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沉默的荣耀》刚结束,粉丝们还在回味那部剧的感觉,紧接着,新的年代剧《依依向北风》就上线了。
《——【·前言·】——》
央八这回确实让观众们挺失望的。
《沉默的荣耀》刚结束,粉丝们还在回味那部剧的感觉,紧接着,新的年代剧《依依向北风》就上线了。
原本,大家对那种讲述上世纪70年代知青下乡的故事挺有兴趣,毕竟那段经历总能唤起不少人的回忆和共鸣。
一播出,弹幕和评论区立马炸开了锅,全都在喷,满屏都是吐槽的声音。
演员的演技真是不行,表情做作得不得了,造型也怪怪的,个个问题接连出现。
你说这部剧到底有多差,差到让观众气得直跳脚,真是无法忍耐。
央八这剧刚播就翻车,观众骂声一片
《依依向北风》安排在《沉默的荣耀》大结局之后播出,这个时间段本身就让人充满了期待,大家都盼着新剧能带来惊喜。
上一部剧反响挺好,收视也很稳,大家对央八挑剧的眼光还是相信的。
《依依向北风》在播出前的宣传挺足的,主打的是知青题材,还请了几位实力派演员加盟,感觉像是准备打造一部经典年代剧的样子。
剧情背景放在上世纪70年代,那会儿正是特殊历史时期,许多年轻人纷纷响应号召,去农村插队。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大家都经历了人生的历练和成长的洗礼。
这样类型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浓厚的戏剧张力,一方面能反映时代的变迁,另一方面也能深入刻画人物的命运变化。
从剧情的推进角度来看,整个故事的安排还算有条不紊,再加上一些新颖的视角和切入点,让人觉得挺别致的。
观众们一开始都是冲着看一部精彩的剧集而坐在电视机前的。
刚开播那天的反响,竟然让大家都觉得出乎意料。
这部剧一上热搜,讨论就像火箭一样飙升,评论区里的态度也挺统一的,大家的看法差不多。
不少观众都说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人直言这是最近看到最尴尬的年代剧,也有人质疑剧组的选角到底凭什么。
最让人心碎的评论莫过于,有观众坦言这部剧看起来就像一帮关系户挤进了剧组,大家各凭本事演,结果变成了一场灾难。
观众的怒火可不是没有原因的。
年代剧最讲究的就是那份质感和真实感,观众最在乎的可是能让人感觉像亲身经历一样的代入感。
《依依向北风》恰恰在最要紧的环节出了岔子。
演员的表演有点过火,不太自然,台词念得硬梆梆的,连最简单的感情表达都差点儿跟不上。
有观众统计,在第一集播出的大概40多分钟里,居然出现了十几处挺明显的演技出错的瞬间。
这么多次的失误出现,真让人怀疑这部剧是不是经过正常审核和把关了。
女主角妆容太精致,哪像70年代的人
这次女主菅纫姿接拍的《依依向北风》,也是她第一次尝试演古装戏,属于年代剧的范畴。
对演员来说,演年代剧确实得花点心思,要搞清楚那段时间的生活模样、说话的习惯,以及人们的行为举止。
70年代的中国农村,物资缺乏,生活条件挺艰难,下乡的知青也得应对各种难题。
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外在模样,都带着那个时期特有的烙印。
菅纫姿在剧里的打扮,完全看不出那个时期的味道。
镜头中她的脸上粉底厚得像涂了一层墙,腮红涂得红润饱满,眼妆细致得像是要去走秀似的。
这样的妆容要是在现代都市剧里,倒还算得上正常,但要是放到一个下乡知青身上,就觉得有点不搭调了。
70年代的农村,光是护肤品都算得上奢侈品,更别说化妆品了。
知青们天天下地干活,风吹日晒雨淋,皮肤看起来粗糙又黝黑,手上大概都有茧子,脸上也会留下岁月和劳作的印记。
菅纫姿的演出中也能看出一些明显的不足。
她在镜头前的每一个动作都带点做作的味儿,好像是在故意摆姿势,不是真在生活中自然表现出来的。
她说台词时,语气和腔调挺怪的,完全不像那时候的人该用的那种说话风格。
情绪的变换挺突兀的,刚还笑得挺开心,下一秒就突然哭了,没有一点铺垫和过渡,搞得观众都看糊涂了。
有人评论说,她演戏就像在打卡一样,摆个姿势、念几句台词,根本没把自己融入那个角色,感觉像在完成任务似的。
年代剧里最忌讳的,就是那种带着浓厚现代气息的演出,真让人难以入戏。
观众们看剧,主要是想穿梭到那个年代,体验一下当时的生活情景和那份真实的情感。
菅纫姿那些太过耀眼夺目的形象,加上表面功夫十足的表演,总让人一边看一边跳出剧情,时时提醒咱们,这不过是在演戏罢了。
这种出戏的感觉实在是不好受,直接让作品的可信度崩了一半。
大叔演小伙,观众看着尴尬症都犯了
鲁诺在剧里饰演的角色,是个二十多岁的知青,正处在青春年华的年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
这个角色应该展现出年轻人特有的朝气和活力,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又带点迷茫的神色。
偏偏用一个快到40岁的演员来扮演这个角色,这个选角决策让人看得糊涂,完全搞不懂什么意思。
