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实的吴石将军,面对的是一个连牲畜都不如的生存环境。那间从日据时期遗留下来的军人监狱,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味道。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在1950年那个满是残酷的年代里,一位将军于五平方米的囚室中,彰显着人性最后的光辉,
当刽子手的皮鞭落在他身上时,没有人知道这个看似平凡的中年男子,正在用血肉之躯诠释什么叫做钢铁意志。
历史的实情常常比戏剧还要残酷,编剧们为了让观众能接受,特意把那些让人没法直视的细节给弱化了
真实的吴石将军,面对的是一个连牲畜都不如的生存环境。那间从日据时期遗留下来的军人监狱,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味道。
高处的小窗漏进一缕微光,不偏不倚就照在他常坐的那个角落,好似是老天爷专门给他留的最后一点儿温暖
新来的狱友刘建修,始终难以忘怀初次见到吴石时的震撼,这位不太高且有点发胖的中年人,圆圆的脸上毫无惧色,那镇定的神态,在死神肆虐的牢房中格外醒目。
监狱中的饭食既粗糙又简单,一日仅两餐,唯有吴石的那份是用小盆单独装着的,有的时候还能见到有荤菜,这种表面上的“优待”实则是一种心理折磨,不断地使他想到自己将要面对的命运。
第一次提审归来的那个夜晚,改变了一切。当特务们粗暴地将吴石扔回囚室时,刘建修看到了人间地狱的真实写照。
身上没穿长裤布满青紫色的伤痕双腿肿得厉害,整个人瘫在冰凉的地板上,过了两个小时他才费劲地坐起来靠着墙一直不说话
当饭菜送来时,他虚弱地推向狱友,自己一口未动。面对关切的询问,只是淡淡地说了四个字:“没什么事”。
这四个字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痛苦与坚强,唯有当事人自己知晓,连续好几天,看守天天带他出去擦药,他整日躺在床上无法起身,连平常爱读的书都没了心思去看。
隔了三四日,又翻开那本《中国文学史》,于昏暗灯光下静静读着,书页翻动声轻得似羽毛飘落,此乃一位知识分子仅有的精神寄托
第二次用刑来得更加凶狠。整夜的折磨过后,被抬回来的吴石已经奄奄一息。一天一夜的昏迷中,囚室里只有他断断续续的呻吟声。
这位曾被称作“十二能之人”的传奇将军,精通兵学、文学以及诗词书画,数门外语也十分精通,骑马射箭也极为擅长;而如今他被折磨得面目全非,身体的疼痛没有击垮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拥有了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处于最黑暗之时,吴石便用毛笔在《元赵文敏九歌书画册》的背面书写遗书,他的行草书法依旧工整且有力,字里行间可见他对家人的挂念以及对理想的坚守。
想起六岁的小儿子,那个从未离开过膝下的孩子,春天刚报名入幼稚园就遭遇了这场变故。“不知父子尚有见面之日否?思之不禁泪涔涔下矣”。文字背后的情感如泣如诉,让人动容
三个多月的囚禁生涯,频繁的提审折磨,“随时被讯问,均是使人神经异常紧张,心境异常刺激”。酷刑夺走了他一只眼睛的光明,身体上的伤痕累累,精神上的摧残更加残酷。
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于狱中所写的手记中记录下自己人生最后的感悟:“天意茫茫未可窥,遥遥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1950年6月10日下午4时30分,马场町刑场响起了枪声。报纸上简单地记录着:中两枪壮烈牺牲。
简简单单的这几个字,无法描述一位伟大灵魂的消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吴石依旧保持着军人的尊严,没有跪下,没有求饶,以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铁骨铮铮。
许多年后,他的遗骨回到故乡安葬于北京香山公墓,那在监狱里度过的艰难时光慢慢变成历史长河中一直闪耀的明灯
泛黄的书页上那些端正的字迹,绝笔诗行间流淌的热血丹心,受刑后依然挺直的脊梁,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述说着一个道理:真正的英雄,不是因为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面前依然选择坚持正义。
那间只有五平米的囚室见证人性闪耀的光芒,那些被酷刑留下的伤痕记录意志无比坚韧,那本《中国文学史》承载精神绝不屈服的气节
吴石将军以自身性命,为后世铸就一座永立的精神丰碑!在最黑暗的时候,他决然成为那道光,那道光穿越时空,至今仍照亮着每一个追寻正义之人的心灵。
来源:鸿毛有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