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看是凑热闹。抗日剧嘛,打鬼子呗。可看着看着不对劲了——李大本事他们趴着打伏击的那片高粱地,咋这么像我们老家的自留地?丁大算盘拨拉算珠的那个土坯房,房檐怎么和我三姥爷家一个样?
老婆总问我:“《永不磨灭的番号》你都看五遍了,不腻吗?”我盯着屏幕里硝烟弥漫的战场,心里嘀咕:你们女人不懂,这不是看电视,这是回家。
第一次看是凑热闹。抗日剧嘛,打鬼子呗。可看着看着不对劲了——李大本事他们趴着打伏击的那片高粱地,咋这么像我们老家的自留地?丁大算盘拨拉算珠的那个土坯房,房檐怎么和我三姥爷家一个样?
看到第三遍,我翻出老家县志对照。好家伙!民国三十一年,武邑县大队真在滏阳河边打过埋伏战!我激动地给老家打电话,九十岁的二爷在电话那头笑:“傻小子,你太爷爷还给县大队送过小米呢!”
第四遍我开始带着女儿看。“闺女你看,这个炸毁的炮楼遗址,就是现在咱村东头的文化广场!”女儿眨巴着眼睛:“爸爸,那你小时候在英雄打鬼子的地方玩过捉迷藏吗?”这话问得,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童年镀了层金边。
看到第五遍,老婆已经懒得说我了。某个周末我居然开车回武邑,举着手机剧照满村找拍摄地。邻居王叔蹲在门口笑:“明子,又来找电视里的老家啊?”
最魔怔的是上个月。看到民兵借地形伏击日军那段,我猛地一拍大腿——那片芦苇荡不就是我小时候偷摸游泳挨揍的地方嘛!顿时觉得当年光屁股挨的揍都带着历史荣光。
现在带女儿回武邑,画风彻底变了。别人家孩子认庄稼认牲口,我闺女指着一堵破土墙:“这是丁大算盘藏账本的地方!”指着石拱桥:“这是赛貂蝉骑马过的地方!”
《永不磨灭的番号》于我,早就不只是部电视剧。它是穿越八十年的家书,是黑白影像里的家族记忆。每次片头曲响起,我都像站在老家村口,听见历史的风从青纱帐里呼啸而过。
所以别笑我五刷《番号》。当你发现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你打滚长大的地方,当你看着屏幕里的硝烟升起在祖辈耕耘的土地上——你也会把每帧画面,都当成传家宝来珍藏。毕竟,能在大荧幕上看见故乡的烽火岁月,是咱武邑人独有的浪漫。
来源:依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