,是因为终于有人想起来要“振兴”了,尽管这念头来得多少有些晚了。但问题的根源,恐怕不在于禁什么或者不禁什么。整个行业似乎早已忘记了,影视剧首先应该是一件严肃的艺术作品。它要么沦为僵硬的宣传工具,要么变成纯粹的商业流水线产品,要么干脆成了明星履历上的时尚单品。剧不再是剧,而是流量游戏,是咖位积分,是博弈筹码。没人关心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只在乎它的功能性。这种态度,才是国剧一步步走向衰败的真正病因。

想当年,煤老板投资的时代还被不少人怀念,那是一种“比烂”式的反讽。那时的资本对创作是不在乎,但至少放任不管;而如今的资本,则是一种更彻底的不在乎,为了流量可以肆意凌辱作品。现在大家想用一种权力去对抗另一种权力,即便成功了,创作的掌控权也未必能回到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手中。真正的振兴,或许需要一场观念上的革命。看看美剧的HBO,不以收视率论英雄,只看用户满意度;看看韩剧的tvN,立志成为“趋势领袖”,敢于在剧中注入深刻的社会议题。他们尊重创作者,敬畏艺术形式,更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

我们真的缺实力吗?恐怕不是。我们缺少的,是一种察觉,一种把影视剧真正当回事的察觉。你如何对待它,它便呈现何种面貌。你视若珍宝,精心擦拭,它便能光亮如月,赢得世界的尊重。啥时候,我们不再把国剧当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当成一个需要用心呵护的艺术生命,振兴的曙光,才可能真正到来。

来源:搞乐小短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