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装剧里的人物去酒楼吃饭从来不点菜,而是让小二随便上?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2 11:54 1

摘要:古代的饭店分为“正店”和“脚店”,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店里是否有酿酒权。宋朝官方掌握着国营酿酒方,同时也允许民间酿酒,但民间酿酒需要获得官方授权,并且只能从官方购买酒曲来酿酒。拥有酿酒权的酒楼称为“正店”,没有酿酒权、需从正店买酒售卖的酒楼则是“脚店”。《清明上河

古代的饭店分为“正店”和“脚店”,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店里是否有酿酒权。宋朝官方掌握着国营酿酒方,同时也允许民间酿酒,但民间酿酒需要获得官方授权,并且只能从官方购买酒曲来酿酒。拥有酿酒权的酒楼称为“正店”,没有酿酒权、需从正店买酒售卖的酒楼则是“脚店”。《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家“孙羊正店”和一家“十千脚店”。脚店通常不提供复杂的炒菜,只能给客人送一些简单的饭食。图中十千脚店门口的伙计,左手端着两个碗,右手拿着筷子,一身短打装扮,这一看就是要去送外卖——脚店因为不供应炒菜,能提供的吃食只有米饭、熟肉这类简单餐品。好汉们路过吃饭歇脚,一般都会自带煎饼、锅盔之类的死面饼干粮;愿意省钱的行商,会问小二讨碗热水,把自带的干粮泡在碗里吃;有钱的好汉则会额外切点肉,一份简单的羊肉泡馍就制作成了。这也是古丝绸之路沿线,为什么衍生出那么多泡馍、水盆杂割汤的原因。

《水浒传》中的好汉下馆子,一般都是喊小二“切两斤牛肉”,为啥不让炒俩硬菜?因为问也白问,脚店压根就没有。想吃热菜,就得去繁华地段的正店酒楼。但正店也没有菜单,虽然有水牌,顾客也不会刻意站起来看——正店里的小二叫“堂官”,在宋元时期,一些茶酒饭店里的跑堂伙计,也被称为“博士”。饭馆里讲究“响堂”,而撑起响堂的关键就是堂官。因为饭馆没有手写菜单,厨房里有什么能做的菜,全装在堂官的脑子里。相声演员的《报菜名》能一口气报出200多个菜,堂官虽然不及相声演员一气呵成,但菜品菜样同样要如数家珍;而且给客人报菜名时,还要注意避忌——有眼力见的堂官,一眼就能认出顾客的职业,比如退休的太监,因为太监忌讳“鸡”字,堂官报菜时就要把“摊鸡蛋”说成“摊黄菜”,“高汤甩鸡蛋”要说成“高汤甩果子”。

以前的饭馆没有条件让堂官用笔记下顾客点的菜,只能全靠脑子记。客人点完菜,堂官会将菜品压缩成单字或数字代号报给厨房,比如“清蒸石斑鱼”就叫“清石”,“东坡肉(炖得软烂)”简称“东烂”;如果客人点了三丁包、六份炊饼、九层糕,那就是“369套餐”。再比如“东二亮哥,文武虎条会四喜,走油免红加俏”,意思是“东区第二桌靠雕花窗口的客人,一份先煎后焖的猪舌(‘文武虎条’即煎焖猪舌),搭配一份四色肉丸(‘会四喜’),猪舌过油、不要辣椒(‘免红’),额外加一份青菜(‘加俏’)”。这就是古代堂官的“唱菜法”——堂官将菜品编成唱词,一边唱一边报给后厨。

在古代餐饮业中,还有“一堂二柜三灶四案”的行规(堂官地位高于柜面、灶台、案板师傅)。技术精湛的响堂堂官,收入能超过柜台的算账先生,部分老字号的堂官工资甚至与主厨持平。《水浒传》中,作为个体户的武大郎,一个月卖烧饼差不多能挣6贯钱,平均一天200文;而一名宋朝的底层平民,不管是打零工还是砍柴、打鱼,日收入大致都是100文;柜台算账先生的普遍收入在200到300文;档次高的酒楼,比如开封“三楼”(当时著名酒楼)里的堂官,一个月收入更是能达到8到15贯。《武林外传》作为喜剧,虽然工资标准没有参考价值,但白展堂每月2钱银子的工钱,也比衙门里捕快1钱银子的月俸多了一倍。

