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年轻人关掉电视,十多年后又追着同一部剧看通宵,这转折够大,《大宅门》做到了。
一个年轻人关掉电视,十多年后又追着同一部剧看通宵,这转折够大,《大宅门》做到了。
当年他嫌配乐像老人戏,把遥控器一甩,正好错过2001年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
央视统计过,那轮首播全国平均收视12.7个点,北京城区冲到28个点,广告时段三十秒能卖五十五万。
这么高的数字都没打动他,可见第一印象多么顽固。
转机发生在一次出差,酒店里只有中央八套在播《大宅门》,他闲得无聊,连看五集,夜里三点还在点灯。
第二天主动搜索回放,越看越觉得心跳跟着锣鼓点走,连早餐都忘了吃。
一个观众的行为被改变,背后是郭宝昌埋伏二十年的钩子:前五集就让白家倾家荡产,人一个接一个倒下,没人能空着手走出这场戏。
老郭明白,快节奏不是把镜头剪碎,而是让观众的期待每秒都绷着。
剧里人物的动作、眼神、台词,像钉子一样往心里钉。
二奶奶在祠堂拍桌子,一句“白家不能倒”,把寡妇身份和家族掌门人的双重压力全摊在桌面,比任何旁白都狠。
白景琦剁手指立誓,少年人以为江湖就是爽,成年人看见的是他拿身体当筹码,换母亲一个喘气的机会。
白颖宇年轻时胡闹,后期能在日本人面前挺直腰杆,观众看见的不是性格突变,而是国破家亡时一条血脉被点燃。
郭宝昌把每个角色的心理账本摊给观众,算盘打得噼啪响,所以才耐看。
演员阵容像一张中国影视圈的合影,陈宝国、斯琴高娃、蒋雯丽、张丰毅,外加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排队露脸。
张艺谋在剧中演的是李莲英,出场八分钟,一句“太后口谕”,吓得全场下跪。
陈凯歌演的是差官,一句“带走”,把白家推到深渊。
他们肯来,不是给郭宝昌面子,而是要在这部戏里留下一笔:这部片子是国产剧的门面。
后来有人统计,剧中能叫得上号的演员超过八十位,连没有台词的小厮都是北电中戏在校生。
这种密度放到现在,相当于一部网剧的预算只够付群演盒饭。
音乐也是武器。
京胡一响,画面自动染上色。
郭宝昌坚持现场收音,演员说话带着胡同的回声,锣鼓点子贴着心跳走。
二十年后,短视频平台截取剧中二胡段落做BGM,播放量过十亿,观众留言“一听就想进白家当伙计”。
音乐成了记忆钥匙,打开一代人尘封的往事。
再看传播路径。
首轮央视播出之后,地方卫视抢着二轮三轮,最高一天有十五个台在放。
DVD上市那天,北京音像大厦门前排了三百米长队,五十块钱一套,当天卖断货。
2013年高清修复版上线,优酷首日点击破千万。
2021年开播二十周年,B站弹幕版上线,二十四小时内刷出十万条弹幕,最高密度的一集屏幕被字幕盖得看不见人脸。
这种持久热度,不是平台推的,是观众自己搜出来的。
为什么一部讲清末到民国的家族史,能让三代人都坐得住?
答案在剧里两个字:人味。
谁家没几个犟老头、碎嘴老太太、想翻身的穷亲戚、读了两天书就看不上爹娘的孩子?
观众在白家看见自己家的影子,所以骂得狠也爱得深。
别的剧写豪门恩怨像洒狗血,《大宅门》写豪门倒掉后,人还得活下去,还得想办法,这口气就接地气。
郭宝昌在片场常说一句话:“别演好人,演活人。”他给演员八个字标准:真听、真看、真感受、真咬牙。
陈宝国为一句“我白景琦顶天立地”,咬着木塞练卷舌音,练到满嘴血泡,才成就后来的一镜到底。
斯琴高娃快七十岁拍祠堂哭戏,跪得膝盖乌青,拍完站不起来,让人抬到旁边。
这些老派做派,现在的小花鲜肉三天两头抠像补拍,根本学不来。
有人拿《大宅门》和《甄嬛传》对比,都是长盛不衰的剧。
甄嬛赢在机关算尽,大宅门赢在活人喘气。
甄嬛的台词是编剧写给观众背的,大宅门的台词是人物自己说出来的。
一个让你爽,一个让你疼,疼比爽更难忘。
还有人说,这是男版《红楼梦》。
我看不像。
贾宝玉到最后出家,是把富贵看破了。
白景琦到老还在和日本人较劲,是把富贵扛在肩上。
前者教你放下,后者教你扛着,这区别大了去了。
中国的家庭剧,要么教人斗,要么教人散,《大宅门》教人扛,所以它能陪着人过坎儿。
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武汉方舱医院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