年龄的痕迹在镜头下真是一清二楚,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鲁诺脸上的法令纹明显得很,眼角的皱纹也藏不住,看起来整个就是个中年大叔的范儿。
剧组帮他弄了个年轻人的发型,穿上那时候的衣服,想打出个年轻知青的感觉。
这种苦心在实际的年龄差距面前,简直就像蚊子叮針那么微不足道。
观众不是笨蛋,一眼就能发现这不过是个大叔在装年轻罢了。
鲁诺早在2008年就开始踏入演艺圈,这些年打拼下来,虽然没少努力,可说真正让人记住的作品几乎没有,名气也一直平淡无奇。
这次接到《依依向北风》里的角色,本来是个翻身的好机会。
他的表演功底反而成了拖累。
角色演得挺死板,脸上表情几万不变,情绪转折也显得挺牵强。
一笑起来就咧嘴,难过了就皱眉头,愤怒时还瞪大了眼睛,所有的情绪都挂在脸上,感觉没有一点深度。
让观众实在忍不住的,倒是他和其他年轻演员搭戏时的那些场景。
剧里那几场知青们一块干活、聊天的集体戏,鲁诺站在一帮真正年轻演的演员中间,那种不搭调的感觉一下就涌出来了。
其他演员身上还能看出点青涩和生疏,可他已经带着那份历经过风霜的模样。
这种场景让观众的尴尬感一下子爆棚,弹幕里全是“求求剧组别再折腾这个角色了”呀,“这大叔是哪个关系户啊”之类的调侃声。
选人遇到大问题,不光把这个角色搞砸了,还拖累了整部剧的整体感觉。
每次鲁诺一出场,观众马上就会出戏,根本没法全身心融入剧情里。
有人提出疑问:难不成剧组就找不到符合年龄的演员吗?
会不会实际上这位演员背后藏着什么背景或者关系网呢?
各种传闻在网络上传开了,导致这部剧的评价变得更差了。
老戏骨也掉链子,演技套路化严重
王丽云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演艺圈里拼搏了好几年,靠着精彩的演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她早些时候饰演的那些恶婆婆形象,大家都记忆犹新,演得真不错,能把角色的各种复杂心思表现得挺到位。
正是因为有这份基础,观众对她在《依依向北风》里的表现也抱了很大的期盼。
这次王丽云的演出让人挺失望的。
她在剧里的角色又是那种强势的长辈,按理说,这本该是她的拿手好戏。
观众眼里的她,却总是用那套反复套用的表演套路。
她依旧在用那些老一套的招数,瞪眼、提高嗓门、把音调拉长,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熟悉得不得了。
这套演出方法,要是在十几年前也许还挺新颖,但放到如今就显得陈旧又浮夸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她已经深陷在角色的舒适区里头。
这么多年一再扮演同样一类的角色,把她的演技搞得墨守成规、死板僵硬了。
每次遇到各种剧本和角色,她总是用一样的表演套路,没啥变化。
这种没有新意、缺乏突破的演技,真的让观众觉得看腻了,审美疲劳得很。
有人在网上抱怨说,王丽云现在表演就像照着一套老套的套路来,完全是在沿用以前的东西。
剧里有几场她的重头戏,本来是能好好展现演技深度的关键场面。
王丽云的处理手法,反倒让这些戏份变成了演出失误。
在情绪爆发的瞬间,表现得太过夸张,反倒让人感觉像是在大声喊,不像是在演戏。
在表现细腻情感时,感觉不够真切,观众也难以真正体会到角色心里的那份起伏。
这样的表演既不够细腻,也不够自然,跟她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身份形成了很大反差。
观众对那些老戏骨的失望,往往比批评新演员来的更烈,更加尖锐。
大家原本以为这些经验丰富的演员能把一部戏的水平撑起来,没想到最终看到的却是敷衍了事和满脸倦意。
有人评论说,王丽云这次的表现就像个混日子的老员工,靠着以前的名气混个饭吃,对作品和观众都没有应有的敬意。
虽说这样的评价听着挺扎心,但其实也反映出了不少观众心里的真实想法。
质感粗糙像赶工,制作诚意在哪里
《依依向北风》在制作上出的问题,不只是演员的问题,整部剧的整体感觉也透露出一股子粗糙感和敷衍了事的味道。
年代剧最大考验就是细节的还原和氛围的营造,每个道具、每套衣服、每个场景都得用心琢磨、反复打磨。
看这部剧的表现,感觉制作方是不是着急赶工呢,细节方面似乎没有做到位。
关于服装造型的问题啊,倒是最为明显。
70年代的衣着风格特别有自己的特色,那时候用的布料、裁剪方式以及颜色搭配,都和当下的完全不一样。
剧里的演员穿的衣服虽然显得陈旧,也算是有那么点年代感,但总觉得又不像是真正的 old school。
有些衣服明显带着做旧的痕迹,皱折和破损的地方怎么看都不像是真穿出来的自然效果。
更搞笑的是,有些演员穿得太干净利索,根本看不出像是在乡下干活的人该有的状态。
场景的布置也显得不太符合实际,说服力不足。
剧里的知青宿舍、农村院子、田间地头,这些地方应该体现出那会儿的生活气息,才更贴合那个年代的氛围。
结果出来的样子倒让人觉得挺假,就像是临时搭起的摄影棚似的。
墙上的标语字体不对劲,屋里摆的家具款式明显不对,就连地上铺的青砖,也看着不像那个年代的东西。
