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面“解放军提前五天发起总攻”的字,每个都透着紧迫,国民党318师本要起义,如今计划突变,这消息必须亲手送到王副师长手里。
我是吴石,刚从上级手中接过指令纸条,指尖触到纸页粗糙的纹理时,像摸到了一块压着千斤的薄纸。
上面“解放军提前五天发起总攻”的字,每个都透着紧迫,国民党318师本要起义,如今计划突变,这消息必须亲手送到王副师长手里。
旁人或许会说“二者选其一便好”(要么躲着风险不送消息,要么硬闯送消息),但这事关紧要,我偏要两样都顾全:既把消息送到,也尽量护着自己后续能继续做事,且都要做得妥当周全,半分不能含糊。
聂曦开着车,引擎声像只闷头转的虫子在耳边绕,我坐在后排,看着窗外列队行军的部队,士兵的脚步声“嗒嗒”地隔着玻璃飘进来,像小锤子轻轻敲在心上。
他方向盘轻轻晃了下,声音里带着急:“您亲自去不妥吧?现在到处都有人在盯着,您的身份出了问题,后果很不好”。
我看着他紧绷的下颌线,连嘴角都抿成了一条线,知道他是真心为我好,但还是轻轻摇头:“跟准备起义的国军性命相比,这点风险不算什么”。
说完我指了指前方的路,示意他加快些车速,做事哪能怕风险?
怕了,就对不起那些等着起义的兄弟。
到了318师,见到王副师长后,我把指令内容凑在他耳边低声说完,刚直起身要再叮嘱两句,门外就传来“噔噔噔”的急促脚步声,有人慌慌张张跑进来,声音都发颤:“朱主任的秘书到了,还带了很多士兵”!
紧接着,外面就传来争执的吼声,甚至有“咔嗒”一声枪栓拉动的脆响,那声音我太熟了,是子弹上膛的动静,不用看也知道,双方是掏枪对峙了。
聂曦本在我身边的后传达室,听到动静“噌”地就站了起来,快步跑了出去,没过多久,他就带着秘书和士兵过来,快到办公室时,聂曦故意把声音提得老高,几乎是喊出来的:“绥署宫秘书来了”!
我心领神会,这孩子,是在给我递信呢,让我有个准备,别被突然到访打个措手不及。
秘书见到我,立刻“啪”地敬了个礼,腰杆挺得笔直,连帽檐的影子都透着严肃。
我抬眼问:“什么事”?
他答得干脆,没半点绕弯子:“主任请您立刻回绥署”。
我想先缓一缓,看看这突然叫我回去到底是怎么回事,便说:“我知道了,你们先到外面去等”。
可他却往前迈了一步,语气比刚才更硬,连声音都提高了些:“主任说有要事相告,烦请吴副主任即刻起步”。
我和聂曦对视一眼,他眼底的警惕藏都藏不住,连瞳孔都缩了些,我能感觉到他的手已经摸向腰间的枪,指节都因为用力而泛白。
我们俩都在琢磨:难道是起义的事情败露了?
就在他的手指要碰到枪柄的瞬间,我飞快按住了他的胳膊,掌心能感觉到他胳膊上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对秘书说:“我跟你回去”。
行事宁可缓些、稳些,也不肯原地停滞,更不肯因为一时冲动掏枪对峙,把起义的事闹大。
至于后退半步,比如怕回去有风险就不配合,那不是谨慎,是失了立场,我做不来。
而且我心中自有我的坚守与分量,旁人可能没看清我“回去是为了不牵连起义兄弟”的考量,但这没关系,只要能护好革命力量,我自己清楚便够了。
走出办公室,院子里的宪兵排得像一堵整齐的墙,他们手里的枪托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晃得人眼有些花。
聂曦跟在我身后,脚步比来时沉了不少,鞋跟踩在地上的声音都没了之前的轻快,变得闷闷的。
我不用问也知道,他也感觉到大事不妙了,只是没说出口。
这里想跟大家聊的是剧作情节背后的历史逻辑:剧里这段情节可能让部分观众疑惑,我为什么拦着聂曦、同意跟秘书回去?
其实这不是“保守”,而是基于革命信仰与大局观的清醒判断
有人或许会担心“回去后被朱主任盘问,暴露更多消息”,但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当时已有应对盘问的准备,且起义核心信息仅我与王副师长知晓,只要我稳住,就能最大程度守住秘密。
推荐你们去看原剧,看看聂曦当时急得发红的眼眶、秘书硬邦邦的站姿,这些画面既还原了剧作的戏剧冲突,也侧面体现了革命任务中“冷静与坚守”的重要性,说不定能更懂那种“心里算千百遍,面上却要装平静”的革命担当。
最后也想问问你:如果从“保护起义兄弟、守住革命秘密”的角度出发,你坐在我当时的位置,一边是刚传完的起义消息(核心任务已完成),一边是带枪的士兵和“即刻回绥署”的命令(硬拼会暴露更多人),你会怎么选?为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1. 本文以《沉默的荣耀》为背景,第一视角人物吴石的“革命烈士”身份及“信仰坚定、冷静隐忍”特质,均参考《中华英烈网》“吴石烈士生平”、《吴石传》(中共党史出版社)等权威史料,无虚构、歪曲历史人物或弱化其革命定位的表述,严格遵循历史正面人物解读的严肃性要求。
2. 本文为个人基于上述权威史料与剧作情节的解读,观点仅供参考;所有分析均以“还原革命人物信仰、尊重历史事实”为核心,不做无依据的主观猜测、争议性解读或敏感话题延伸。
3. 如需深入了解吴石烈士事迹或《沉默的荣耀》完整剧情,建议通过《中华英烈网》官方资料、原剧等权威渠道获取信息,避免不实解读误导。
4. 若有史实或剧作细节相关疑问,欢迎以权威史料/官方剧作素材为依据共同探讨,探讨过程需维护革命烈士形象,不涉及不当表述。
来源:随心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