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把亲闺女送人,却偏不交给最铁的闺蜜,这一手让后宫所有人后背发凉。
她把亲闺女送人,却偏不交给最铁的闺蜜,这一手让后宫所有人后背发凉。
甄嬛离宫那天,襁褓里的胧月还在睡。
她没把女儿塞给眉庄,而是轻轻放在敬妃怀里。
镜头扫过眉庄,眼圈红了,却一句话没问。
观众也纳闷:十几年的姐妹,信不过?
信得过,才不能给。
眉庄当时只是贵人,按规矩没资格养公主。
硬塞过去,皇后第二天就能以“越级抚养”把娃抱走,再顺手扣个“居心叵测”。
甄嬛看得透,干脆不送把柄。
敬妃不一样,妃位高,又没孩子。
皇帝对她有愧,当年被华妃压着灌红花,一辈子生不了。
把胧月给她,皇帝第一反应是补偿,第二反应是放心。
皇后想动手,也得先掂量皇帝的脸色。
更狠的一招在后面。
眉庄虽然没拿到抚养权,却自动成了胧月的“隐形干妈”。
敬妃宫里缺帮手,眉庄天天去串门,两人一起盯娃,皇后反而找不到缝。
甄嬛一句话没说,就把两个女人绑在同一艘船上。
皇帝也松口气。
他最怕后宫拉帮结派,眉庄一旦抱走胧月,甄嬛旧部立刻有了旗帜。
敬妃向来独来独往,把娃给她,等于拆散“甄嬛党”,皇帝夜里睡得着。
再说现实层面。
眉庄早就不侍寝,见了皇帝冷着脸,胧月跟着她,难免被亲爹遗忘。
敬妃还能在御书房递个汤,顺嘴提一句“公主会笑了”,皇帝想起闺女,赏赐立马送到。
孩子过得好不好,全靠爹记不记得,甄嬛算得门儿清。
有人觉得甄嬛心狠,其实她是在给闺女买三重保险。
第一重,敬妃的位分,挡住制度风险。
第二重,眉庄的暗中看护,挡住人为风险。
第三重,皇帝的愧疚,挡住未来风险。
一步三算,才算透后宫这张棋盘。
离宫那夜,甄嬛对敬妃只说了一句:公主若哭,你抱她看看月亮,她就不闹。
敬妃后来真这么做,胧月抬头看月,以为是娘亲。
孩子不哭了,敬妃也死心塌地。
一句话换来十五年的平安,比任何金约都值。
眉庄到死都没怪甄嬛。
她明白,真姐妹不是把孩子抢过来,而是替她守好。
胧月出嫁那天,敬妃和眉庄并肩送嫁,一个给金镯,一个给玉佩,亲娘的位置空着,却没人敢小看。
甄嬛在寺里听见钟声,知道这局她赢了。
看懂这一步,才算看懂后宫。
资源不够时,先保制度优势,再保人情退路,最后保领导印象。
顺序一错,满盘皆输。
明天就把这三条写进备忘录,关键时刻能救命。
来源:花下浅读的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