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沈眉庄死后,温实初闭门三年,甄嬛偶然发现:原来他的深情里藏着无奈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0 22:36 1

摘要:沈眉庄死后三年,太医院御医温实初,以一副情深不寿的姿态,闭门谢客。

沈眉庄死后三年,太医院御医温实初,以一副情深不寿的姿态,闭门谢客。

世人皆赞他重情重义,是宫墙内难得的痴人。

唯有甄嬛,在富丽堂皇的永寿宫中,望着那张被岁月浸润的桃花笺,心头涌起一股寒意。

那信,是眉庄的绝笔,藏在妆奁最深处,字字泣血,却又暗藏玄机。

“温大人,你这三年,演得可真像。”

她轻抚信纸,忽然明白,那场轰轰烈烈的深情,或许只是掩盖一个惊天秘密的,最完美的伪装。

01

沈眉庄的死,是甄嬛心中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三年过去了,从莞贵妃到熹贵妃,再到如今的皇贵妃,甄嬛的地位如日中天,手段越发老练沉稳。

然而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想起那个清冷孤傲、只爱菊花的女子。

提及沈眉庄,便绕不开温实初。

温太医自眉庄去世后,便向皇帝请辞,称心力交瘁,无心医术,获准在太医院后院的药庐中闭门休养。

他谢绝所有应酬,不问宫廷事务,每日只与药草为伴。

皇帝怜惜他“情深”,特许他保留御医身份,俸禄照发。

宫中宫外,都流传着温实初为沈贵人守节三年的美谈。

有人说,他已看破红尘,只等寿终正寝去陪沈贵人。

这三年,温实初的口碑达到了顶峰。

他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御医,而是成了“痴情”的代名词。

“皇贵妃娘娘,今日温太医送来的安神汤,似乎比往日更清淡了些。”贴身侍女浣碧轻声提醒。

甄嬛端着汤碗,轻轻拨动药渣。

她抬头,目光落在窗外一株新开的桃花上,神色复杂。

“清淡些也好,喝得太浓,反而容易生疑。”甄嬛放下碗,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她从不怀疑温实初对眉庄的感情。

那份情,是真挚且隐忍的,是他们三个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但她怀疑的是,温实初闭门三年的真正目的。

一个情伤至深的医者,可以闭门一年,两年,甚至三年。

可温实初不是寻常人,他是太医院的翘楚,是宫中权力的核心之一。

他如此高调地“情伤”,反倒像是一种刻意的展示。

她想起三年前,眉庄临盆前夜,紧紧抓着她的手,嘴唇颤抖,说的不是她与温实初的私情,而是关于静和公主的未来。

“嬛儿,保住静和,比保住我的命更要紧。”

甄嬛以为,眉庄是担心静和的身份曝光。

可如今想来,眉庄的担忧,似乎远不止于此。

她记得,眉庄离世后,温实初的悲痛是真实的,甚至到了形销骨立的地步。

但很快,他就选择了这种近乎“自我放逐”的方式。

“浣碧,去把沈贵人留下的那个红漆小箱子取来。”甄嬛吩咐道。

那个小箱子,是眉庄的贴身妆奁,也是她留给甄嬛的唯一遗物。

她从不轻易打开,因为每看一次,心痛便会加剧一分。

小箱子被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

红漆斑驳,散发着淡淡的檀木香。

甄嬛伸手,轻轻抚摸着箱盖上的雕花,那是眉庄亲手描绘的兰花图。

她深吸一口气,打开了锁。

里面放着几件首饰,一对血玉镯子,还有几本她平日爱看的诗集。

最底下,压着一叠厚厚的信笺。

那是她和眉庄多年来的往来书信,以及一些未曾寄出的、写给远方亲人的家书。

然而,在这些信笺的最深处,包裹着一层薄薄的丝绢。

丝绢之下,是一张折叠得极为工整的桃花笺。

纸张泛黄,墨迹却清晰可见。

这不是温实初写给眉庄的情书,而是沈眉庄,写给温实初的密信。

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画了一朵小小的菊花,那是眉庄的印记。

甄嬛的心跳骤然加速。

这封信,温实初从未收到,或者说,眉庄不希望它在自己生前被发现。

甄嬛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笺。

信的内容,并非直抒胸臆的款款深情,而是一连串隐晦的词语和数字。

“庚辰年,东篱下,三七之数,勿忘初心,兰花自清。”

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冰冷的钥匙,试图撬开温实初闭门三年的真相。

02

甄嬛反复阅读着信笺上的每一个字。

这绝不是一封情书。

这更像是一个指令,或者说,是一个未完成的“计划”的代号。

“东篱下”指的自然是菊花,是眉庄的象征。

但“庚辰年”和“三七之数”又代表着什么?

