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谍」愿将年华赋中华-对台传奇女情报员萧明华烈士碎片(上)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9 06:45 1

摘要:最近,一部成为热点的谍战剧《风筝》,一部并不怎么出名的谍战剧《红蔷薇》同时上线上架,前者收获了热议和收视率无数,后者籍籍默名。而在我看来,后者却在作品中,高于前者无数。为何?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年代表象作品,必然是对整个时代有正确的历史观。而不是以所

原发表于2018-10-28 10:22 不知何故被删了,找到旧文略编辑重发

所有的牺牲都是不朽的,所有的无名都是应该被祭奠的

最近,一部成为热点的谍战剧《风筝》,一部并不怎么出名的谍战剧《红蔷薇》同时上线上架,前者收获了热议和收视率无数,后者籍籍默名。而在我看来,后者却在作品中,高于前者无数。为何?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年代表象作品,必然是对整个时代有正确的历史观。而不是以所谓的‘人性’之皮覆盖在当时的环境,人之心境之上,以‘自我解读’意淫于整个大时代,从而得到自以为是的解读。不客气的说,《风筝》正是这样的‘自嗨’。

借用两位新浪微博网友的话,我十分赞同,在此图说。

​在今天,还有不少‘国粉’在鼓吹所谓当年‘民国年代’,所谓的‘黄金十年’。想来好笑,民国算起来自1911年算起,其中前面将近十六年时间北洋当道,军阀割据;国家主权何在,国家从未有行政上的统一;国家、民族横遭侵略;民众识字率几何?社会经济通货膨胀历历在目。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也就是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整个民国在大陆期间,前后不过三十八年之刹那而已。

​而电视剧《红蔷薇》,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作品,当然,它同样也存在着瑕疵,只是瑕不掩瑜。其作品在史实背景的挖掘,和演员的演绎都堪称上乘。其中,女主角应该是中共隐蔽战线传奇女特工朱枫和萧明华的组合。朱枫的历史材料这几年已经累牍成册,而萧明华,依然不为世人所知悉。女主人公夏雨竹在该剧中最后的形象,则更贴近于这位传奇女杰。

萧明华烈士

​“9月24日,夜梦缭乱,心境渐宁。午后,大张受责'打’(小黄替换),为女号首次。'昨天的事仿佛已过了许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却又好像发生在昨天。’在失掉自由的日子里,'时间’的观念已不复存在。”

这段摘自萧明华《狱中纪事》的文字,是她在狱中写的最后一篇纪事,此时距离她2月6日被捕已经7个多月。

这是萧明华在台湾被捕后,被关押在人称“阎罗殿”的台湾“保安司令部保安处”。她曾遭受电椅、老虎凳、捆绑吊打等暴行,一位曾经的看守所勤杂工回忆说,他亲眼看到明华遭受极刑,她被捆绑并吊在梁上,满脸鲜血,双手双臂多处骨折,昏去醒来。敌人妄图使明华在长时间的疲劳中失去自制力,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判断,继而从她纤弱的身上得到情报。

这位看似弱不禁风的女子,却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经受住了非人的煎熬,从《狱中纪事》的只言片语,可以看出她也曾有过“焦灼、失望、紧张” “失眠良久”,她“哭”过、“笑”过,甚至在9月7日清晨“失声哀哭”却又“瞬息强止”,她曾“夜梦缭乱”,却“心境渐宁”。这个28岁的女孩跨过了内心的恐惧,尤显可贵和真实。

萧明华烈士当年毕业照

她曾被著名作家谢冰莹称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似玉好年华,她肩负重任,潜伏台湾。她牺牲30多年后,家人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后来,她的骨灰被送回内地,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墓碑上没有她的生平,只有三个字:“归来兮!”她就是中共特工女英雄,牺牲时年仅28岁的传奇红色特工萧明华。

萧明华,1922年8月出生于浙江嘉兴,祖籍为广东潮阳。萧明华的父亲萧子山,广东省潮阳县歧北墟(今铜孟镇)宅尾村的贫苦农民。他从小在水稻田、甘蔗地劳作。他也曾读过几年私塾,和弟弟萧子坚一起在苦水里泡大。在他即将长大成人时,父母亲却因病痛离开了人世。为了给双亲办丧事,兄弟俩用完了全部家当。于是只得走前辈的老路,离乡背井,到外地漂泊,闯荡谋生。前清光绪年间,萧子坚去了南洋,萧子山来到了上海滩。他希望能依靠潮州的亲友,同乡的援助,找到一个可以度日糊口、养活全家的职业。

20世纪前后的上海,萧子山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什么活都做,挑水、打捞、司厨、贩卖水果,最后落脚到浙江省嘉兴县孝子桥河畔的凤家桥,费尽心力,创办了一个小小的家庭手工业织袜作坊。萧子山是老板也是工人,妻子郭爱子做完每天的家务劳动之后,也必须坐在手工摇机房完成分配给她的份额。这对勤劳夫妻,用自己的双手维持着一家七口的清贫生活。

萧明华有兄妹五人,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她最小。三个哥哥先后被父母亲送进嘉兴最好的荐桥小学(今东门小学),之后又升到季州中学去读书,希望他们早日长大成材,能分担一些家庭生活重担。明华的姐姐由于幼年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丧失了自控能力,需要人照顾。所以帮助母亲操劳家务和照料姐姐的事便落到幼小的明华身上。明华常常蹲在搭在后门外的跳板上洗菜、淘米,或者坐在灶口的小木凳上,将一把把柴禾填进灶膛,帮父母亲烧火做饭。

