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播先热,《伟大的长征》已在大众的期待中激起层层涟漪。这部作品尚未亮相荧屏,便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众人目光,热度持续攀升,着实令人翘首以盼。于和伟、曹磊等《觉醒年代》原班人马再聚首,导演张永新携“梦之队”班底重走长征路实拍。剧中1:1还原泸定桥激战、雪山顶朗诵《七
未播先热,《伟大的长征》已在大众的期待中激起层层涟漪。这部作品尚未亮相荧屏,便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众人目光,热度持续攀升,着实令人翘首以盼。于和伟、曹磊等《觉醒年代》原班人马再聚首,导演张永新携“梦之队”班底重走长征路实拍。剧中1:1还原泸定桥激战、雪山顶朗诵《七律·长征》等场景,王劲松演活复杂版蒋介石,张晚意塑造少帅张学良新形象。这部被央视点名的史诗剧,用镜头让85年前的信仰火焰照进现实。
当《央视新闻》的镜头对准泸定桥的铁索时,13根碗口粗的铁链正在剧组的焊枪下重获“生命”。要知道,为了让观众看到真实的历史纹路,道具组师傅们用三个月时间,手工打磨出每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环,连当年红军留下的弹孔都按史料记载精准复刻。
导演张永新站在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垭口时,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60%。他裹着军大衣对剧组喊出“开机”的那一刻,身后三百多名演职人员的睫毛都结着冰碴,呼出的白气在零下20度的空气中瞬间凝固。这种“自讨苦吃”的拍摄方式,让摄像机镜头里的雪山真的会刮起能吹翻帐篷的狂风。
于和伟在拍摄毛泽东过草地的戏份时,剧组特意从牧民那里收来二十麻袋陈年青稞。当他抓起一把混着草籽的粮食往嘴里塞,道具师突然喊停——原来历史记载里,红军当年吃的青稞还带着没脱净的壳。这个被忽略的细节,让这场戏多拍了整整三个小时。
曹磊饰演的周恩来在遵义会议场景里,穿的那件灰色棉布大衣藏着秘密。服装师在里衬缝进了八处补丁,每一块补丁的针脚走向都参考了纪念馆里的文物原件。当镜头扫过他伏案疾书的背影,观众能看到衣摆处磨出的毛边正在随着笔尖颤抖。
王劲松为演好蒋介石的庐山讲话,把1934年的报纸评论翻了个底朝天。拍摄时,他特意在中山装口袋里塞了块怀表,每当讲到“三个月清剿”的段落,怀表链就会有节奏地敲打桌面。这个剧本里没有的小动作,让角色突然有了呼吸感。
张晚意揣摩张学良兵谏前夜的心理时,发现历史照片里少帅总在无意识地转笔。于是在西安事变那场戏中,他让钢笔在指间转出残影,直到听到“扣动扳机”的指令,笔杆“啪嗒”掉在地图上——这个即兴发挥的瞬间,让监视器前的副导演红了眼眶。
剧组在四川阿坝州搭建的彝海结盟场景,连地上的篝火灰烬都有讲究。民俗顾问特意找来当地老人,按1935年的火把配方烧制松明,火焰燃烧时会散发出独特的松香。当演员们围着跳动的火光唱起彝族歌谣,现场录音师捕捉到了远处雪山融水的叮咚声。
道具仓库里陈列着五千多件红军装备,每双草鞋的草绳都按“三股拧劲”的古法编织。有双鞋的鞋尖处缝着块蓝布,这是参照博物馆藏品复原的——当年有位战士把妻子的头巾剪了补鞋。道具组长说,这些不会被镜头特写的细节,才是长征的心跳声。
在湘江战役的拍摄现场,烟火师用了整整两吨炸药。当爆炸声在山谷里回荡,扮演红军战士的群演们要踩着真实的炸点冲锋。有个00后演员被气浪掀翻在地,爬起来继续往前冲,直到导演喊卡才发现手掌被碎石划破,血珠滴在灰色绑腿上像开出小花。
剪辑师在处理飞夺泸定桥的镜头时,把摄像机绑在铁索上跟拍。当演员们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前进,镜头会突然剧烈晃动——这不是特效,是真实的铁链震颤。后期制作时,他们特意保留了这段抖动的画面,因为历史从来都不是平稳的长镜头。
