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线24小时,160万人把《18岁太奶奶3》塞进收藏夹,抖音话题冲榜第一,女二孟娜只露脸10秒就涨粉30万。
上线24小时,160万人把《18岁太奶奶3》塞进收藏夹,抖音话题冲榜第一,女二孟娜只露脸10秒就涨粉30万。
有人熬夜刷到第60集,只为等孟娜再次出场。
她穿墨蓝西装,肩线利落,抬眼一扫,弹幕瞬间刷屏:女主李柯以被压成背景板。
这不是粉丝瞎吹。
平台后台数据显示,孟娜单人剪辑视频播放量是女主1.7倍,点赞高出2.3倍。
观众用指尖投票:谁更吸睛,一目了然。
陈添祥更惨。
他顶着短剧圈顶流头衔进组,戏份却少得可怜,第45集才上线,第50集就被编剧写晕。
粉丝把账号头像换成金丝眼镜,集体留言:加戏,不然弃剧。
制作方慌了。
第三天紧急放出番外,把孟娜和陈添祥的片段补到7分钟,热搜又冲了一位。
评论区出现一句高赞:观众不是傻子,好角色一眼就能分辨。
很多人奇怪,一部短剧凭什么这么横。
答案简单:颜值+爽点+节奏,一个都不能塌。
先看颜值。
孟娜172cm,冷白皮,肩颈线比滤镜还稳,西装一套,男女通吃。
陈添祥古偶出身,现代装戴金框眼镜,清爽感直接拉满。
观众打开视频,第一眼就被锁住,才有耐心看剧情。
再看爽点。
编剧给孟娜的人设是豪门弃女回国夺权,出场就甩合同,一集收回三家公司。
爽点密集,每30秒一个爆点,手指根本划不走。
节奏更快。
一集两分半,前5秒抛冲突,中间甩反转,最后3秒留钩子。
地铁还没到站,一集就刷完,多巴胺刚上瘾,自动点下一集。
可爽完就空虚。
追到第70集,观众发现主线开始兜圈子,男主失忆两次,女主哭完又笑,集数从计划的80飙到100。
弹幕画风突变:为了时长硬注水,好演员也被拖垮。
有人算过,孟娜全部戏份剪完不到40分钟,却扛起全剧一半热度。
陈添祥更惨,出场总时长25分钟,粉丝戏称“最贵背景板”。
流量摆在面前,剧组却不敢大改。
原因很简单:合同签的是女一号,追加戏份要重新谈片酬,预算瞬间爆炸。
短剧拼的就是快钱快回款,多拖一天,利息就多烧一天。
于是出现怪象:
观众越喊加戏,片方越装死,只敢在番外里小修小补,主线依旧围着原剧本转圈。
这一招以前管用,现在失灵。
市场已经卷到第三代,观众看过太多爽剧,口味刁了,一眼就能分辨谁在划水。
短剧挣钱公式早被扒光:
高颜值+强人设+快节奏=爆款。
可真正决定生命周期的,是角色深度。
孟娜把女二演成女一,是因为她给唐瑾加了细节:
签合同前用钢笔敲三下桌面,那是她父亲生前习惯;
收回公司后先擦玻璃再坐下,暗示她嫌脏。
小动作一多,角色就活了。
陈添祥也懂。
他被写晕那场戏,原本只是闭眼倒下,他改成先摘眼镜再折好,嘴里轻声说对不起。
镜头一扫,弹幕全在问:他是不是装晕?
人物立体了,观众才愿意讨论。
反观女主,依旧走傻白甜老路,情绪全靠配音吼,观众自然疲劳。
数据不会说谎:李柯以单人视频平均点赞4万,孟娜直接飙到11万。
片方现在两条路:
要么继续装睡,把观众当韭菜,等热度过去再换IP;
要么趁热搜还在,立刻补拍,把唐瑾线做成副主线,让陈添祥黑化,双线并行。
选前者,钱少赚一半;选后者,成本加30%,却能多出一个季度的长尾流量。
算盘谁都会打,就看敢不敢拍。
更深层的信号是:
短剧已经进入2.0时代,只靠爽点难长青,角色必须立住。
观众不再满足于看一秒爽一秒,他们要记得住人,讨论得动剧情,甚至愿意为角色二刷三刷。
平台也在改算法。
完播率权重下调,互动率上调,谁能让观众停下来打字,谁就能拿到下一波流量。
这意味着,留给注水剧的时间不多了。
想继续吃这碗饭,编剧得把人物小传写进前三集,演员得给角色加记忆点,导演得让每一帧都有用。
偷懒的人会被市场直接踢出局。
再不做角色深度,你会损失下一部爆款。
不懂这招,下一个被观众喊弃的就是你。
今晚就回去检查剧本,看看有没有角色能让观众自发剪视频。
如果没有,别开机,先改。
观众已经升级,你还在原地,就是退步。
短剧圈没有中间地带,要么被收藏,要么被划走。
来源:认真的露珠v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