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有涯》贪婪的妈和懦弱的弟,为什么败诉后反应更激烈?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6 05:37 1

摘要:《余生有涯》叶思北被X侵后第一时间其实选择了报警,却是母亲和弟弟的双重劝阻下,她放弃了。

文/萝茉莉

《余生有涯》叶思北被X侵后第一时间其实选择了报警,却是母亲和弟弟的双重劝阻下,她放弃了。

先说,家人为什么反对?

剧情设定叶思北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从小一直被不公平对待着。

明明成绩优异的她,却因为弟弟没考上高中需要交择校费,被母亲劝退学,好不容易得到善心人捐助才读完高中。

大学以后,叶思北靠自己打工赚学费,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而弟弟却心安理得享受着家里的生活费谈恋爱,进社团。

毕业后,叶思北在省城找到工作,母亲却硬是大闹公司逼她回家,又让她负担弟弟结婚买房首付的贷款,而弟弟则可以住在家里啃着老,坐享其成。

叶思北这次意外,突然间划破了家庭运转的惯性。

剔除“重男轻女”这一因素为她带来成长过程中不公平的因素,原来亲人并非对叶思北冷漠无爱,只是爱是很复杂的。

他们的反对并非源自于恶意,而是源自于传统观念、刻板印象和职业预判的一种务实选择。

母亲带着时代烙印,她一生被“女人就该忍耐”的规则束缚,认为报警会毁掉女儿的名誉,婚姻和生活。

毕竟即便21世纪,在很多人眼中,女性的贞洁依然被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一旦失去,便失去了所有的尊严和价值,乃至祸及家族。

遥想《知否》里林小娘为女儿墨兰筹谋伯爵府的婚事时,赌的就是盛家不会不顾墨兰的名声,因为这不仅关乎她,还关乎家族所有女眷的名声、婚嫁,关乎所有男性官场的家风和声誉。

所以,叶思北遭遇不幸时,母亲更希望她能忍气吞声,让这事儿翻篇,对她、对整个家族都有好处。

弟弟叶念文作为律师,则是出于理性和专业的预判,他深知司法程序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担心姐姐会陷入“一遍遍陈述痛苦,接受流言蜚语审判”的境遇里,因而选择回避。

人是社会产物,人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和规矩影响,家人的反对并非冷漠,而是一种被规训后的“务实”。

只是他们低估了叶思北对公正的渴望。

然而,正义的到来并不容易,一审败诉给整个家庭罩上乌云。

这时候,家人态度的转折来了。

比起叶思北的消极逃避,母亲和弟弟的反应更加歇斯底里。

母亲不但出了法庭就冲将出去,朝被告就是一顿老拳。

后来,听到多年老邻居在背后蛐蛐叶思北不正经,瞬间咆哮骂街,声称“谁在我面前再敢说我女儿的坏话,我就撕烂他的嘴。”

母亲的爆发有两方面。

一方面,她之前本来就害怕女儿名声受损,这个名声在判决后被“坐实”,更让她接受不了,也可以说是一种崩溃和恐惧。

当亲眼见到女儿被舆论污名化,多年老邻居公然指责叶思北不检点,情绪触碰到了她的逆鳞,本来亲近应该知根知底的人也随大流胡说八道,让她的恐惧达到了极致,进而进行反扑。

另一方面,母亲同为女性,在叶思北事件发酵的过程中,也唤醒了她一路走来的女性意识,更准确地说,是被不公平对待,被压抑的一生,她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她结婚后婆婆要求儿子的压制,还有一个窝囊的只会息事宁人的老公,让她不得已顶门立户的委屈……

她的撒泼,实则是女性普遍困境下触底反弹最直接的反抗——用“不体面”捍卫女儿的“体面”。

而另一边,弟弟叶念文的反应也让人意想不到,跑到被告律师,也是自己曾经师父的律所大闹。

他的过激,其实掺杂着职业耻感。

叶念文在案发后曾劝姐姐算了,后来又支持姐姐打官司,并且担任叶思北的代理律师,但败诉让他意识到,作为律师他不能以自己的专业去保护家人,不能以自己相信的法律来保护家人,这是一种专业失职。

败诉之后,他甚至没有勇气回到律所工作,而是去当了专车司机。

后来,在躲在姐夫车行里崩溃时,透露大闹律所,其实是在“没办法”的困境里希望对方能可怜他,给他一点提示,让案情有一丝转圜的余地。

他的崩溃当然有对姐姐保护不力的自责,但也不完全出于案情本身,里面也夹杂着自己无助的宣泄。

毕竟,从小到大,他从来都是躲在母亲和姐姐的身后,臂膀下,不曾顶天立地地承担过什么。

不管是母亲,还是弟弟,都同样指向了一个本质: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崩溃?实际上是在我们意识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

简单地说,实则是无能狂怒。

先别急,这样说并非贬义,而是更想强调,人生无常,人亦渺小,并非三头六臂,天下无敌,可以手到擒来,药到病除,总会遇到过不了的关,迈不过的坎。

不止是叶思北一家,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在健康危机、工作挫败、家庭破碎……这些“过不了的关”里逐渐被推向崖边。

“无能狂怒”背后,是人性最真实的脆弱。

但“无能狂怒”不应该是终点,情绪泄洪之后,总得学着给自己搭“桥”。

首先,承认无力,才能找到出口。

心理学里有个“情绪容器”理论,它是说人的心就像个容器,负面情绪装太满会溢出来,只有先倒空一部分,才能装进新的东西。

现实里那些遭遇背叛、失业的人,若强迫自己“必须坚强”,反而容易垮掉。

不如先给自己些时间将情绪倒出来,母亲大骂邻居,弟弟大闹律所都是在倾倒情绪。

但“允许情绪流动”不代表“住在情绪里”。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倒计时的崩溃时限,时间一到,就算再难也要起来,哪怕只是从床上下来,洗把脸,做上一份早餐,或者拉开窗帘,晒晒太阳,总之,去做具体的事,让生活继续。

第二,把发泄情绪转化为解决问题。

心理学里的“飞轮效应”告诉我们,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最费力的是启动那一下,只要转起来,后面会越来越轻松。

弟弟作为律师,可以试着与公诉律师和警方继续联系,看看案件是否能够从其他角度切入,寻找证据,而不是持续困在证据不足、程序复杂的死局里绝望。

情绪只能发泄,想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寻求更理性的方式,转化为具体行动。

在一件一件“具体”的叠加下,才能让人从“受害者”身份中抽离出来,重新掌握生活主动权。

第三,别活成孤岛,记得向外建联。

人非孤岛,分享喜悦可以使快乐加倍;分担痛苦就能减半负担。

社会支持可以为我们开辟新的思路和擦出新的火花。

当关隘难越,试着主动打破沉默,不管是亲朋爱人,还是网络同好,去将个人抗争转化为集体力量。

善意可能藏在各个角落,那个总觉得不懂自己的父母,或许会在失业后默默往卡里打钱;那个平时不怎么联系的朋友,可能在失恋时愿意耐心倾听自己的吐槽;甚至是网络上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会在评论区里点亮一颗红心。

别总硬撑着说“我没事”,试着去说:“我现在有点难,你能不能听我说说话?”

天总会亮,那道坎,希望我们也愿意给自己再试一次的机会。

如果喜欢,记得点个赞哦。

本文作者:萝茉莉。80后野生写手,白天驰骋职场,晚上写字自娱,用心感受,真诚表达,恣意生活,从容变老。欢迎关注,陪你清醒看世界,温柔做自己。

来源:影之青春续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