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庆余年2》落幕,不少观众却对其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印象深刻——洪竹。这个平日里低头不语的小太监,竟成了扳倒太子的关键人物。
小人物也能改变大局,深宫角落里那双不起眼的眼睛,却看到了连庆帝都不知道的宫廷秘辛。
《庆余年2》落幕,不少观众却对其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印象深刻——洪竹。这个平日里低头不语的小太监,竟成了扳倒太子的关键人物。
而范闲门下的几位学生,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史阐立落榜后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侯季常背叛师门,杨万里和成佳林则坚守初心。
谁能想到,深宫中最不起眼的小太监,日后竟成为掀翻太子宝座的关键人物?而范闲门下的几位学生,又为何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01 小太监的大心机,洪竹如何从底层爬起
洪竹刚出现在检蔬司时,就有着比常人灵活的心眼子。
他机敏、沉稳且心思缜密,话虽不多,但句句都能说中要害。其他小太监遇事总是独善其身,唯恐因祸上身,做什么事都显得小心翼翼,害怕行差踏错便丢了性命。
他却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刚入宫时,他也是畏畏缩缩做人,甚至都不敢说自己的身世姓名。后来因为帮了一位老太监在打盹儿时赶走了蝇子,便借着这位的威名一路扶摇直上。
甚至在戴公公被杖毙后,洪竹还能沉着地以“殿前失仪”为由,叫停行为粗鲁的侍卫,捡起戴公公挣脱掉的鞋子,送他最后一程。
这一细节,足以看出洪竹此人的沉稳与心机。
洪竹能走到范闲面前,出于他自己的努力。他从未因身份而限制自己的思想,即使身处这场权谋斗争中,也始终坚定地保持自己的立场。
02 血海深仇,隐忍宫中
洪竹原本出身于颖州一个殷实的书香门第。由于家中一处山产被知县看中,家人坚决不从,结果全家遭到了知县及其爪牙的灭门之灾。
仅有洪竹和哥哥侥幸逃脱,但家族的惨状让他心中充满了仇恨。
为了复仇,他选择了入宫成为太监。
只是洪竹这一路走来始终未能如愿。虽然无限接近权贵,却没有人愿意多看他一眼,更何况是为他出头申冤。
直到他听说范闲是一个勇敢为名誉而战的好人,才引诱戴公公见了范闲,并借此机会帮助范闲成功设下了陷阱。
而范闲帮助他查清了真相,报了一家人的血海深仇,并找到了离散已久的哥哥,为他安排了未来。
范闲是真心的在帮助他,也从未因为他的身份看低他,甚至对他的聪敏、沉稳、胆识欣赏有嘉。他便愿意死心踏地的跟随他。
03 扳倒太子的关键一击
洪竹从检蔬司到御前,成为了范闲在宫中的眼线,多次传递出紧要情报,才让范闲有了扭转局面的筹码。
后来因失误被贬去东宫,一个不起眼的小太监,却挖到了一个惊天大猛料。
洪竹在此期间识破了太子爱慕长公主的事实,写了密信,将消息传递给了范闲,这才让庆帝彻底废了太子。
太子李承乾画了满屋子的仕女图,尽管没有画脸,但是皇后还是一眼就看出来画中的人物就是李云睿。
尽管太子李承乾在皇后的逼迫下,亲手烧毁了所有的画卷,但是太子李承乾还是没有忍住他对长公主李云睿的思念之情。
太子李承乾不会想到,他有一天会被洪竹这个他看不上眼的小人物扳倒。
04 史阐立落榜背后的真相
在新一季中,史阐立春闱落榜了,他准备回老家,结果范闲告诉他,史家镇全被屠尽了,只有他逃过一劫。
想想都心酸,史阐立居然是唯一幸存的一个,简直就是命运的嘲弄啊。
范闲当时以为是二皇子干的,因为史家镇是北齐走私的中转站,二皇子干这种事情也不是没可能。
但事实上,太子才是幕后真凶。
他策划了史家镇的惨案,目的是为了嫁祸给二皇子,逼范闲和二皇子闹翻,然后再拉拢范闲。
太子为了皇位,可真是丧心病狂啊!
