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载沧桑巨变,山河焕新,精神长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重
《烽火赤子心》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在抗战中的独特地位,展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全方位贡献。
八十载沧桑巨变,山河焕新,精神长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启迪未来指明了方向。
2024年11月,广东广播电视台立项纪录片《烽火赤子心》,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在抗战中的独特地位,展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全方位贡献。目前这部纪录片已经播出完毕,节目在广东卫视累计收视人次超过2300万,在爱奇艺位列纪录片飙升榜第一位。
▍以侨为桥:书写抗战历史的完整叙事
广东是我国重要侨乡,千百万侨胞虽远赴重洋,却始终心系华夏。据五邑大学张国雄教授研究,抗战期间全球华侨捐款总额超过100亿元国币,侨汇一度成为支撑国内经济与抗战财政的重要生命线;更有超过20万华侨青年毅然回国参战,其中南洋华侨机工大队、侨胞航空救国行动等成为战时中外援助的典范。“华侨抗战史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宏大叙事中不可分割的一章,他们以‘天涯赤子’的身份构建起一道跨越山海的特殊抗战阵线”。
纪录片《烽火赤子心》立足广东侨乡文化,聚焦港澳同胞与海外华侨的抗战历史,正是对总书记“要深入开展抗日战争研究”要求的积极响应。
正如《中国广播影视》杂志评论所言:该片“以侨胞视角重构抗战记忆,填补了公共记忆的重要空白,让抗战历史叙事更加立体完整”。通过挖掘香港、澳门及海外华侨的抗战故事,我们不仅完善了历史叙事,更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文化根脉与精神源流。
▍首映盛况: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在9月18日这一特殊历史节点,该片在广州图书馆举办了庄严的首映仪式。粤TV等媒体在报道中这样描述现场观众的观影反应:“首映现场座无虚席,许多观众含着热泪看完影片。”
分享会环节,多位华侨后人动情讲述家族抗战故事。抗战时期轰动东南亚的“平民英雄”郑潮炯的后人展示父亲当年“卖子救国”的契约时哽咽道:“没有国哪里有家。”这种真实的历史见证使首映式超越了普通观影活动,成为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与精神洗礼——这也契合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该纪录片的初衷:挖掘历史,并非为了发掘“过去式”的遗存,而是为了进行“现在时”的对话,历史的回响,终将在当下找到听众与知音。
▍技术赋能:真实与创新的平衡
在《烽火赤子心》的创作中,团队始终坚持“技术服务于内容”的核心原则。团队联合京东方,采用AI辅助修复与人工精修相结合的方式,对华侨抗战时期的珍贵影像资料进行系统性修复。通过智能插帧、色彩校正和自适应质感增强技术,历史影像焕发新生。
例如,北美华侨捐赠八路军救护车的历史图片存在模糊和褪色的问题,通过修复算法对每一帧进行动态补偿和细节增强,最终清晰呈现历史原貌。这一过程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修复伦理,所有技术处理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绝不添加原片不存在的元素。
美国纽约华侨捐赠给八路军的救护车
作为历史人文纪录片,该片坚持“技术应用始终以历史原真性为不可逾越的底线”。面对大量历史图片与信物,制作团队拒绝使用当前流行的AI生成技术填补残缺部分,而是通过标注说明的方式保留文献原始状态,体现“残缺亦是历史痕迹”的修复哲学。
▍木刻美学:致敬历史的视觉诗篇
在《烽火赤子心》的视觉呈现中,团队特别选取了木刻版画这一极具抗战时期特色的艺术形式作为核心视觉语言。木刻艺术在抗战期间曾发挥重要宣传作用,其刚劲有力的刀法、鲜明对比的黑白关系与强烈的视觉张力,与华侨抗战精神中的坚韧不屈高度契合。
纪录片以木刻风格片头开启历史叙事,通过粗粝而充满力量的线条,勾勒出十四年抗日烽火的厚重场景。在场景过渡与章节转换处,运用木刻风格插画连接历史影像与现代寻访,形成传统与现代的视觉对话。在表现重大历史节点时,木刻艺术展现出独特表现力。如再现澳门人民在抗战时期所遭遇的苦难与同仇敌忾的抵抗场景时,以木刻风格的动态画面还原口述历史的细节,以刀刻般的笔触将抗战之艰难、民众之顽强表现得淋漓尽致。
1938年-澳门中国青年救护团职员合影
▍平凡伟岸:个体叙事中的家国情怀
本片在策划之初就决定聚焦“平凡人物非凡选择”这一美学选择。北美洗衣工在银信中寄托乡愁,南洋小贩郑潮炯“鬻子救国”,澳门教师在烽火中守护文教火种,南侨机工青年驰骋滇缅生死线——这些故事背后,是历史学界所强调的“民间记忆的历史价值”。侨批、家书、口述史所构建的微观历史,恰恰是最真实、最动人、最具人文温度的抗战记忆。
纪录片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南侨机工后人在马来西亚南侨机工纪念馆寻找父母名字的一幕催人泪下。这些已届古稀之年的老人,在找到父母姓名与照片的瞬间,与片中“此刻,他们是一群找爸妈的孩子”的文本交织,成为片中最打动人心的片段之一。
另一引发广泛共鸣的凡人故事,是一张写有“千祈勿失”字样的纸条。马来西亚小贩郑潮炯在卖掉儿子捐款给祖国后,留下这张详细记录儿子身份信息的字条,渴望胜利之后骨肉重逢。这张小小的纸条,承载了普通华侨对民族大义的极致坚守,展现了超越个人得失的家国情怀。
1920年郑潮炯卖子契约
这些凡人抗战故事成为网络传播的热点,由此可见,主流历史题材同样可以成为热播作品,关键在于以创新手法挖掘历史中的当代价值,以情感力量连接过去与现在。
▍山海寻踪:历史真实的力量
创作团队历时一年,在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广东、云南、重庆等地调研拍摄,挖掘出大量珍贵史料。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充分吸收、援引各地华侨博物馆、华侨史研究学者及民间收藏家关于侨批银信、抗战侨刊、南洋募捐机制的系统研究成果,并在相关历史现场中实景拍摄印证,从而实现了从文本研究到现场实证的叙事,每一次访谈、每一帧镜头都是对历史真相的逼近。
1939年-海外华侨抗日救国银信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民间收藏家手中发现大量未曾公开的华侨抗战史料,这些尘封已久的抗战银信原件,部分内容首次通过纪录片形式公之于众,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新史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抗战历史研究,更揭示出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外华侨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华侨的抗战参与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家国情怀、文化认同与民间外交的深刻结合”,这种精神基因至今仍在湾区传承延续。
亲友们鼓励南侨机工回国服务,抗战到底
▍华侨精神: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
通过本片的创作,创作团队深刻认识到华侨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它是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是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是文化传承的坚守执着。华侨在抗战中所展现的,不仅是经济与人力上的支持,更是一种文明不断、精神不死的文化韧性。在当代大湾区发展中,这种精神依然生动存在。
《烽火赤子心》播出后,有观众留言:“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正是团队创作的初衷——用影像铭记历史,以真实照亮未来。
《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在深度报道中指出:“《烽火赤子心》成功挖掘了华侨精神与湾区建设的内在联系,为湾区文化认同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精神动力。”纪录片中展现的华侨爱国传统,正在新时代转化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意志与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我们深刻理解,挖掘与传承华侨精神,正是践行大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这种精神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前奏,必将为湾区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文化人、以史鉴今,在新时代继续书写荡气回肠的赤子诗篇。
作者:蔡伏青(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来源:咔咔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