有个比较较真的观众截图指出,画面中出现的某些东西要等到80年代才会变得普及,这点基本的年代核查都没有搞清楚。
拍摄和灯光的调控上也明显出错了。
想要还原那个年代的氛围,电影的影像质感得特别讲究,色彩搭配、光线运用还有画面比例这些细节都得用心打磨,不能马虎。
这部剧的画面感觉更像用现代都市剧的拍摄方式在拍古装戏似的。
灯光太亮太柔和,色彩也过于浓艳,感觉整幅画面轻飘飘的,没有一点历史的沉稳感。
有些场景明明是在挺艰难的农村地带拍的,可出来的效果却像是在度假村拍的似的。
剧组在一些小地方没注意到,让观众觉得这部剧的用心可能不够,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如今的观众眼界开阔,对作品的水准也是越来越挑剔。
制作者们若想蒙混过去,用差劲的玩意儿应付观众,反倒只会引来更多的批评和反抗。
有观众直接说得挺实在的:要是连基本的制作都搞不好,还怎么指望观众买账呢?
观众满怀期待看大作,结果失望透顶
《依依向北风》在开播之前,就被宣传成今年的重点年代剧,受到不少关注。
剧方把它定为继《六姊妹》后又一部重磅的年代大作,这一定位可就把观众的期待值瞬间提到了很高的水平。
《六姊妹》那会儿播出的时候,口碑和收视都挺棒的,算得上是年代剧里的经典代表。
看到这宣传,观众难免会把它和《依依向北风》以及《六姊妹》挂钩比较,希望能碰到一部同样出色的佳作。
结果播出的样子,却让所有人的期待都变成了泡影。
从第一集一开场,咱们就能明显觉得这部剧和《六姊妹》差距蛮大,差距挺明显的。
不管是演员的演技、制作的精细程度,还是整体的艺术水平,《依依向北风》都远远比不上那一档。
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让观众的失望感变得特别明显。
知青题材本身,确实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这段历史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呀,里面有许多故事和情感还可以继续挖掘发挥。
一部好的知青剧,能真切表现那个年代的生活情景,描绘出人物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命运变迁和精神风貌。
《依依向北风》的剧本其实还挺有看头的,故事的逻辑也说得过去,部分情节安排还挺新鲜的。
这些好处全都被差劲的演出和粗制滥造的制作给盖过了。
网友们的讨论热烈,真能反映出点啥。
不少人其实不是在琢磨剧情会怎么发展,也不是在探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是在不断抨击演技的糟糕、制作的粗糙,以及选角的离谱程度。
要是一部剧让观众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不应该成为焦点的问题上面,那就说明它已经算失败了。
有人感叹说,原本打算追这部剧的,看完第一集之后就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觉得是真浪费时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部剧对央八品牌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央八作为主要的电视台,一向以播出高品质剧集闻名。
像《依依向北风》这样水平的作品能出现在央八的档期里,难免让人觉得平台的选剧要求是不是有点松啊。
有人开始猜测,是不是央八对节目把关变得没有以前那么严格了?
只要有后台,有资源,啥样的剧都能播出去,是不是这个意思?
一旦这种信任出了问题,对平台的将来走向,可说是挺不妙的。
遇到观众的批评,剧组得好好想想,是哪儿出了岔子。
演员的表演要是不过关,得加把劲提升,或者换个合适的人选。
作品制作得不够精致,得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去好好打磨、琢磨。
角色安排不合适的话,就得把合适的人放到最适合的位置。
这些都是影视制作的基本原则,理应不成问题。
观众的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穿虚假,要是想蒙混过关,最后只会自讨没趣,把自己搞得一败涂地。
结语
《依依向北风》的翻车,绝非巧合,也反映出对观众智商的低估,再加上对作品品质的不负责任。
一部剧能火,靠的可是全方位的付出。演员得用心演绎,制作也得追求完美,每个环节都不能露出明显的缺陷。
粉丝们愿意花时间追看,实际上是对这部剧的一份信赖和期待。
如果制作方对这份信任不上心,那自然会迎来口碑和收视率双双掉队的局面。
希望今后国产剧多点真心实意,少点应付了事,真正能拍出经得起观众挑剔的好作品。
来源:荧屏故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