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藏海传》收官后,内娱古偶仙侠剧仿佛陷入了 “无剧可看” 的真空期。近期扎堆开播的几部作品,不仅没撑起 “爆款接力” 的期待,反而用清一色的套路化创作,把 “同质化” 三个字刻进了骨子里。服化道是同一批团队的流水线产物,剧情绕不开 “谈恋爱 + 救苍生” 的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自《藏海传》收官后,内娱古偶仙侠剧仿佛陷入了 “无剧可看” 的真空期。近期扎堆开播的几部作品,不仅没撑起 “爆款接力” 的期待,反而用清一色的套路化创作,把 “同质化” 三个字刻进了骨子里。服化道是同一批团队的流水线产物,剧情绕不开 “谈恋爱 + 救苍生” 的固定公式,连演员都在进行 “换乘恋爱” 式表演 —— 这样的 “工业糖精剧”,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在反复试探观众的容忍底线。
一、剧情摆烂:5 部剧共用一套 “烂片模板”
古偶剧的剧情套路,早已被观众摸得一清二楚,但今年的新剧连 “换皮” 都懒得用心,直接把 “模板化创作” 摆上了台面。
打着 “女强” 旗号的《入青云》,前期靠着 “女主勾引反派” 的搞笑桥段圈了波好感,男二 “纯情小狗” 的人设也一度让人眼前一亮。可剧情过半就彻底 “跑偏”:男二毫无铺垫地黑化搞 “强制爱”,男女主开始互相隐瞒、自我牺牲的 “虐恋戏码”,最后必然是手下突然爆真相、众人面前 “掉马甲”,收尾落在 “携手拯救苍生” 的老套结局上。从惊喜到平庸的滑坡,恰恰印证了 “套路化创作” 的致命伤 —— 一旦新奇感褪去,空洞的内核便无所遁形。
《一笑随歌》则把 “挂羊头卖狗肉” 玩到极致。宣传时主打 “家国情怀爽文”,开播后却变成逻辑混乱的 “伦理剧”:女主被伤害后说忘就忘,失忆后立刻移情别恋,连 “爱过的痕迹” 都找不到;配角的牺牲更像走过场,所有悲剧只为给主角的 “平静生活” 铺路。曾在《楚乔传》里演活 “黑化” 的李沁,此次被 “恋爱脑” 人设困住,演技被吐槽 “看得人烦躁”,本该出彩的演员被烂剧情拖了后腿。
更可惜的是《宴遇永安》,“全家穿越” 的设定本是破局的好牌,却被拍得主次不分、节奏拖沓。多条故事线杂乱无章,唯一能看的感情线拧巴数集毫无进展,到后期直接剧情崩盘。这恰是当下古偶剧的通病:有新奇设定却无深耕能力,宁愿在俗套里打转,也不愿花心思打磨叙事逻辑。
二、制作摆烂:服化道复制,打戏变 “pose 秀”
如果说剧情烂是 “内核病”,那制作上的敷衍就是 “颜值癌”—— 曾经靠服化道 “封神” 的古偶剧,如今连视觉美感都开始 “复制粘贴”。
龚俊、彭小苒主演的《暗河传》,虽因 “燕味服化道” 和画面质感获得初期好感,却很快栽在 “形式大于内容” 上。全剧充斥着 “为打而打” 的戏份:一波敌人刚打完,下一波立刻上线,可所谓的 “打戏” 不过是演员定点摆 pose,搭配漫天特效,偶尔吊威亚飞一下、转两圈,还要给 pose 大特写。这种 “摆拍式打戏” 早已让观众审美疲劳,更别提剧中生硬的 “卖腐” 情节 —— 明明男主有官配,却硬加暧昧互动,连《山河令》的自然感都没有,被吐槽 “吃相太难看”。
罗云熙主演的《水龙吟》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凸显 “制作精良”,把武侠剧拍成了 “玄幻特效展”。宣传里吹爆的 “烧钱特效” 的确华丽,却与 “武侠” 定位背道而驰,加上故弄玄虚的台词,反而让剧情显得空洞。这恰恰戳中了当下古偶剧的创作误区:把 “工业化” 等同于 “特效堆砌”,却忘了《长安十二时辰》的工业化是 “一针一线做服装、依史料搭场景” 的匠心,而非靠特效掩盖内容贫瘠。
服化道的 “同质化” 更不用多说。如今的古偶剧,神仙必穿白衣、女主多带 “蟑螂须” 刘海、黑化全靠画浓妆,仿佛出自同一本 “美学手册”。这种缺乏新意的视觉呈现,本质是制作方的 “偷懒”—— 依赖固定团队的成熟模板,既省成本又 “安全”,却彻底丢掉了角色该有的个性辨识度。
三、创作摆烂:流量至上,把观众当 “数据工具人”
古偶剧集体 “摆烂” 的根源,藏在 “流量至上” 的创作逻辑里。如今的很多项目,不是 “先有故事再有演员”,而是 “先定流量演员再凑剧本”,选角、服化道、宣发全围绕 “炒 CP” 展开,完全背离了创作规律。
剧宣的 “唯 CP 论” 尤为明显:无论剧情多烂,只要男女主有互动,就能剪出 “工业糖精” 片段刷屏;实在没 CP 感,就硬炒 “男男 CP”,哪怕男主有官配也在所不惜。这种 “为炒而炒” 的宣发,本质是用 “流量密码” 掩盖内容缺陷,可随着观众审美提升,早已不吃这一套 —— 今年多部古偶剧 “热度高开低走”,恰恰证明 “CP 红利” 正在失效。
更讽刺的是,制作方一边抱怨 “观众太挑剔”,一边在 “爆款公式” 里故步自封。从《花千骨》后扎堆的仙侠剧,到《琅琊榜》后跟风的权谋剧,每次爆款出现,紧随其后的都是大批 “仿制品”。可他们忘了,爆款的诞生是多重因素的巧合,盲目跟风只会陷入 “同质化陷阱”。就像《折腰》能在争议中出圈,靠的是 “狼狐 CP” 的博弈张力打破 “伪双强” 套路,而非单纯复刻 “先婚后爱” 模板。
观众的 “用脚投票”,该叫醒装睡的行业了
今年古偶剧的集体遇冷,早已不是 “运气问题”,而是行业积弊的总爆发。当短视频的快节奏剧情、精品剧的深刻内涵不断抬高观众的审美阈值,还在依赖 “流量 + 套路” 的古偶剧,自然会被市场抛弃。
那些被浪费的创新设定、被耽误的演员演技,本可以成就真正的好作品。可在 “赚快钱” 的心态下,制作方宁愿做 “流水线产品”,也不愿沉下心打磨剧本;宁愿在特效和宣发上砸钱,也不愿给编剧和导演足够的话语权。
观众的容忍度从来不是无限的。从《藏海传》的余韵到如今的 “无剧可看”,大家的失望早已写在口碑里。或许只有当 “烂剧” 彻底失去市场,行业才会真正明白:古偶剧的核心从来不是白衣神仙和工业糖精,而是能让人共情的故事、立得住的人物,以及对创作的敬畏之心。
别让下一个 “《藏海传》”,来得太遥远。
来源:第1娱记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