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怀旧滤镜,是真有人把1980年的深圳街巷、1970年的知青卫生所、秦腔戏台子,一砖一瓦地搬到了镜头里。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电视里突然多了好多“老照片”?
不是怀旧滤镜,是真有人把1980年的深圳街巷、1970年的知青卫生所、秦腔戏台子,一砖一瓦地搬到了镜头里。
不是为了致敬,是为了让你闻到那股子汗味、煤烟味、还有从脚底板往上窜的希望。
赵丽颖在《造城者》里穿的是褪了色的工装裤,不是为了好看,是她真的在工地搬过砖——剧组找来当年的工人,手把手教她怎么拿铁锹、怎么躲钢筋。
黄晓明演的港商,开口不是“投资”“回报”,是带着粤语口音的“阿妹,你哋呢度有冇胶纸?
”——你听得出,那是真从香港坐火车来深圳,连被子都卷在腋下的那种人。
《依依向北风》收视冲到1.89%,不是因为哭得惨,是因为有人在弹幕里说:“我妈当年就是这么给知青缝补衣裳的,针脚歪得像蚯蚓,但补丁上绣了朵小花。
” 你妈没说过这些,可你记得她翻旧衣柜时,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你小时候还当过玩偶。
刘浩存练秦腔练到嗓子出血,不是为了“演得像”,是她知道,台下坐着的,是真在戏台子上唱了三十年的老艺人。
人家不看她长得美不美,就看她有没有把那口“气”唱出来——那不是技巧,是命。
你总说现在年轻人演不了年代剧,演不出“苦”。
可你忘了,他们演的不是苦,是憋着一口气,不认命。
管韧姿演卫生员,不靠眼泪,靠手抖——她学了三个月打针,针头扎进橡皮模拟皮肤,扎到手指头都麻了,才敢在镜头前不晃。
国家备案的年代剧多了,不是资本跟风,是观众不买“悬浮”了。
你不想看总裁在别墅里吵架,你只想知道,1983年那辆拖拉机,是怎么把一车红薯拉进深圳的;你不想听“逆袭爽文”,你只想知道,那个在秦腔戏台下偷偷抹眼泪的姑娘,后来有没有走出黄土坡。
《大江大河3》还没播,弹幕已经炸了——有人贴出1992年南巡讲话的原始录音,说:“这才是我们爹妈当年,半夜爬起来听的。
” 你爸可能没告诉你,他那时候哭,不是因为穷,是因为终于看见了光。
这不是怀旧。
这是补课。
补我们没听懂的那代人,是怎么在没有路的地方,用脚踩出一条路来的。
你家老相册里那张泛黄的照片,背后藏着的,不是岁月静好,是咬着牙活下来的倔强。
现在,有人替你把它拍出来了。
来源:微笑奶酪sgPSp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