美术组为复原遵义会议的煤油灯,跑遍了贵州的旧货市场。最终寻得的那盏黄铜灯,颇具韵味。当灯芯燃起,便会发出清脆的“噼啪”声,似在低吟着岁月的故事,在静谧中添了几分生动。当曹磊饰演的周恩来在灯下咳嗽,这个细微的声响被麦克风放大,混着窗外的雨声,让整个会议室突然有了时间的厚度。
剧组的场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两年拍摄期,转场11个省份,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垭口24次,消耗军装布料1.2万米,磨破演员解放鞋327双。这些数字背后,是某个雪夜收工时,道具师蹲在路边,用冻僵的手指清点剩下的青稞籽——那是明天拍摄要用的“粮食”。
于和伟在雪山顶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时,突然刮来一阵狂风。他下意识地把披风裹紧,这个动作让导演决定重拍。当第二遍朗诵结束,太阳恰好从云层里钻出来,金色的光洒在红军队伍的红旗上,像给历史镀上了一层暖色调。这一意外呈现的光影,宛如神来之笔,瞬间抓住众人目光。它于剧中流转,悄然定格成一个隽永画面,最终成为全剧极具辨识度的标志性镜头。
杀青宴上,导演张永新给每位主创发了块石头——都是从拍摄地的雪山草地捡来的。他说这些带着泥土和冰碴的石头,比任何奖杯都珍贵。当演员们把石头攥在手心,突然明白:所谓史诗,不过是无数具体的人,在具体的时刻,做了具体的选择。
剧中有个未被注意的细节:每个红军战士的绑腿都缠到膝盖下方三指处。这是军事顾问反复强调的规范——太紧影响血液循环,太松会磨破皮肤。当几百双绑腿在镜头里形成整齐的斜线,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军队的纪律,还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认真对待脚下的每一步路。
拍摄三大主力会师场景时,剧组动用了2000名群演。为了让欢呼声更真实,副导演偷偷在人群里藏了二十多个退伍军人。当号手吹响冲锋号,这些老兵条件反射地立正敬礼——这个混入的真实反应,让后期配音时,配音演员怎么都模仿不来那份穿透力。
服装师给普通战士设计戏服时,故意让每个人的军装纽扣磨损程度不同。有的掉了两颗用布条系着,有的扣眼里还留着草籽。这些看似随意的细节,让镜头扫过行军队伍时,观众能感受到这不是一群“演员”,而是一个个带着各自故事的生命。
在草地夜行军的戏份里,摄影指导坚持不用人工打光。当月光穿过云层洒在沼泽上,演员们的脸一半在阴影里,一半泛着冷光。这种“不完美”的光线,却让战士们手挽手艰难前行的画面,有了油画般的质感——就像历史本身,从来都不是高清滤镜下的样子。
剧中毛泽东在担架上读书的场景,道具组找来了1935年版的《孙子兵法》复刻本。翻开书页时,能看到边缘被水浸过的皱痕——这是按记载还原的,当年红军在过湘江时,很多书籍都被雨水泡坏了。于和伟说,摸到那些皱巴巴的纸页,突然读懂了什么叫“在逆境中生长”。
当剧组在甘肃会宁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场务收拾器材时发现,有个演小红军的孩子把道具水壶偷偷塞进了背包。水壶之上,清晰镌刻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这只水壶,是他在戏中背负了整整三个月的装备,于时光里见证着他投入角色的历程。制片主任没有责怪他,只是让他在水壶里灌满家乡的黄土:“以后看到这个,就想想今天踩过的每一步路。”
来源:陶都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