堂官能挣这么高的工资,当然全靠真本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堂官左手持三碗,右臂自手至肩托碗约二十碗,分发下去,毫厘不差,众人要的吃食皆无差错。”二十多个碗错落叠在手臂、肩膀上,还能准确分发给客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古代想做堂官,第一步就是要拜师学艺——每天用砖块模拟叠碗,练就“金刚臂”;同时心里还要默背几百种菜名和菜价;客人来的时候,必须学会根据顾客的穿着打扮,推荐对应的菜品,一般会先推荐时令菜肴和肉菜,肉菜则优先推荐近期厨房存量多、或快要不新鲜的。最后客人吃完饭结账,堂官的算账本领也很绝:他能看着满桌的空盘,一口气算出饭菜的价钱——一边报出客人点过的菜名,一边在心里默算,等嘴里的菜名报完,总价也能随口而出。

堂官的本事可不止“记菜”和“算账”,察言观色的功夫更是一绝。若是看到穿着绸缎、带着随从的客人进店,堂官会立刻迎上前,用袖口快速掸净靠窗的雅座,再喊一声“贵客到——楼上雅间留着呐!”;若是挑着担子、一身风尘的行商,就引到楼下通风的散座,递上热毛巾时不忘多问一句“要不要加碗免费的面汤?”;遇到带着孩子的妇人,不等开口就会让后厨做份软烂的甜粥,连筷子都换成圆润的木筷——这些细节,全靠堂官在日复一日的待客中练出的“眼功”,比现在的“个性化服务”更显贴心。

而正店的“讲究”,还藏在餐具和上菜顺序里。不像脚店只用粗瓷碗,正店招待客人用的是“定窑白瓷”或“汝窑青瓷”,碗底还印着酒楼的字号,若是客人不慎打碎,堂官只会笑着说“不妨事,您尽兴就好”,绝不会让客人赔偿——这不是大方,而是正店的“脸面”,断不会因一只碗扫了客人的兴。上菜也有规矩:先上“冷碟”,比如酱鸭、卤牛肉,让客人下酒;再上“热炒”,像炒腰花、爆鸡丁,讲究现炒现上,热气腾腾;最后上“汤品”和“主食”,汤要清,主食多是花卷、包子,配着汤吃正好。若是遇到寿宴或婚宴,还会有“压轴菜”,比如整只的烤鹅,端上来时堂官要高声报菜名:“烤全鹅——祝您福寿绵长!”,惹得满座喝彩。

更有意思的是古代的“酒文化”与酒楼的绑定。正店能自己酿酒,酒的品类也分三六九等:最便宜的是“浊酒”,度数低,适合平民百姓;中档的是“清酒”,口感绵柔,是文人雅士的最爱;最贵的是“花酒”,用桂花、梅花等鲜花酿造,只在节日或招待贵客时供应。堂官对酒的熟悉程度不亚于菜品,客人说一句“要些顺口的”,就能根据季节推荐——春天推桃花酒,夏天推荷花酒,秋天推菊花酒,冬天推腊梅酒,还会搭配对应的下酒菜,比如喝桃花酒配凉拌桃仁,喝菊花酒配蟹粉豆腐,讲究“酒与菜合”。

不过,古代酒楼也有“接地气”的一面。正店门口通常会搭个小戏台,傍晚时分请说书先生或戏子表演,客人吃饭时能免费听戏,不少百姓就算不吃饭,也会站在门口听个热闹;脚店则更随意,门口摆着几张小桌,街坊邻居搬个凳子就能坐下,点一盘卤味、一壶浊酒,能聊到半夜。这种“雅俗共赏”的氛围,让酒楼成了古代社会的“社交中心”——文人在这里吟诗作对,商人在这里谈生意,百姓在这里唠家常,连江湖好汉也能在这里结识同路人,就像《水浒传》里林冲在酒楼遇到柴进,一碗酒下肚,便成了朋友。

到了明清时期,酒楼的服务更趋精细,甚至出现了“私人堂官”——一些常客会固定找某位堂官服务,堂官记得客人的口味偏好,比如张老爷爱吃辣,李夫人不吃葱,下次客人来,不用吩咐就能把菜做对。这种“熟客文化”,让酒楼不再只是吃饭的地方,更成了有温度的“熟人圈子”。

其实,古代酒楼的这些“门道”,本质上都是为了让客人吃得舒心、来得开心。无论是堂官的“唱菜法”,还是正店的“餐具讲究”,或是脚店的“免费面汤”,都藏着对客人的尊重——这种尊重,穿越千年,到现在依然是服务业的核心。就像现在的餐厅会记住老顾客的口味,古代的堂官会为太监避忌“鸡”字,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用心。

来源:僧面』『佛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