甄嬛将信笺收好,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如果温实初的闭门谢客,是为了执行眉庄的遗命,那么这个遗命,必定比他们之间的私情更重要,重要到足以让温实初甘愿放弃一切,伪装成一个情痴。

她开始回忆沈眉庄在世时的种种异常。

沈眉庄向来谨慎,自静和公主出生后,她对宫中的权力斗争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脱。

她不再关心皇帝的宠爱,也不再介入任何派系争斗。

她似乎在刻意地远离中心。

当时,甄嬛只当她是心灰意冷,对皇帝彻底绝望。

现在看来,那不是绝望,而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为布置后手而进行的战略撤退。

“娘娘,您没事吧?”浣碧见甄嬛脸色凝重,担忧地问道。

“无事,”甄嬛摇了摇头,“浣碧,你还记得沈贵人去世前,对温太医有过什么特别的嘱咐吗?”

浣碧努力回忆:“当时太医忙着给贵人止血,场面混乱。奴婢只记得,贵人醒来时,曾握着温太医的手,说了句‘保重’。”

“保重?”甄嬛低声重复。

“是啊,当时温太医哭得几乎站不住,贵人却很平静,只说了保重二字,然后又断断续续地说了一句……‘那个人……要安全’。”

“那个人?”甄嬛心头一震。

“奴婢没听清是哪个人。当时温太医也像是没听清,只是一个劲儿地摇头,说对不起贵人。”

甄嬛知道,“那个人”指的必然是静和公主。

但如果仅仅是保住静和的身份,温实初只需像过去一样,守口如瓶即可。

他闭门三年的代价太大了。

这三年,他放弃了在太医院升迁的机会,放弃了积累人脉,放弃了在皇帝面前的影响力。

如果不是为了一个更深远的目标,温实初绝不会做出这种牺牲。

甄嬛决定,她必须去探一探温实初的虚实。

她以身体不适为由,传召了温实初。

温实初踏入永寿宫时,依旧是一身素净的官服,只是三年未见阳光,脸色更显苍白,眼底带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倦色。

他向甄嬛行礼,姿态沉稳,看不出任何异常。

“温大人,你这三年,清减了不少。”甄嬛开口,语气带着长辈的关怀。

温实初垂着眼帘,声音低沉:“劳娘娘挂心。只是药石无用,心病难医。”

“心病?”甄嬛笑了笑,笑容却不达眼底,“这宫里,谁没有心病?本宫只当温大人是看破了,才如此清心寡欲。”

“娘娘谬赞。只是贵人离世,微臣感念贵人恩情,无以为报,唯有在这药庐中,为贵人祈福。”温实初回答得滴水不漏,将一切归咎于“情”。

甄嬛慢慢喝着茶,目光落在温实初的指尖。

那指尖,带着常年浸泡药汁的微黄,但指甲修剪得十分整齐,关节处有力。

这不像一个终日沉溺于悲伤中的人。

“温大人,你既然闭门清修,那想必太医院事务,你一概不问了?”甄嬛试探道。

“是。微臣只负责调理娘娘的汤药,其余事务,皆由新任院判管理。”

“那本宫问你,最近太医院可有什么新的药材引进?听说西域进贡了一种能够延缓衰老的珍稀药材,名为‘九转还魂草’?”甄嬛随口问了一个听起来毫无关联的问题。

温实初沉吟片刻,语气平稳:“娘娘所说的‘九转还魂草’,确有其事。但此药材药性霸道,多用于极重病症,不宜日常服用。”

“哦?温大人闭门三年,竟对这些新药材了如指掌?”甄嬛的眼神变得锐利。

温实初微微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娘娘,微臣虽闭门,但毕竟是医者,对药材的敏感,乃是本能。平日里,总有小徒送些药草典籍来消遣。”

甄嬛没有再追问,只是让他退下。

温实初离开后,甄嬛的心却沉了下去。

温实初的回答太过完美,完美到令人怀疑。

一个真正心灰意冷的人,怎会如此关注太医院的新动向?

