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力推两部剧,蒋欣和童瑶《四喜》,赵丽颖和朱媛媛《造城者》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8 13:15 1

摘要:央视力推两部年代剧,一部蒋欣、童瑶《四喜》,另一部赵丽颖、黄晓明朱媛媛《造城者》。今年要说最火的影视剧就是《沉默的荣耀》了,但是作为谍战片来看,于和伟和吴越等人的合作确实完美的呈现了当时的画面,也让观众了解感受了吴石和聂曦、朱枫的不易,以及他们的英雄故事。

央视力推两部年代剧,一部蒋欣、童瑶《四喜》,另一部赵丽颖、黄晓明朱媛媛《造城者》。今年要说最火的影视剧就是《沉默的荣耀》了,但是作为谍战片来看,于和伟和吴越等人的合作确实完美的呈现了当时的画面,也让观众了解感受了吴石和聂曦、朱枫的不易,以及他们的英雄故事。

11月还没来,遥控器已经提前发烫。两部剧同一天被央视点名,一部讲女人怎么把烂牌打成王炸,一部讲一群人怎么把滩涂变成城市。前者戳的是“老公没了,钱也没了,我怎么办”的冷汗;后者戳的是“城市起来了,人还在不在”的钝痛。两个故事隔着屏幕喊同一句话:别逃,逃也没用。

先说《四喜》。童瑶演的沈明珠,开场就是寡妇,怀里抱着刚会走路的孩子,银行卡里只剩三位数。姐姐蒋欣出场更狠,离异、失业、还欠了一屁股网贷。姐妹俩把丧事办完,回屋一看,水电费单子贴在门上,红笔写着“逾期”。这种开局,比恐怖片还瘆人:没有鬼,却比鬼更真实。剧里没有霸道总裁从天而降,只有两姐妹把丧事收来的白包一张张拆开,凑出第一笔启动资金,去夜市租了个最便宜的摊位卖炸串。油锅支起来那天,沈明珠的手被烫出大水泡,她拿冰水冲了冲,继续翻串。弹幕飘过一句:这哪是电视剧,这是监控录像。

导演简川訸把《都挺好》里“啃老”“重男轻女”的刀子磨得更尖。这一回,他瞄准的是“丧偶式育儿+中年破产”两大死穴。剧里有个细节:沈明珠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师让交下季度学费,她站在走廊里把微信、支付宝、银行卡全点一遍,还差两千。她给前夫最好的朋友发消息“能借我两千吗”,对方回“在开会”。镜头对着她的手机界面,停足五秒,观众隔着屏幕都能听见呼吸声。那一刻,你明白什么叫“穷”是病,病起来会要命。

更狠的是,剧里不给童话。姐妹俩的炸串摊火了,却遇上城管整治夜市,一夜之间连车带锅被拖走。沈明珠坐在空地上啃冷馒头,蒋欣递给她一瓶矿泉水,说“哭没用,明天去找厂房,干大的”。于是两人把拆迁补偿款、信用卡、再加上闺蜜的嫁妆钱,全砸进去,开了家半成品菜工厂。第一笔订单是社区团购,两百份土豆牛腩,结果真空包装机故障,整批货全馊了。仓库里酸味冲鼻,沈明珠一边呕一边把烂肉往垃圾桶里倒,手背被汤汁烫得通红。镜头扫过去,你突然意识到:所谓翻身,不是爽剧里的“一键逆袭”,是把烂肉倒完,还得继续刷桶。

再看《造城者》。赵丽颖演的李秋萍,1983年被派到深圳宝安,手里只有一张手绘地图和三十个刚毕业的学生。上级一句话:三年之内,把这三万亩鱼塘变成能跑卡车的工业区。没有挖土机,就扛铁锹;没有宿舍,就睡牛棚。剧里还原了当年“三天一层楼”的蛇口速度:工人们白天扛钢筋,晚上就在水泥管子里打地铺,蚊子咬得满身包,第二天照样六点上工。最戳心的是朱媛媛演的档案管理员,她每天把牺牲和负伤的名字写进一本绿皮本子,写到最后一页,她自己的姓名也出现在上面。拍摄时她已患癌,每天收工回酒店,先打止痛针,再背台词。剧组原本想给她减少戏份,她摇头:少一句,就少一个真实的人。杀青那天,她站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门口,对全组说:别把我写成英雄,我只是把名字还给他们。

黄晓明这次卸掉油,演一个脾气比石头还硬的指挥长。剧里他一句台词冲上热搜:城市不是楼,是能让普通人活得像人的那口气。为了这口气,他带头在台风里扛沙包,结果腿被钢筋划开十厘米口子,用水冲了冲继续干。有人问他图啥,他答:图以后这里的人,不用再扛沙包。简单一句,把“发展”两个字拆给你看:不是GDP曲线,是有人把伤口当创可贴,把血和泥和在一起,糊成一条路。

两部剧最狠的地方,是都不给“救世主”。沈明珠没有等到天使投资,只有银行经理冷冰冰一句“抵押不够”;李秋萍也没等到财政拨款,只有工人们把工资条翻过来写“自愿延迟发放”。他们都在死胡同里自己凿墙。前者凿出一家年营收三千万的预制菜公司,后者凿出现代化城市的地基。凿墙的声音不好听,却让你睡不着:换作是你,敢不敢把全部身家押在一张可能被风吹走的合同上?

更现实的是,他们都算“幸运”。剧外,更多沈明珠的炸串摊真的被城管收走,更多李秋萍的工业区永远停在图纸上。央视把这两部剧摆在一起,像把镜子和锤子同时递给你:镜子照见“我可能活不下去”,锤子告诉你“得自己砸门”。别指望哪一集突然反转,反转只在片尾字幕:沈明珠的公司上市那天,她回到最早被拖走的夜市摊,地面早就铺上大理石,她蹲下来,把一张炸串菜单压在地砖缝隙里;李秋萍站在高楼顶层,俯瞰当年睡过的水泥管,如今管子上长满青草,像一块没人认领的墓碑。镜头结束,没有欢呼,只有风。

风刮到观众脸上,就变成了那句话:别等奇迹,奇迹是干到最后一刻才肯露面的逃兵。你嫌日子难,1983年的工人连安全帽都没有;你怕创业赔,沈明珠把婚房都抵押。两部剧没给解药,只给过程:把眼泪擦了,把馒头啃完,把钢筋继续扛。11月开播,刚好是年底冲业绩最凶的时候,你加完班回家,瘫在沙发上刷手机,看见沈明珠在仓库里倒馊肉,看见李秋萍在台风里扛沙包,突然就不敢喊累。累啥?人家把命押上去,你只是把加班费押上去。

剧播完,热搜会掉,话题会凉,生活继续。央视只是提醒你:别把自己当观众,你本来就是片中人。房贷、裁员、娃的学费、爸妈的住院单,哪一个不是沈明珠的炸串摊,哪一个不是李秋萍的滩涂?区别只在于,有人把锅刷完继续开张,有人把电视一关继续抱怨。两部剧把答案摊在明面:想活,就自己动手,把烂牌一张张打出去,打到连命运都嫌你烦,它才肯让一步。这一步可能小得可怜,只够你喘口气,但喘完气,你得接着打。别停,停了就是剧终。

来源:辉辉嗑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