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三爷对承欢的爱,从来都不浅薄。若说寻常父亲的爱如涓涓细流,那他对承欢的情意便似深埋地底的暗河,沉而远,带着不为人知的隐忍与盘算。他送承欢进宫,绝不是旁人揣测的“嫌弃”,更非一时冲动,而是权衡再三后的无奈之举——彼时的他,正陷在失妻的泥沼里,公务如山压得人喘不
十三爷对承欢的爱,从来都不浅薄。若说寻常父亲的爱如涓涓细流,那他对承欢的情意便似深埋地底的暗河,沉而远,带着不为人知的隐忍与盘算。他送承欢进宫,绝不是旁人揣测的“嫌弃”,更非一时冲动,而是权衡再三后的无奈之举——彼时的他,正陷在失妻的泥沼里,公务如山压得人喘不过气,府中又无可靠之人能替他护着孩子。
他太清楚,以自己当下的状态,根本给不了承欢安稳的生活,只能借他人之力,为女儿铺一条更舒心的路,让她未来少些波折。这哪是薄情?分明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极致。
从养蜂夹道出来后,十三爷虽恢复了王爷的身份,可日子远没旁人想的轻松。他整日像被抽干了力气,连自己都顾不过来,更别说好好照顾承欢了。孩子若留在府里,怕是只能跟着他受委屈。
绿芜的死,像一把钝刀,日日在他心头割。那个温柔坚韧的女子,为不拖累他,竟选择了跳河。
十三爷陷在痛苦里走不出来,整日沉默,连话都懒得说。他的情绪像一团乱麻,自己都理不清,哪还有心思去哄承欢?承欢本就因母亲不在变得敏感,若天天面对一个“沉默寡言、满身疲惫”的父亲,只怕会更沉默。十三爷太懂这种滋味了——孩子不该跟着他“熬情绪”,他舍不得。
府里的日子,对承欢来说也不轻松。十三爷的福晋本就不把承欢当回事,绿芜在时,还能护着女儿几分;绿芜一走,府里便没了真心待她的人。
承欢原本是个开朗的孩子,可留在府里的日子越久,她越沉默,像朵被霜打过的花,蔫蔫的没了生气。
十三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太清楚,府里的环境会“压抑”孩子,与其让她在这里受冷落,不如给她找个能真心疼她的地方。
而宫里,恰恰有这样的人。四爷把承欢当亲生女儿疼,皇后也真心待她好,还有若曦——承欢的干妈,绿芜的好友,总把对绿芜的情谊转嫁到承欢身上,给她买新衣裳,带她玩,陪她说话。这些人给承欢的,是“实打实的温暖”,比在府里强百倍。
更现实的是,十三爷实在没精力陪孩子。他是四爷最信任的弟弟,复出后手握重权,公务缠身到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白天忙着处理朝事,晚上回来累得倒头就睡,哪还有心思陪承欢玩耍、教她读书?
他太清楚,孩子需要的是“能天天陪着”的父亲,而不是一个“见都见不到”的影子。与其让她守着一个空壳父亲,不如送她去宫里——至少那里有人疼她,不让她孤单。
十三爷的爱,从来都不说出口,却藏在每一个决定里。他送承欢进宫,不是不爱,而是太爱,爱到不得不为她考虑更远、更稳妥的未来。
十三爷在养蜂夹道熬过那十年,尝尽了冷眼和落魄,也最清楚“身份”和“靠山”对一个庶女来说有多要紧。
他送承欢进宫,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咬着牙替女儿的将来打算——这孩子是庶出,在王府里再怎么受宠,终究比不过嫡女;将来出嫁,若没有强硬的后台,怕是要被人踩到脚底下。他太怕了,怕自己护不住承欢一辈子,只能借旁人的势,给她攒一份能撑腰的保障。
四爷是皇上,这身份就是最好的护身符。承欢在他身边长大,等于从小就被“皇上看着”,这份情分,比任何金玉珠宝都贵重。
将来承欢议亲,旁人一打听,知道她是“皇上疼过的孩子”,哪还敢轻视?便是高门大户,也得掂量掂量——欺负她,就是打皇上的脸。
这底气,是十三爷在王府里给不了的。他太明白,王府的荣耀靠的是皇上的恩宠,可恩宠会变,唯有“皇上养大”的情分,能护承欢一辈子安稳。
十三爷自己身体不好,这些年操劳过度,夜里常咳得睡不着。他总想着,万一哪天自己走了,承欢怎么办?
