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晚8点,央视八套要放一部没流量明星的年代剧,预告片却在抖音刷出500万播放,35岁以上观众把评论区挤爆。
明晚8点,央视八套要放一部没流量明星的年代剧,预告片却在抖音刷出500万播放,35岁以上观众把评论区挤爆。
有人留言:终于不用看磨皮滤镜,能看到我妈年轻时穿的的确良衬衫了。
这部剧叫《依依向北风》,讲1975年插队青年俞乐山和盛雪竹的爱情,从吵架到分开,再到二十年后在菜市场偶遇。
导演武洪武把亲爹的退伍相册翻出来,一比一复原了军营场景,连解放鞋上的泥点都按年份调了色。
编剧武一鹤跑到黑龙江建设兵团旧址,把1972年一场真实山洪写进剧本,那场戏拍了七天,演员泡在冰水里,没人用替身。
女主菅纫姿提前三个月学纺线,手上磨出茧子,镜头扫过去,指腹的裂口不用化妆。
男配鲁诺是蒙古族,自己给角色写了方言台词,现场收音,后期一个字没改。
道具组跑遍江西农村,收了300多件旧农具,锄头把上的裂纹和原主人名字都留着。
剧组在横店搭了二十间干打垒土房,墙里掺了稻草,手指一抠就掉渣,年代感直接拉满。
故事里没有霸总,没有逆袭,只有返城名额下来时,俞乐山把唯一指标让给了盛雪竹,自己留在山里继续砍树。
后来盛雪竹在城里结婚,俞乐山收到请柬,没哭没闹,把攒了五年的上海牌手表埋进雪堆。
这段情节来自1977年河南某知青点档案,原件只有三行字,编剧扩成三集,看片会时现场抽泣声盖过空调声。
央视把《依依向北风》排在《沉默的荣耀》后面,就是想用慢节奏给谍战降降温,结果广告商提前两周就把时段抢空。
数据显示,去年同类年代剧平均收视1.2,这部点映场就飙到1.8,中老年观众贡献七成,年轻观众占比从12%涨到29。
很多人以为年代剧是爸妈专属,其实00后在弹幕里刷得最凶:原来爸妈当年领证还要单位开证明,比我现在办签证还麻烦。
剧中高考恢复那场戏,俞乐山踩着大雪去报名,兜里揣着干馒头,弹幕飘过一片“看哭了,我爷爷就是77级”。
盛雪竹返城后分到纺织厂,夜班十二小时,出来头发丝都是棉絮,年轻观众第一次知道“的确良”原来叫“的确凉”,因为穿上身凉快。
没有流量明星,反而让角色更真,俞乐山的扮演者张粟,开机前在农场干了俩月,晒到脱皮,回家儿子都没认出来。
导演说,流量可以带来三天热度,但能让观众记住十年的,是演员眼角的褶子和手上的老茧。
这部剧最狠的地方,是不给圆满,俞乐山和盛雪竹再见面,一个卖鱼,一个离婚带娃,对视三秒,谁也没开口。
镜头切走,留下观众在屏幕前愣住:原来错过就是错过,时代不会发糖。
央视索福瑞提前测算,大结局当晚收视率有望破2,广告溢价已经翻倍,中老年观众把遥控器锁进抽屉,防止孩子换台。
有人担心节奏慢,年轻人看不下去,结果预告片里一场“手摇电话接线”被剪成15秒短视频,点赞80万,评论区全在问:为啥以前打电话要转接?
服化道老师把1978年《上海服饰》杂志翻烂,盛雪竹穿的蓝格衬衫,淘宝同款已经预售三万件,店家直接标注“依依向北风女主同款”。
剧中一场“粮票换鸡蛋”的戏,道具组找来真的1979年粮票,拍摄时大爷大妈围观,现场开始回忆杀:当年一斤鸡蛋要六两粮票加四毛钱。
编剧把真实知青日记拆成七条线,分给七个角色,有人拿到返城名额却放弃,有人为了回城和当地老婆离婚,每条线都能找到原型。
最扎心的是,俞乐山写给盛雪竹的99封信,全被邮局退回,原因只有一个:地址写错一个字,信就永远到不了。
导演把这一字之差拍成整整一集,没有配乐,只有风刮过信纸的沙沙声,看片会现场安静得能听见打火机响。
这部剧告诉你,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辈子,错过一次,就是一生。
明晚8点,记得回家陪爸妈看一集,他们看的不是剧,是自己。
来源:元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