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祁明演常乃超,袁忠远同角色,两人表现有差别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6 14:18 1

摘要: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的,明明是挺尴尬的场面,他却用这么一个文绉绉的话来应付,整个人物就立住了。

一说到《亮剑》里的常乃超,大家是不是首先就想到那句“鄙人不善于奔跑”?

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的,明明是挺尴尬的场面,他却用这么一个文绉绉的话来应付,整个人物就立住了。

那咱们今天是不是得问一句:为什么这么一个配角能火成这样?

难道就凭这句台词?

还是说演员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再或者,是观众对这种“拿捏到位”的配角有种本能的喜欢?

老版的常乃超是董祁明演的,新版是袁忠远演的。

你把两个人放一块一比较,差距真是一下就出来了。

那问题来了,演员到底是怎么让一个角色活起来的?

董祁明到底做了什么,才让观众觉得他就是常乃超?

或者说,袁忠远到底哪里没做到位,才让人觉得“这不对味”?

其实咱们看一部剧,想抓住的是那种真实的感觉。

你看董祁明,他演常乃超的时候,整个神态、动作、甚至连抽烟喝酒这些细节,全都不带一点刻意。

那种紧张和不屑混在一起,真实得让人觉得这人就是这么一个人。

你细品他喝酒抽烟那一幕,脸上的紧张再慢慢变成放松,最后还带点不服气。

那不是演出来的,是这个角色本来就该有的心理状态。

你想啊,一个少将,虽然被抓了,但依然有点底气,觉得自己不是一般人,输给李云龙是因为人家耍了花样,心里还是有点傲气的。

这种心理变化,如果演员不能理解,哪能演得出来?

再看看袁忠远,你会发现他的表演跟董祁明完全不是一种感觉。

怎么说呢,他像是在照着前人的剧本,把动作、台词一五一十地复现出来,但你总觉得差了点灵魂。

观众不是傻子,谁都能看出来这是一种“模仿”,不是“本色出演”。

最明显的就是他抽烟的动作,整个气场完全不对。

身为一个少将,怎么能这般唯唯诺诺?

气质跟气场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不是你模仿几个动作就能装出来的。

你看到他点烟的那一刻,完全没有常乃超那种“老兵的傲骨”,反而有种“烟瘾犯了”的软弱。

这种差距,其实就是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深不深。

那再问一句,角色的灵魂到底靠什么来塑造?

是台词?

是动作?

还是表情?

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真正能让观众记住一个角色,是演员抓住了角色的“骨头”。

董祁明抓住了常乃超的“骨子里那点傲”,袁忠远抓住的却只是常乃超的“外皮”。

这就像有人炒菜只会放盐,另一位能做出层次丰富的味道,差别就在于用心没用心。

很多人说,老版的《亮剑》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每个角色都很有特点。

你想一想,常乃超在整部剧里出场并不多,可大家都记住了他。

为什么?

是因为演员把他演成了一个立体的人,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心理变化,有自己的历史背景。

你看他和李云龙对话时,既有点不服,又不得不服,心里斗争很复杂。

这种复杂,是演员演出来的,不是导演喊就能喊出来的。

反观新版,角色就变成了一个工具人,像是缺了灵魂的影子。

那是不是可以说,一个好演员就是要把角色演成“人”,而不是把角色演成“标签”?

常乃超不是简单的“拉胯参谋”,也不是“怂包少将”,他有自己的专业、有自己的自尊、甚至还有一丝丝的倔强。

董祁明演的时候,连微表情都照顾到了,比如点烟的时候微微扬起的下巴,喝酒时强撑的气势,这些都是细节。

你就看他被抓后的一系列动作,全是一气呵成,完全不像是在表演,更像是他本来就经历过这种事。

观众看了会心一笑,这就是“入戏”了。

那反过来想,为什么有的演员会让观众觉得不真实?

是不是因为他们在演的时候只在模仿,没有真正融入角色?

你仔细观察袁忠远的常乃超,他整个过程都像是在“照本宣科”,缺了点情绪流动。

不是说他不会演,而是他没能把角色的心理变化演出来。

就像考试答题,你会背标准答案,但不会自由发挥,观众一看就知道这不是本色出演。

除了演员,你有没有发现观众也在变?

现在看剧的观众都很挑剔,谁都能看出来演员是不是“用心”,是不是在“走流程”。

大家喜欢董祁明版常乃超,也是因为他演出来的东西很“真”。

你说这是不是跟时代变化有关?

以前大家看剧不这么在意细节,现在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甚至还会拿动作、表情、微表情来分析。

这也说明观众越来越懂“演技”了,不再满足于“差不多就行”,而是要“演得真”。

再说回来,常乃超这个角色为啥能成为“亮剑”里不可忽视的一笔?

是因为他身上有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知识分子的矜持,军人的自尊,失败后的不甘,还有对李云龙的认可。

董祁明能把这些混在一起,让人觉得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你再看袁忠远,演得再努力,也只是复制了前人的外形,没能复制前人的内核。

说到底,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才是最重要的。

董祁明和常乃超“合拍”,所以角色活了。

袁忠远和常乃超没“擦出火花”,所以角色变得平淡。

这种“火花”是演技之外的东西,也许是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也许是演员和角色本身性格的契合。

你说这是玄学也行,但观众的眼睛是不骗人的,谁真谁假,一眼就能看出来。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一句:演戏不是模仿,是理解;不是复制,是创造。

你演一个角色,得先把自己放进去,得琢磨这个人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你做到了,观众自然买账;你做不到,观众自然觉得假。

董祁明的常乃超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他“懂”了常乃超,而不是“学”了常乃超。

其实这个道理不光是演员演戏,咱们干啥都是一样。

你做事情,光是照葫芦画瓢,永远只能做个“差不多先生”,只有你真正理解了,才能做出点“自己的味道”。

常乃超这个角色,本来就不是主角,他能出圈,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性格;演员能让他活起来,是因为演员自己也有想法。

这就像咱们生活里遇见的每一个人,谁都不是标签,谁都有自己的故事。

演员演得好,是因为他把角色当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写在本子上的名字”。

那你说,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剧,配角都没有老剧那么鲜活?

是不是因为现在演员太忙,没时间琢磨角色?

还是因为导演追求快节奏,要求演员“照着来”,不让演员有自己的发挥?

其实这都是原因。

现在很多剧都是流水线生产,演员也没太多空间去理解角色,只能“照本宣科”。

观众自然就觉得没劲,角色都一个样,看了就忘。

所以说,剧能不能火,角色能不能活,演员的用心和理解真的很关键。

董祁明用心演了常乃超,所以大家都记住了他。

你再对比袁忠远,虽然也是好演员,但没能抓住常乃超的神韵,所以观众就不买账。

这不是演技高低的问题,是“对角色有没有感情”的问题。

最后,咱们是不是也该思考一下:现在的影视剧,能不能多给演员一些空间,让他们去琢磨角色?

能不能少一点模式化,多一点人情味?

观众其实很简单,就喜欢看“活人”演“活人”,而不是看“模板”演“模板”。

常乃超这个角色能火,就是因为他是个“活人”,不是个“符号”。

所以说啊,不管是老版还是新版,不管是董祁明还是袁忠远,演员和角色之间的“碰撞”才是最有意思的。

你用心了,观众就能看出来;你不用心,观众也一下子就能察觉。

常乃超能火,靠的不是一句台词,也不是一个动作,而是演员用心塑造出来的“人味儿”。

这才是演戏的真谛,也是观众愿意一再回味的原因。

来源:陶都小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