王府里那些人,哪个不是看人下菜碟?若他不在了,承欢没了依靠,怕是连口热饭都吃不上。
可宫里有四爷在,那是他的亲兄弟,又看着承欢长大,情分深得很。就算他走了,四爷也会念着这份情,替他护着承欢。这“皇上靠山”,比什么都牢靠,能让她一辈子不受委屈。
宫里的规矩严,可学的东西也多。承欢在宫里,能跟着若曦学道理——若曦聪明,又懂人心,教出来的女儿不会差;能跟着皇后学礼仪,一举一动都透着大家风范。
这眼界和学识,是王府里那些嬷嬷教不出来的。十三爷希望承欢将来能“自信地站在任何人面前”,不用看谁的脸色,不用因为庶出就低人一等。他要女儿活得体面,活得有底气,而不是困在王府的小院子里,一辈子做个“小庶女”。
十三爷的爱,藏在每一个算计里。他送承欢进宫,不是不爱,而是太爱——爱到要替她考虑一辈子,爱到要借皇上的势,给她铺一条最稳当的路。
不少人看《步步惊心》时,都误解了十三爷对承欢的心意,觉得他“送承欢离开”就是“不爱”。其实啊,是他们没瞧懂十三爷这份藏得极深的父爱——他的爱,从来不是把孩子死死绑在身边,而是拼了命给她选最好的路。
若曦是最懂十三爷的人。她曾轻声对旁人说:“等承欢长大了,自然就懂了。”那时候的承欢还小,只认“谁天天陪在身边,谁就是最爱她的人”。
可若曦心里明白,十三爷送她进宫,是咬着牙下的决定。他太清楚自己的处境了——失了绿芜,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魂,公务又压得人喘不过气,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还能给孩子最好的照顾?
他怕自己给的爱不够多、不够好,才忍着痛把她送到更靠谱的人身边。等承欢长大了,会懂的——父亲不是不要她,是太想让她过得好。
若曦走后,十三爷没把承欢接回王府随便养着。他挑来挑去,最后把女儿交给了巧慧。巧慧是谁?她跟着若兰、若曦多年,性子温和,懂道理又有耐心,是除了若曦外,最能把承欢当亲生女儿疼的人。
十三爷选她,不是随便的决定。他太怕承欢在王府受委屈了——福晋不疼,下人看脸色,孩子得多难过?巧慧在,至少能护着她,给她温暖。这细节里,全是他对女儿的牵挂,只是不说破罢了。
十三爷自己心里也苦。绿芜的死,像根刺扎在他心里,让他变得没耐性,偶尔还会情绪失控。他太怕了,怕自己哪句话没说对,哪个动作没做好,就吓到了承欢。孩子本该无忧无虑地长大,可他呢?
整天皱着眉,连笑都勉强。他宁愿“远一点”,让孩子在宫里过安稳日子,也不愿把她拉进自己的痛苦里。他不是“不想陪”,是“不敢陪”——怕自己的情绪,成了孩子的负担。
十三爷的爱,从来都不张扬。他不说“我爱你”,却把每一份关心都藏在行动里。送承欢进宫,是怕自己护不住她;选巧慧照顾,是怕她受委屈;不敢靠近,是怕自己的痛苦传染给她。这哪是不爱?分明是爱得太深,才要替她考虑得这么周全。
十三爷对承欢的那份心意,从来都不是摆在明面上的亲亲抱抱,也不是那种挂在嘴边的“宝贝我疼你”。
他这人,吃过太多苦,在养蜂夹道那十年,什么冷眼没受过?什么委屈没咽过?所以他打心底里不想让承欢再走他的老路,不想让她受一丁点儿委屈。他太明白这世道有多难了,一个庶出的姑娘,没靠山没背景,将来嫁人、过日子,哪一步不是坎儿?
他这人,又最懂人情世故。知道王府里再怎么宠着,终究比不上宫里的体面;知道自己在朝堂上再怎么风光,也护不了承欢一辈子。
所以他早早地就开始为女儿攒靠山——四爷是皇上,情分深;若曦聪明通透,能教承欢道理;巧慧性子温和,最会疼人。他把承欢托付给这些人,不是随便选的,是打心底里觉得,这些人能给她最好的。
小时候的承欢哪懂这些?她只觉得父亲把她送走了,不像别的阿玛那样天天陪在身边。她哭过、闹过,可十三爷从来不多解释,只是默默地替她安排好一切。他怕自己一解释,反而让女儿更难过;他更怕自己给不了她想要的,才宁愿让她去更好的地方。
等承欢长大了,慢慢就懂了。她会想起父亲送她进宫时,那双发红却强装镇定的眼睛;会想起若曦走后,父亲偷偷去宫门口张望的样子;会想起巧慧总说“你阿玛最疼你”。
这时候她才明白,父亲的爱,从来都不是“我要把你留在身边”,而是“我给不了你最好的,就找能给你的人”。他宁愿自己背负“不称职”的骂名,也要让女儿去更安稳、更幸福的地方。
这种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十三爷不是没犹豫过,不是没心疼过,可他更清楚,对女儿最好的疼惜,就是“放长远”。他要的不是女儿一时的依赖,而是她一辈子的安稳。这才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深沉、最负责任的爱。#百度影视巨星计划#
来源:一只翼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