他的闭门,绝不是单纯的疗伤。

03

密信的谜团,像一根刺,扎在甄嬛心头。

甄嬛召来自己的心腹,也是宫中少数几个精通古籍的太监苏培盛。

“苏培盛,你替本宫查一查,宫中是否有隐晦提及‘庚辰年’和‘三七之数’的典故?”甄嬛谨慎地没有提及沈眉庄或温实初。

苏培盛领命而去。

与此同时,甄嬛开始着手调查温实初闭门三年来的真实行踪。

对外,他称病休养,但真的三年未出药庐吗?

调查结果很快送了回来。

温实初的药庐守卫森严,外人难以靠近。

但苏培盛动用了他多年在宫中建立起来的关系网,找到了一些细枝末节。

“娘娘,温太医确实极少出药庐。但他每隔半月,都会让他的小徒弟,一个姓周的小太监,出宫一趟。”苏培盛低声禀报。

“去哪里?”

“去城郊的一处私宅。那私宅登记在一名外省富商名下,但据奴才调查,那富商早已离世,私宅一直空着。”

甄嬛皱起了眉头:“空宅?那小太监去那里做什么?”

“奴才不敢妄断。但每次,小太监都会带走一些温太医亲手配置的药材。那些药材,都是些寻常的滋补品,但分量极大。”

滋补品?

温实初在为谁配药?

甄嬛立刻联想到了密信中的“勿忘初心”和“兰花自清”。

兰花,在宫中是静和公主的象征。

静和公主出生于沈眉庄的寝宫,后被皇帝封为公主,由甄嬛抚养。

如果温实初三年来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静和公主,那么他配制大量药材,是否与静和的健康有关?

静和公主如今已经三岁,身体康健,并无病痛。

甄嬛感到,事情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眉庄的密信,可能指向的是一个远超“情感”或“身世”的巨大隐患。

就在甄嬛苦思冥想时,苏培盛带来了关于密信内容的突破。

“娘娘,奴才查到,‘庚辰年’和‘三七之数’,出自一部前朝的医书残篇。”苏培盛递上了一本泛黄的医典拓本。

“医书?”甄嬛接过书卷,感到意外。

“是的,这部医书讲述了一种古老的‘换血续命’之术,但那是禁忌之术,早已失传。”苏培盛语气中带着敬畏。

甄嬛翻开拓本,发现上面记载的“庚辰年”并非指代年份,而是一种特殊的草药的别名,这种草药极为罕见,有剧毒,但若与其他药材混合,能产生奇特的药效。

而“三七之数”,则指的是药材的配比。

“兰花自清……兰花自清……”甄嬛喃喃自语。

她忽然想到了什么。

沈眉庄去世,是因为血崩。

当时温实初拼尽全力,也未能挽回。

如果眉庄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她是否利用温实初对她的感情,做了一件足以改变未来的事情?

甄嬛立刻传召了太医院所有参与过沈眉庄生产的医官,进行秘密询问。

“当日沈贵人血崩,温太医是否曾私下调配过什么药材?”

医官们面面相觑,都说没有。

温实初当时所有的操作,都在众目睽睽之下。

唯有一名年迈的副医官,犹豫了一下,低声道:“回禀娘娘,当时温太医确实没有调配药材。但在贵人弥留之际,温太医曾向微臣讨要过一味药。”

“什么药?”甄嬛急切地问。

“红景天。温太医说,是要给贵人强心吊命,但后来他并未用上,只说药性太烈,恐有不测。”

红景天是一种寻常的强心药,但与密信中的“庚辰年”有何关联?

