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郑林痛陈:量、质错配,成为精品剧杀手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30 12:17 1

摘要:当我的同学、挚友,《我的阿勒泰》的制片人齐康,站上领奖台的时候,我由衷地为他激动。我们这批十五年前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同学,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终凭一部精品迷你剧,赢得了行业的至高荣誉。

本文为伴山文化董事长郑林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的演讲

提到“新生力量”,前不久的白玉兰颁奖礼,有个瞬间让我感触很深。

当我的同学、挚友,《我的阿勒泰》的制片人齐康,站上领奖台的时候,我由衷地为他激动。我们这批十五年前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同学,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终凭一部精品迷你剧,赢得了行业的至高荣誉。

这份荣誉,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所有摸索前行的同代人。让我们相信:坚持创作初心,是能够被看见、被认可的。

这份荣光也促使我们去思考: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旧的创作惯性正在失效,观众的耐心变得前所未有地珍贵。

我想,这并非行业的萎缩,而是一次深刻的范式转移。一个旧的秩序正在被挑战,而一个新的秩序,正在等待我们去建立。

这恰恰是时代赋予新生力量的机会和使命:不是在既有的跑道上跑得更快,而是去主动地寻找并开辟一条新的跑道。

今天,我想分享的,就是我们寻找新跑道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我们一直在提“工业化”。坦白说,补齐工业化的短板,这依然是我们今天必须为之奋斗的生命线。

但在今天,一个内容极度饱和的时代,一张“合格证”,并不能保证你的作品被看见、被记住、被讨论。

我们认为,中国的剧集创作,正在进入一个“精品的深度进化”阶段。一部作品,必须有一个能够定义它、并能与观众建立强情绪连接的记忆点。

这种极致,可以是《漫长的季节》里宿命感和时代挽歌交织的余味;是《我的阿勒泰》里融于自然、洗涤心灵的美学;也可以是《新生》里,通过叙事结构创新,引发对人性灰度的思考。

未来的突围之路,一定是双轮驱动:我们既要以“工匠精神”,补齐工业化的短板,把地基打得更牢;也要有“艺术家的勇气”,打造创意的长板,去努力触及天空。

然而,当我们决心飞向天空时,却发现脚下的引力,异常沉重。

这个引力是什么?

是精品剧集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矛盾:它注定要以“质”取胜,但它所面对的商业环境,却依然是“量”的逻辑——也就是,按集数长短来衡量价值。

这种“量质错配”,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我们正在用上一个时代的商业模式,去承载这个时代最具创新活力的产品。

“爆款不赚钱”,这个精品剧赛道里残酷的现实,正在挫伤整个行业最宝贵的创新动力。

这绝不只是某个赛道的盈利困境,它背后是更深层的系统性风险:当一个模式,不能够奖励那些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作品时,行业中刚刚萌芽的冒险精神,就会被浇灭,最终陷入内容同质化的泥潭。

“固定承制费”的商业模式,本质是在为产量而非为创意付费,是在为过程而非为效果买单。

精品剧集,集数短、精度要求高,需要投入更长的时间、更多原创力,拥抱不确定性,来博取一个更大、也更长期的商业回报。

而现行的采购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在奖励确定性,惩罚创新性。

我们必须意识到,影视产品过去所谓的“确定性”,正是今天最大的“不确定性”。

在“极致长板”成为生存必然的今天,内容的价值,必须被重新衡量。我们认为,要让精品剧这条路走得通、走得远,必须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是商业模式的重塑。

我们必须打破“按集数定价”和“固定利润”的惯性。一方面,是我们创作者的担当,首要责任是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建立市场对精短剧集商业价值的认知。

另一方面,一个成熟的市场,它必须允许、甚至鼓励一个优秀的团队,获得与效果匹配的超额回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静下心来,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打磨下一部作品,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是生产模式的创新。

精品迷你剧,它既不是长剧的缩短,也不是电影的拉长。它无法像电影依赖导演的单点强控,也不能沿用传统长剧的流水线模式。

这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模式来组织研发和生产。我们称之为“创作主理人”制。坦白说,这并非独创。它对标的,是海外早已成熟的Showrunner制度。

这背后,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制片公司自身的定位,把业务重心前置,从“资源整合者”,进化成一个能从0到1、定义产品的“原创内容孵化器”。

制片公司需要构建两种过去可能被忽视的核心能力:

一是强大的原创策划与开发能力。要能在市场洞察和时代情绪中,自主挖掘和孵化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原创故事。

二是专业的创意制片能力。借鉴好莱坞创意型制片人和管理型制片人的区隔。制片人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攒盘子、管流程的“大管家”,而必须深度参与内容创作,能够与导演、编剧共同把控风格、定义产品,确保艺术追求、制作可行性与市场判断,始终保持高度的同频。

那么,这些思考如何落地到我们的实践中?

在伴山,我们正从三个维度去努力,构建一个能够放大“极致长板”价值的内容体系:

深度上,坚持“精品化”深耕。聚焦“新锐选题”,扎根“现实基底”,探索“复合类型”。

持续深化剧集和电影的人才融合,除了与申奥导演合作《海盗船》,我们也有幸与陈可辛导演、刘伽茵导演共同开发张伟丽的真人传记《永无止境》。

同时,与国内一批最优秀的新锐导演的合作,也已全面展开。

广度上,进行“系列化”布局。我们正在规划《新生》系列和以《海盗船》为起点的“华人海外命运”系列。同时,也在探索《模范健身房》这类经典季播室内剧的迭代创新。希望将IP的价值链锁得更深、更长。

高度上,树立“国际化”视野。《新生》在奈飞的全球积极反馈,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根植中国土壤的好故事,完全能跨越文化,与世界对话。

所有关于模式和体系的探索,最终都指向一个起点——人。一个行业最有活力的标志,就是永远有新鲜的血液在涌动,永远有带着新想法的年轻人,敢于站出来,挑战既有的惯性。

所以我想,“新生力量”,它指的不仅仅是某一代人,它更是一种持续创新的精神。

我们这一代的成长,得益于行业给予的机会和土壤;那么我们今天的使命,就是要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去共同浇灌一片更肥沃的土壤,让那些今天还默默无闻,但明天可能会惊艳所有人的新想法、新人才,能够破土而出,向阳而生,最终绚烂绽放。

从白玉兰的荣光,到今天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这条通往中国剧集精品化的“新生之路”,它呼唤着我们:

在精品之上,去追求极致;

在挑战面前,去重塑内核;

在行动之中,去构建体系;

在未来面前,去拥抱变革。

我们这一代创作者,作为行业的新兵,深知前路修远,但我们信心弥坚。我们已经准备好,以对创意的极致追求和最开放的心态,与所有前辈、同行携手,共同迎接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让我们一起,去创造属于中国电视剧的,下一个黄金时代。

【文/郑林】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