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的关键藏在角色的身份差异里。 余则成是军统基层特工,需要混迹于市井,他的转笔、敲桌、拍桌大吼这些外放的动作,恰恰符合一个需要伪装自己的基层特工形象。 而吴石是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中将军衔。 这个位置的人,每一个眼神、每一步走路都需要带着将军的威严。
毕竟孙红雷在《潜伏》中塑造的余则成至今仍是谍战剧的标杆,9.4分的超高评分让后来者难以超越。 但为什么观众会对孙红雷演绎吴石这个角色持如此保守的态度?
问题的关键藏在角色的身份差异里。 余则成是军统基层特工,需要混迹于市井,他的转笔、敲桌、拍桌大吼这些外放的动作,恰恰符合一个需要伪装自己的基层特工形象。 而吴石是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中将军衔。 这个位置的人,每一个眼神、每一步走路都需要带着将军的威严。
于和伟在剧中的表演堪称“沉默的艺术”。 他设计了一个细节:走路时微微含胸,手臂紧贴身体,就像怕惊动空气一样。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吴石身处敌营的如履薄冰。 有场戏是吴石在办公室接到秘密电报,于和伟的处理是静坐三分钟,只用手指摩挲电报边缘,肩膀微微颤抖。 没有台词,却让观众感受到了惊涛骇浪。
反观孙红雷的表演风格,他的优势在于外放的张力。 《潜伏》中余则成在敌人面前拍桌大吼的戏码,如果放在吴石身上就会显得突兀。 一个国民党中将,不可能用如此市井的方式表达情绪。 这就是角色定位的差异所在。
历史原型吴石将军的真实经历,也佐证了于和伟演绎的合理性。 吴石毕业于保定军校,被称为“军校状元”,是个典型的儒将。 1949年他奉命赴台时,已经官至国防部参谋次长。 这样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有余则成那样的外放举止。
孙红雷的表演天赋毋庸置疑,从《征服》到《潜伏》,他证明了能够驾驭各种复杂角色。 但观众对他的印象始终带着几分“痞气”和“市井智慧”,这与吴石这个高级将领的形象确实存在差距。 有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直言:“看到孙红雷就会想起他开玩笑耍赖的样子,这在吴石这个角色上会让人跳戏。 ”
于和伟的正气恰恰符合吴石的形象。 这种正气不是刻意表演出来的,而是演员自身气质与角色的完美融合。 在《沉默的荣耀》第18集,吴石面对特务头子毛人凤的试探时,于和伟用了一个微微抬眉的动作,既展现了将军的威严,又不失内敛。 这种细腻的表演,与角色身份高度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演员的表演哲学也大相径庭。 于和伟擅长用“收”的方式演绎复杂角色,这在《大军师司马懿》中已有体现。 而孙红雷更擅长用“放”的表演方式,通过外部动作展现内心波动。 这两种表演方式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与否。
《沉默的荣耀》的导演在采访中透露,选角时确实考虑过孙红雷,但最终选择于和伟,是因为他更具备“历史的厚重感”。 这个选择现在看来是明智的。 该剧在豆瓣上保持着8.9的高分,其中于和伟的表演获得了85%的好评率。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当看到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在台湾街头与联络人擦肩而过时,那个若有若无的眼神交流,没有夸张的动作,却让观众感受到暗流汹涌的紧张感。 这种表演,正是高级特工应有的状态。
艺术创作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但就吴石这个特定角色而言,于和伟的演绎确实更贴近历史真实和角色本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观众会认为,孙红雷虽然是个好演员,但未必是吴石的最佳人选。
来源:游戏岛Awb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