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微短剧为载体,将剧情融入历史文化,《博物馆很忙》讲述了包括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宋瓷博物馆等四川六大文化地标背后的文物历史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人物精神,实现了文化性、故事性、创新性的统一。
导 读
“把五千年的包袱抖成了‘无限流喜剧’、每一处都是自带历史buff的‘名场面制造机’。”
10月22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大型文博微短剧《博物馆很忙》播出。
以微短剧为载体,将剧情融入历史文化,《博物馆很忙》讲述了包括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宋瓷博物馆等四川六大文化地标背后的文物历史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人物精神,实现了文化性、故事性、创新性的统一。
短剧为媒,展现川蜀文化独特魅力
青铜神树的神秘图腾、太阳神鸟的图腾寓意、石涧敲冰七弦琴的唐琴风韵……在历史的长河中,川蜀大地诞生了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璀璨的历史文化,并拥有象首耳兽面纹铜罍、东汉陶说唱俑,以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漆人像等跨越千年的国宝重器,他们是川蜀文化厚积薄发的鲜活见证,更让中华文脉在巴蜀大地上始终熠熠生辉。
如何挖掘、展示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让川蜀文化魅力、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通俗化、接近性的语言呈现在大众面前?川台与四川六大博物馆合作,并以微短剧为表达载体。
近年来,凭借短平快表达风格,轻量化、营造共鸣的特征,微短剧已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并展现与行业深度融合、跨界赋能的张力。
据传媒茶话会了解,四川广播电视台近期成立了微短剧工作室,依托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媒体资源与制作经验,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里看非遗”等创作计划。其核心战略是通过“文旅+微短剧”模式,将四川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非遗技艺、历史故事、自然风光转化为剧集IP,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消费的深度联动。《博物馆很忙》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和核心项目。
以厚重的川蜀文化为根基,《博物馆很忙》走进包括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在内的六大四川文化地标,通过12集、每集6—7分钟的微短剧,以主人公导游郝茫来回穿梭于过去、当下的双重时空,与文物相遇、与古人邂逅,及其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揭开文物的神秘面纱,带领观众解锁宝藏的文化内涵。
《寻琴记》讲述了七弦琴的来历,以及琴师视琴比自己的命还重要的操守和不为权势所折腰、守心持正,为精神相契者鸣的文人雅士气节、风骨;《小人物大秘密》以郝茫穿越到西汉医馆,师从一位年轻神医学医的经过,再现了其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医德,还原了距今已两千年历史的文物经穴漆人的诞生过程。
跨越千年历史,以穿越微短剧为表达形式,《博物馆很忙》展现了七弦琴、经穴漆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绝碑、四川宋瓷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背后蕴含的历史与人文,既讲述历史,又舒张人文,生动、立体还原了川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一部分,所展现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气连枝、交相辉映的文化底色。
讲好故事,解锁文化传播新姿势
一个好故事胜过一打大道理,故事最能沁润人心,起到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创新文化传播需要讲故事,故事是文化内涵的具象表达,能让抽象的文化符号、厚重的历史底蕴变得可感、可触、可共鸣。比起生硬的知识灌输,一段有温度、有细节的故事,更能打破地域、年龄、圈层的壁垒。
作为一档文博微短剧,《博物馆很忙》在坚持文化底色的基础上,以主人公郝茫从博物馆穿越到文物诞生时代,再现文物的诞生背景、过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拉近历史与现代、文物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并创造性地连接、融合当下与历史双重叙事空间,增强故事的逻辑感、层次感,以文化嵌入故事,以故事传播文化,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变得超有梗、超好懂。
《博物馆很忙》以博物馆里的文物为创作源头,通过故事剧情、具象化元素,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的展柜里走出来,走近大众、可触可感。
“寻梦游记”里,主人公郝茫穿越至唐朝末年,遇到诗人韦庄,寻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句线索,并在韦庄草庐(在杜甫草庐的原址上仿照原样重建)与韦庄、泥瓦匠共同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的趣事,仿佛带观众回到唐朝,看到杜甫的身影,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那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与人民疾苦。
“字字珠玑”里,郝茫通过一张混乱的碑文寻到线索,来到武侯祠三绝碑前,穿越到了三国时期的丞相府邸,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相遇。在送礼与还礼过程中,讲述了诸葛亮父子从矛盾到和解的过程,并见证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加深了观众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象的感知。
好的文化故事需要扎得深,从历史遗存、民间传说、生活场景中汲取灵感,《博物馆很忙》选择了博物馆里的镇馆文物、四川文化地标为故事源泉,并通过穿越剧方式重构表达,通过故事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当观众为一段文化故事欢笑、感动、思考时,文化的价值便已悄然传递,进而转化为主动传播的动力,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跨界联动,实现短剧+文旅+科技深度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激活,也是让文化在当代落地生根、焕发新生的核心路径。
作为一档视听节目,《博物馆很忙》的创造性、创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川台联合四川六大博物馆,实现跨界联动,通过微短剧+文旅的方式,将四川丰富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剧集IP,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消费的深度联动,丰富了微短剧创作的广度与内涵,在联动、融合过程中,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创造性表达。与此同时,将线上看剧与线下探馆相结合,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去线下看剧中的文物,实现影视与文旅的融合。
作为文博微短剧的典型之作,《博物馆很忙》不仅让观众透过现象,听到文物的故事,深切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也展示出微短剧超越娱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积极价值。同时,《博物馆很忙》的创作思路、理念,也为文旅宣传提供了借鉴样本。
其次,以创新技术为加持。近年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方式,科技赋能也不断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动能。《博物馆很忙》将VR、AR运用到讲故事、挖掘文化过程中,增强节目的观赏性、趣味性。
节目借助数字技术,打造穿越的时空之门,以主人公郝茫穿越到过去的方式,连接历史与当下,通过穿越融通双重叙事空间,让文物在科幻剧情中焕发神秘魅力,让传统文化的历史维度与当代生活的现实维度形成深度对话。此外,节目还通过VR技术,以郝茫的第一视角带领观众体验文物出土场景,并讲述科技在文物修复中的作用,为节目增添科技元素。
好的文艺作品需要以思想性为引领、文化性来打底、创新性做加持。《博物馆很忙》以创新讲好文化故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为理念,选取有代表性的川蜀文化地标作为源头活水,并通过微短剧形式、穿越手法、技术赋能,生动挖掘、诠释、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为观众呈现了一档有思想内涵、有文化底蕴、短小精悍、让人耳目一新的文艺精品。
来源:传媒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