要说史阐立落榜,其实早有预兆。首先,考试当天,他明显状态不好,紧张得要命。监考的范闲看到他的试卷,都感到尴尬,可见史阐立真的不适合做官。
其次,史阐立的天赋在其他方面。他考试时发现考场翻新工程有问题,这种敏锐观察力可是难得的,但考试却不是他的强项。
05 史阐立的另一条出路
史阐立虽然落榜,却开辟了另一条路。
范闲告知了史阐立家乡的变故,愿意为他主持公道。史阐立投靠范闲,和桑文一起执掌抱月楼,这里也是后期范闲情报的主要根据地。
之后史阐立娶了桑文,一起经营抱月楼,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在范闲跟庆帝彻底翻脸之后,范闲一身的爵位尽数的被剥夺了。无论是鉴查院还是内库,又或者是林若甫、范建留给范闲的朝堂势力,都被庆帝给清除了。
当时的范闲在南庆京都之中,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使用的官场势力了。
抱月楼作为民间组织,自然是无法被庆帝尽数的清除。在史阐立的经营下,抱月楼即便被查封也依旧可以发挥作用。
史阐立对范闲忠心耿耿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范闲真的为史家镇的百姓们报仇了,并且还给了史阐立一份安稳的工作。
即使是没能做官,史阐立也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尤其是最后,史阐立还跟桑文喜结连理,从当年史家镇的一个穷小子,变得家缠万贯妻儿绕膝。
06 侯季常的叛变
在范闲的四位门生里面,侯季常和史阐力、杨万里、成佳林完全不一样,他最圆滑,最有心机。
史阐力等人在考院做工,是想要赚点生活费。而侯季常则不一样,他想要走捷径,在礼部尚书郭铮面前好好表现,留下好印象,这样春闱录取的机会就能大些儿。
侯季常每次经过郭铮面前,就会被同伴大声夸赞,这些都是他提前安排好的。
侯季常这个人在原著中,是范闲最为看重的,因为此人不仅学识十分的出色,更是懂得很多的官场门道。
这一点在剧版的情节中同样是有所体现,比如史阐立等人前去考场做工,就是侯季常跟他们提出的建议,为的就是给考官留下一个好印象。
侯季常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保证自己能顺利做官罢了。
为了成功的通过春闱,侯季常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后期侯季常选择为了继续做官背叛范闲,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范闲仕途受阻,同福客栈四人组里,只有侯季常背叛了范闲,投靠了贺宗纬。
07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局
范闲的门生中,只有侯季常走错了路,其他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就。
在《庆余年2》原著中,史阐立、成佳林、杨万里都成了范闲的门生。杨万里和成佳林仕途光明,史阐立将抱月楼经营得风生水起,洪竹则自愿做了范闲的眼线。
唯有侯季常利欲熏心,选错了路,背叛了范闲,跟错了贺宗纬,最终落得个穷途末路的下场。
杨万里后来对范闲忠心耿耿,范闲后来忤逆庆帝,他的门生被连累入狱。不过杨万里哪怕受尽酷刑,也没有出卖背叛恩师。
范闲上下奔走,终于救出了杨万里。
洪竹也被范闲一起带离了这座是非之城,做起了范府的大总管。直到最后,也没人知道曾经那个不起眼的小太监洪竹,暗中协助了范闲做了如此多的事情。
而侯季常背叛了范闲,虽然范闲并没有想将他杀掉。但毕竟两人已经形同陌路了,最终侯季常也跟都察院的人死在了一起。
在我看来:春闱考的是才华,而人品,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范闲坚持公平公正,重用有才有德之人,最终实现了母亲叶轻眉的遗愿,打造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每个人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仅影响着他们自己的命运,也影响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最终,正义和良知会战胜邪恶和贪欲,而这也是《庆余年2》所要传达的价值观。
官场人生,才华固然重要,但唯有守住内心的底线,才能走得长远。大家觉得呢?
来源:雨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