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部聚焦明朝初年权力更迭的历史剧,《大明风华》本该展现帝王家国与权谋智慧的精彩碰撞。然而剧中朱棣驾崩后的关键情节,却让期待权谋大戏的观众大跌眼镜——
《大明风华》解读之十一
作为一部聚焦明朝初年权力更迭的历史剧,《大明风华》本该展现帝王家国与权谋智慧的精彩碰撞。然而剧中朱棣驾崩后的关键情节,却让期待权谋大戏的观众大跌眼镜——
一场本该分秒必争的权力交接,竟被拍成了充斥着谎言、内耗与儿女情长的家庭闹剧。
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征途中猝然离世。面对皇帝突然驾崩、两位藩王虎视眈眈的危局,随行大臣杨荣、张辅等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
他们用锡棺密封遗体,每日照常进膳,制造皇帝尚在的假象;同时火速派心腹密报监国太子朱高炽。这位曾以万人守城抵御五十万大军的储君,接到密报后沉着应对:
立即释放被朱棣关押的能臣夏原吉共商大计,调派亲信掌控京城防务,任命可靠将领执掌军权,同时派儿子朱瞻基前往迎回灵柩。
整个过程仅用十余天,未给伺机而动的汉王、赵王任何可乘之机。这段真实历史展现了成熟的政治运作体系如何化解危机,每一步都透着智慧与效率。
令人遗憾的是,《大明风华》完全抛弃了这段精彩的历史逻辑。
剧中,朱高炽被塑造成优柔寡断的懦弱储君,全然不见历史上六次监国积累的政治智慧。
更离谱的是朱瞻基的行为逻辑——这个历史上肩负重要使命的皇太孙,回京后竟编造“爷爷传位二叔”的谎言刺激父亲,导致朱高炽吐血病重。
在两位亲王随时可能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朱瞻基不通报军情、不参与布防,反而陷入“跪地磕头—晕厥昏睡”的情绪循环。本该协调各方推进继位的核心人物,成了制造家庭矛盾的“搅局者”。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剧集在如此紧张的时刻,硬插入朱瞻基与孙若微的感情戏。一边是前线大臣苦苦支撑骗局,一边是储君卧病在床,而本该力挽狂澜的皇太孙却有闲情谈情说爱。这种编排彻底将权力斗争降格为无脑偶像剧。
剧情的自相矛盾同样令人困惑。
在前线,朱瞻基与杨士奇能巧妙隐瞒朱棣死讯,甚至顶住两位亲王闯帐查探的压力,展现出不俗的应变能力。可回到京城后,他却突然“智商掉线”,用最低级的谎言刺激父亲。
历史上因辅佐继位有功被重赏的大臣,在剧中沦为背景板,眼睁睁看着皇太孙用最愚蠢的方式处理最关键的危机。这种为制造冲突而强行让人物“降智”的操作,暴露了编剧的偷懒。
演员的演绎也未能挽救剧情。朱瞻基在“决绝逼父”与“崩溃痛哭”间的切换生硬突兀,与孙若微的感情戏更是被观众吐槽“像在读剧本”。当漏洞百出的剧情遇上缺乏说服力的表演,观众的观感可想而知。
《大明风华》导演曾表示要“讲好一家人的故事”,这个初衷无可厚非。但将家庭伦理凌驾于基本政治逻辑之上,让儿女情长吞噬历史常识,这样的“创新”无疑走偏了。
真正的历史剧创作,应该在尊重历史逻辑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权力交接从来不是过家家,而是关乎国家安危的系统工程。为了制造虚假悬念、强行拉长剧情而肆意篡改历史逻辑,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观众智商的轻慢。
希望未来的历史剧创作者能明白:戏剧性不该建立在违背常识的基础上,好的改编,首先要读懂历史背后的智慧与逻辑。
来源:初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