明华的父母亲和三个哥哥都十分疼爱这个聪慧懂事的女孩子,全家人都习惯称她为“华宝”。直到她报名上初小时,老师才按当地的习俗以及兄长的辈分,给她取了个学名:明华。明华刚读小学不久,长兄萧明新被调到河南开封工作。而此时的嘉兴手工织袜作坊也早因军阀混战破了产,萧子山也随其子举家迁往河南开封。萧明华小学毕业后,就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后来选择报考了河南开封师范并被录取。

1939年,萧明华又随兄长陪同父母又辗转到达重庆。时只十七岁,但依旧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多病的姐姐。之后,萧明华再度考入重庆师范学校。不久,其父母又随三哥远迁东山五桥。从此,明华因为住校读书和家人相聚渐少。漂泊的童年,父辈的艰辛,曲折的人生,坎坷的道路,使明华过早地懂得了人生,懂得了要靠坚强的意志才能战胜人间的艰难险阻。

1941年8月,萧明华在重庆师范学校毕业后,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学校选送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青木关镇举办的师资训练班,专攻国语注音符号的应用教学。当时的重庆,白天常有日本鬼子的飞机前来狂轰滥炸,学生们要坚持学习,只能在防空洞里读书。重庆广大师生抗日热情高涨,《黄河颂》《松花江上》等抗战歌声广为传唱。萧明华在这时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在建国后,该学校迁往重庆北碚,改名西南师范学院,现为西南大学重要组成学院

1943年秋,萧明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四川省白沙镇新桥村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这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里一所著名的高等师范学府,汇集了抗日以来陆续入川的许多知名学者。陈独秀曾在此执教,国文系更是荟萃了不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影响的人物。仅鲁迅先生的知友就有许寿裳、台静农、李霁野,还有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等。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敬重,深深影响着文学青年萧明华。萧明华决心以笔作刀枪,她的第一批散文、杂文、小说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之后,萧明华又结识了《黄河》月刊的主编、著名女作家谢冰莹。那时谢冰莹还不到40岁,她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她的《从军日记》《一个女兵的自传》等作品对萧明华产生了很大影响。萧明华还将自己写的文章请谢冰莹修改,有些文章就发表在《黄河》月刊上,时间一长,她们成了密友。谢冰莹曾赞扬萧明华,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抗战胜利后,战时避往内地的学校先后迁回原址,萧明华也决心北上,渴望能到她向往的北平师范大学(前身是鲁迅执教过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

1946年晚秋,萧明华来到北平,进了北平师范大学。她一边读书,一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不久,她认识了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朱芳春,朱成了她的革命引路人。朱芳春的公开身份是北师大教育心理学教授、兼河北省北平高级中学校长,秘密身份是中共冀中军区敌工部干部。他身高1米80以上,为人沉着老练。他也是萧明华一家在重庆时的老熟人。朱芳春曾给萧明华送来不少进步书刊,其中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初民的《社会发展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

​朱芳春(于非)回忆,当萧明华从朱芳春的手中接过《新民主主义论》时,激动地说:“啊,是毛泽东写的。”她翻开稍加浏览,发现几乎每一页都画出了许多红杠杠,这是朱芳春划的重点。她抬起头来兴奋地说:“谢谢朱老师,我一定一字一句认真地读。”这段时间,萧明华生活紧张而又有规律,她每周有几天在北师大听课,做作业;另几天到河北高中整理修补图书,学习革命理论;周末则回家看望兄嫂侄女,或者去拜访朱芳春老师,谈论读书心得和国内国际形势。

1946年12月24日,在北平东单操场发生了美国大兵强奸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的事件,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群众运动。12月29日,北师大900多名师生在校内召开了抗暴大会,遭到特务分子破坏捣乱。第二天,北师大的同学们仍然坚持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会合在一起,组成了一支5000多人的游行队伍,爱国师生不断高呼“美军退出中国”,“维护主权独立”等口号。萧明华义愤填膺地参加了这两次活动,始终和同学们肩并肩地战斗在一起。

1947年9月下旬的一天傍晚,萧明华来到河北高中图书馆,她是为了写一篇关于李清照的文章来找资料的。8点钟刚过,朱芳春来了。

朱芳春郑重地告知萧明华:根据你多次表示要求参加革命工作的愿望,冀中军区敌工部决定吸收你到革命组织里来,从事军事情报工作。同时,朱芳春坦率地告知萧明华,在国统区进行秘密工作的艰难和危险。他对萧明华交待,怎么决定,不一定现在,可以从容地想几天。

据材料记载,当时萧明华猛然地站了起来,非常坚定地表白:“还想什么?我早已想过多少遍了。请朱老师转告组织,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党领导人民革命事业,就像是李清照所向往的‘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广阔天地。至于说到死,往远说,牺牲在北平的李大钊和刘和珍先烈是我敬仰的楷模;往近说,李公朴、闻一多先生尸骨未寒。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了。”

朱芳春让萧明华坐下,肯定了萧明华的思想,并且开始称呼她为同志。并标明一定尽快向组织汇报萧明华的想法。要求萧明华还要抓紧时间写一份自传,然后才能报请组织正式批准。几天之后的一个周末,朱芳春通知萧明华,上级已正式批准她加入革命组织,成为党组织培养的积极分子,并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一起工作、战斗。

中国著名大学者,台静农先生,1936年.青岛

​1948年,国立台湾大学国文系主任、著名作家台静农先生和他的助教廖蔚卿(萧明华在重庆师范和白沙女子师范同窗好友)先后几次来信,热情邀请萧明华到台湾任职。萧明华接到信后,认为全国解放在即,而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扩大中共的影响。于是,她向组织提出决心到宝岛台湾开展工作的设想。朱芳春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远见和胆识的设想,表示“很赞同”。他们向上级做了汇报后,很快就获得了批准。党组织希望明华同志到台湾站稳脚跟后,视形势的发展再考虑下一步行动。(未完待续)

来源:半杯馊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