甄嬛陷入了沉思。

温实初的伪装,绝非无情。

他闭门谢客,是为了掩盖他正在进行的某种秘密研究或行动。

而这一切,都指向了那个城郊的私宅,以及静和公主。

04

甄嬛决定亲自去一趟那处私宅。

她深知,一旦行动,必须滴水不漏。

她以微服出宫祈福的名义,只带了苏培盛和两名亲信侍卫。

城郊的私宅隐蔽在竹林深处,环境幽静。

从外看,确实像是一座废弃已久的宅院。

然而,甄嬛靠近时,却闻到了一股淡淡的药香,那味道带着泥土的腥气和草药的清苦,显然是有人长期在此熬药。

苏培盛谨慎地撬开了侧门。

宅院内,杂草丛生,但主屋的窗户却紧闭着,且窗沿干净,显然是有人定期打扫。

甄嬛与苏培盛潜入主屋。

一进屋,一股浓烈的药味扑面而来。

屋内的陈设极为简单,没有华丽的家具,只有大量的药材和器具。

这不是一处居住的宅院,而是一个隐秘的药房。

在正中的桌案上,摆放着一本摊开的医书,旁边是一叠抄录的药方。

甄嬛一眼就看到了药方上的一个关键成分——密信中提到的“庚辰年”(那种剧毒草药的代号)。

药方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种复杂的配伍,温实初显然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试验。

“娘娘,您看。”苏培盛指着桌案的一角。

那里放着几张被画上圈点的图纸。

图纸上画的,是人体经络,以及一些特殊的穴位标注。

更令人震惊的是,图纸的边角处,赫然印着一个模糊的“静”字。

静和公主!

温实初真的在针对静和公主进行某种研究。

甄嬛的心沉到了谷底。

难道眉庄的密信,不是为了保全女儿,而是为了……牺牲女儿?

她无法相信沈眉庄会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

她拿起桌案上的医书,发现这本书并非宫中的藏本,而是一部私刻的古籍。

书中有一页被折叠了起来。

甄嬛展开折页,只见上面记载着一种诡异的医术:“逆脉引气,改命换骨。”

根据书中所述,这种医术可以通过药材和针灸,缓慢地改变一个人的体质,使其免疫于某种特定的毒素或遗传病。

但操作极为危险,成功率极低。

温实初闭门三年,不是为了情伤,而是为了在这里秘密进行这项禁忌的医学实验!

但静和公主为何需要“改命换骨”?

她身体健康,并无任何遗传病史。

除非……静和公主并非完全健康,或者,她的血脉中,藏着一个随时可能爆发的巨大隐患。

甄嬛想起眉庄当年血崩而死,那并非简单的产后出血。

当时,温实初曾提到,眉庄的血脉有一种极为罕见的凝血障碍,只是当年无人深究。

如果静和公主遗传了这种凝血障碍,在宫中那种充满毒药和算计的环境下,一旦受伤,后果不堪设想。

但温实初研究的,似乎不仅仅是治疗凝血障碍。

甄嬛拿起那叠药方,发现温实初的药材配比中,有一个极高的比例是用于消除血脉特征的。

消除血脉特征?

这让她想到了静和公主的生父。

温实初的伪装,是为了确保静和公主的血脉,在未来任何时候都不会被皇帝察觉!

就在甄嬛即将揭开密信中“三七之数”的真正含义时,外面忽然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

有人来了!

甄嬛迅速将医书和药方收好,示意苏培盛隐蔽。

来者正是温实初的小徒弟,周太监。

他谨慎地推开门,将手中提着的一个沉甸甸的包裹放在地上。

周太监打开包裹,里面竟是一套崭新的,绣着兰花图案的——宫女服饰!

温实初闭门三年,研究禁忌医术,为静和公主消除血脉特征,甚至秘密准备了出宫的宫女服饰。

沈眉庄的密信,温实初的伪装,所有的一切,都在指向一个惊天的计划:

沈眉庄,竟然计划让静和公主,以“假死”或“失踪”的方式,彻底脱离皇宫,隐姓埋名,以保全性命。

温实初的重情,只是他执行这个“脱身计划”的完美掩护!

他伪装情伤,让所有人都相信他沉浸在悲痛中,从而忽略他在药庐中进行的秘密行动。

甄嬛手中紧紧攥着那封密信,目光落在那句——“三七之数”。

这个数字,正是沈眉庄计划让静和公主脱离皇宫的最后期限!

