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像古代朝廷的大事小情,都是在这么一场大朝会上,三言两语就给定下来了。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太监尖利的嗓音一出。
荧幕上的皇帝老子拂袖而去,留下一众文武百官山呼万岁。
这场景,您是不是熟得不能再熟了?
好像古代朝廷的大事小情,都是在这么一场大朝会上,三言两语就给定下来了。
这纯属扯淡!都是被电视剧给忽悠瘸了!
真要这么干,别说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县的政务,也得把皇帝老子和宰相们活活累死不可!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王朝到底是怎么办公?怎么决策的?
首先,纠正一个普遍误解。
电视剧中常见的“大朝会”,也就是百官聚集大殿的那种场景,并非日常议事。
那种场合,主要用于述职和绩效考核的仪式性会议。
因此,“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情景,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那下面咱先说说,最讲规矩、最像现代公司的唐朝。
唐朝皇帝不是什么乾纲独断,说一不二。
唐朝实行的是“群相制”,就是宰相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三省的一把手,都是宰相,还有一堆皇帝加封的“同中书门下三品”之类的候补宰相。
这么多宰相,遇到国家大事怎么办?
和我们现代一样,当然是先开会了,那时候叫政事堂会议。
政事堂,就是唐朝的最高决策核心,相当于今天的“中央zz局常委会”。
这个会议的制度,也十分的现代化。
第一,人家是投票制。
开会了,宰相们一人一票,对议题进行投票。
是战是和,是赈灾是征税,大家民主表决。
您没看错,是民主表决!
皇帝这会儿,还在后宫喝茶,压根没他什么事。
第二,人家还是轮值主席制。
也就是:今天你值班,就由你负责记录会议决议。
写好了,与会的宰相们一个个签字画押,这叫“宰相签名奏章”,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注意,哪怕到了这一步,皇帝依然是没有进入到决策流程的。
别急,那是因为权力边界划得很清晰。
如果,在论的这个议题,在宰相们的权限范围内,那这份签满字的决议直接就能下发执行了,是可以不用通知皇帝的。
可如果议题很大,比如要对外打仗、要废立太子,超出了宰相权限。
那好,就把这份决议以“建议”的形式,呈报给皇帝。
皇帝收到后,他一般有三种选择:
第一,觉得靠谱,直接签字画押盖章。
第二,觉得有必要再议议。
那就召开一个“内廷会议”,把核心宰相叫到小会议室里再深入讨论,最后还是由皇帝拍板。
最后,极少情况下,皇帝如果死活不同意,可以行使否决权。
但是,这就涉及最高权力之间的博弈了,一般不会这么干。
决议形成之后,由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也就是说一份文件,得盖上皇帝玉玺和中书、门下的大印,才算真正生效。
说完了唐朝,咱们再把视角往汉朝看。
汉朝的政府结构,那是一个二元结构!
那时候,政府的最高领袖,从法理上讲,还真不一定是皇帝,而是丞相!
皇帝是“国家元首”,代表国家;而丞相才是“政府首脑”,负责一切具体政务。
用时髦的话说,皇帝是董事长,丞相是总经理,权力极大。
丞相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叫“丞相府”。
开府治事,里面有自己的秘书班子和职能部门。
也就是说,人家丞相自己个儿,就能召开“百官朝会”,处理日常政务。
要是遇到丞相自己也搞不定的大事,比如要修改律法、调整税收政策。
这个时候,丞相就会启动“集议”制度。
发个通知,把相关部门的部长、专家叫到一起,开一个专题论证会。
比如,那场霍光发起,并且影响深远的盐铁会议。
如果碰到事情特别重大的,比如:要讨论是不是该废掉皇后,甚至是皇帝。
那丞相就要搞更大的“国民集议大会”,进行讨论。
这种大会,动辄几千上万人参加,不仅有官员、贵族,还有地方代表、知识分子,甚至“非政府专业人士”。
大家公开辩论,畅所欲言,最后形成一个主流意见,报给皇帝和丞相做最终决策。
我就问你,这是不是有点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代议会辩论那味儿了?你还能说中国古代没有民主议事的萌芽吗?
所以,在汉朝皇帝也不能违制,也不能绕过丞相直接指挥政府。
强如汉武帝,也要靠自己组建“内朝”,用一套自己的秘书班子,来慢慢从丞相手里夺权。
他们之间的权力博弈,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最后,咱们聊聊,中国历史最后一个汉人大一统王朝:明朝。
朱元璋是个狠人,打小的遭遇,让他对官吏极不信任。
他认为丞相权力太大了,脑子一热直接把丞相这一职位废了。
这下好了,皇帝自己兼任丞相,所有政务都得他亲自处理。
就算你老朱是工作狂,能扛住,可他的子孙们受不了啊!
天天看奏章看到吐血,也看不完,怎么办呢?
于是,内阁应运而生。
内阁大学士一开始只是皇帝的秘书,帮忙整理文件,写写材料,官阶只有五品。
但渐渐地,皇帝发现这帮秘书有水平,就让他们先在奏章上贴个小纸条,写上处理意见,这叫“票拟”。
皇帝看着票拟,觉得OK,就用红笔批个“准”,这叫“批红”。
甚至后来皇帝更懒了,连“批红”也让司礼监的太监代劳。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明朝独特的决策流程:天下奏章先送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们开会讨论,拿出解决方案,再送皇帝做最终裁定。
《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这个流程就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大明的皇帝也是不能为所欲为的。
因为,内阁大学士虽然不如丞相地位高,但是内阁依然有封驳权。
也就是,内阁可以把皇帝不合理的圣旨退回去。
所以,你看,明朝虽然没有宰相,但内阁通过“票拟”权,实际上掌握了决策的起草权,对皇权形成了强大的制约。
朋友们,聊到这儿,你是不是对古代政府有了全新的认识?
古代的圣君贤臣,不会在金殿上耀武扬威。
而是在一套套精密的议事规则中,小心翼翼地平衡着权力与效率,共同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国家。
这些制度,当然有其时代局限,但其中也有分权、制衡、集体决策的政治智慧。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
来源:叫我猫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