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若昀的2024,像一场提前锁座的“三连映”——《雪中悍刀行2》已经开机,《庆余年3》剧本写到八成,《千里江山图》在上海搭好了民国街。
张若昀的2024,像一场提前锁座的“三连映”——《雪中悍刀行2》已经开机,《庆余年3》剧本写到八成,《千里江山图》在上海搭好了民国街。
三部剧,三种口味,却共用同一张门票:观众对“爽点”的阈值被前两部抬得太高,制作方只能把预算、档期、创意一次性all in,谁也不敢先松手。
先说已经响锣的《雪中悍刀行2》。
横店12月的冷风里,张若昀再次披上貂裘,这回他得把“剑来”两个字喊得更值钱。
香港武指团队进场,把原先被吐槽“PPT轻功”的打戏拆成三步:先写实,再写意,最后才飞。
简单说,先让你看清剑怎么拔、筋怎么转,再给你看雪怎么被剑气劈成两半,最后才允许演员腾空——观众先相信,再惊叹,顺序不能反。
新增的王阳饰演邓太阿,原著里一人一剑守天门的“桃花剑神”,戏份不算最多,却是武力天花板。
剧组把他当“隐藏彩蛋”用:不提前路透,不拍定妆,正片里第一次亮相直接给五分钟长镜头,一剑破甲八十骑,弹幕不炸算我输。
《庆余年3》的进度条走到80%,王倦把剩下的20%留给“填坑”。
范闲与庆帝的父子局,表面是皇位之争,里子是科幻伦理:神庙不是庙,是上个文明留下的AI防火墙;叶轻眉也不是穿越,是冷冻胚胎的“重启者”。
为了把“古代外壳+科幻内核”拍得不尬,剧组把外景地拉到新疆伊犁河谷和云南腾冲火山群,用真实地貌替代特效绿幕——雪山、黑土地、热海,天然自带陌生感,观众一眼就知道“这不是纯古代”,省下一堆解释台词。
张若昀为此推掉三部商业片,空出整整八个月,只为把范闲从“棋子”演成“执棋者”的转折啃下来。
按他的说法,“第三部是范闲的成人礼,我得让自己先相信,观众才能信。
”
《千里江山图》听起来最陌生,其实最“偷步”。
陈道明坐镇监制,先把谍战剧当历史正剧拍;李雪接手导演,再把历史正剧当职场剧剪——每一层身份都是一次升职,每一次接头都是一次项目竞标。
张若昀演的古董商,表面是“民国版李佳琦”,直播带货卖瓷器,暗里是地下交通站站长。
美术指导林木把上海松江一个废弃棉纺厂改成1933年福州路,街灯用钨丝灯泡,电车轨道重新铺了1.2公里,连报童的报纸都是按当年《申报》复刻,油墨味能熏出眼泪。
预算比常规谍战剧多30%,钱花在“看不见”的细节:墙角的苔藓、当铺的算盘珠子、旗袍盘扣的朝向,镜头扫过就能让考据党高潮。
三部剧背后,是平台的一场“暗拍”。
A平台想用《庆余年3》拉年度会员,B平台想把《雪中悍刀行2》做成“春节档唯一武侠”,C平台押注《千里江山图》冲奖。
业内流传的单集成本破千万,一半烧在实景,一半烧在演员“锁档”。
张若昀的档期被切成三段,每段都标好“谢绝综艺、谢绝商演”,违约金高到让制片方安心。
观众调研里,91%的人表示至少追两部,最期待的《庆余年3》得票96.3%——数字漂亮到让广告部直接提前招商,品牌方怕晚一步,连中插口播都抢不到。
热闹背后,也有冷思考。
三连击如果全中,张若昀将完成从“爆款男主”到“品质标的”的升级,国产男频剧也能摘掉“一季不如一季”的帽子;可只要有一部哑火,观众就会用“审美疲劳”四个字,把演员和平台一起埋进坑。
武侠、科幻、谍战,看似三角安全,其实共用同一条命:故事先立住,再谈升级。
毕竟观众早就不是“给糖就叫好”的小孩,他们现在要的是糖里有酒,酒里还得有回甘。
所以,2024年张若昀的战场不在热搜,而在剪辑台:六个月后《雪中悍刀行2》播出,如果“剑来”真的劈开新武侠大门,三个月后《庆余年3》接棒,科幻梗不崩,再三个月后《千里江山图》收鞘,谍战也能拍出人味——三连击才算落袋。
任何一环掉链子,观众就会用遥控器投票,把“续作必烂”的魔咒重新写回国产剧编年史。
张若昀自己倒看得简单:“把戏演好,比算卦准。
”剩下的,交给时间、镜头和那一口同时点燃三锅的灶火。
观众只需要做一件事:备好瓜子,定好闹钟,等字幕亮起——如果三部都能把坑填圆,2024就堪称“男频剧翻身元年”;要是填不平,也别急着骂,先想想我们多久没敢对国产剧抱这么大希望了。
来源:小柳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