05

甄嬛和苏培盛屏住呼吸,直到周太监离开。

确认安全后,甄嬛才从隐蔽处走出,她的脸上,已经没有了愤怒或惊讶,只剩下一种沉静到极致的悲哀。

“苏培盛,去查静和公主的生辰。”甄嬛的声音沙哑。

苏培盛迅速计算:“静和公主出生在丙寅年,如今正是第三个年头。”

甄嬛闭上眼睛,手指摩挲着密信上的“三七之数”。

三七,在古语中,常指二十一。

但若在宫中,与生辰或年岁相关,往往指代“三岁”或“七岁”。

“三七之数,并非二十一岁,而是指静和公主三岁或七岁时,必须执行的计划。”甄嬛缓缓开口,“如今公主正好三岁,‘三’已至,‘七’是最后的期限。”

她猛地看向桌案上的药方,那些消除血脉特征的药物,正是为了在短时间内,让静和公主的体貌特征发生细微的变化,从而在出宫后,彻底断绝皇帝追查的可能。

沈眉庄,这个看似温婉的女子,竟在临死前布下了如此周密的局!

她知道,静和公主的身份一旦暴露,不仅温实初会死,静和公主也会成为皇家血统的污点。

而在宫中,静和公主的健康和未来,永远掌握在皇帝和后宫手中。

“兰花自清……”甄嬛终于明白了密信的最后一句话。

兰花,指静和。

自清,意为自我清除、自我了断——切断与皇家的所有联系,获得真正的自由。

温实初的“情深”,是沈眉庄为女儿争取自由的最后一道保护伞。

他以情伤为名,避开了所有人的视线,用三年的时间,为静和公主制造了一个完美的脱身机会。

然而,甄嬛还有一个疑问:为何是现在?

为何眉庄要将这个时间定在静和三岁左右?

她再次拿起那本医书。

在“逆脉引气”那一页的角落,温实初用朱笔标注了一行小字:

“血脉之疾,三岁潜伏,七岁发作。若三岁不改,则七岁必亡。”

甄嬛全身冰冷。

原来,静和公主并非完全健康!

她继承了沈眉庄的凝血障碍,这是一种潜伏期极长的致命遗传病。

如果不在三岁前进行特殊的药理干预,静和公主在七岁时,将面临性命之忧!

温实初闭门三年的真正目的,不仅是掩盖静和的血脉,更是为了救她的命!

他不敢在宫中进行这种禁忌的“改命”治疗,一旦失败,他和沈眉庄的秘密将彻底曝光。

只有伪装成情伤闭门,才能在宫外找到安全和时间。

甄嬛心痛如绞。

眉庄的爱,是如此深沉而决绝。

她宁愿让女儿离开皇宫,放弃公主的尊贵身份,也要她活下去。

此时,甄嬛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苏培盛立刻警觉。

“谁?”

门外,一个身影缓缓走了进来。

正是温实初。

他没有穿官服,只是一身布衣,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清明。

他显然没想到甄嬛会出现在这里。

温实初看到桌上散落的药材和那本医书,以及甄嬛手中的密信,他明白,一切都暴露了。

他没有辩解,只是跪下,行了一个大礼。

“微臣,参见皇贵妃娘娘。”

甄嬛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

她走到温实初面前,将密信放在他手中。

“‘庚辰年,东篱下,三七之数,勿忘初心,兰花自清。’温大人,你可知,这封信,我看了三年,才看懂一二。”

温实初接过信,紧紧捏在手中,眼中闪过一丝痛楚。

“娘娘,这三年,微臣骗了所有人。但微臣从未想过骗您。”温实初的声音带着一种被压抑已久的疲惫。

“沈眉庄在临死前,曾告诉我,她最大的心愿,是希望静和能远离宫廷的纷争。她让我配合她,完成这个计划。”

温实初缓缓道出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真相。

原来,沈眉庄在生产前,早已预知了自己的死期。

她知道自己的血脉问题,也知道静和可能会遗传。

她深知,在皇宫中,一个有血脉缺陷的公主,即便有甄嬛的庇护,也难逃厄运。

“娘娘,沈贵人所求的,并非是让静和永远藏在宫外,”温实初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而是要让静和公主,获得一个全新的,合法的身份。”

他指向那些消除血脉特征的药物:“微臣这三年,一直在研究如何用药理手段,制造出一种‘假死’的表象,同时改变静和的体貌,让她看起来像是另外一个孩子。”

“沈贵人希望,在静和三岁时,由您宣布静和‘染病夭折’,然后,她将以一个宫女的孩子身份,被送出宫外抚养。而温某,则要负责确保她平安长大,直到七岁,彻底度过血脉发作的危险期。”

温实初的伪装,是沈眉庄为女儿准备的,一场旷日持久的“金蝉脱壳”之计。

来源:依海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