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种心提到嗓子眼儿的紧张感,一个眼神交换就能决定生死,一份密电的传递足以扭转整个战局。
你看过谍战剧吗?
那种心提到嗓子眼儿的紧张感,一个眼神交换就能决定生死,一份密电的传递足以扭转整个战局。
可如果,这一切惊心动魄的画面,你都无法亲眼目睹呢?
黑暗的世界里,只剩下对白和声效,那些最关键的无声表演、微表情和密码细节,都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长久以来,这道鸿沟真实地存在着。
对于咱们国家超过1700万的视障朋友来说,享受一部情节复杂的谍战剧,几乎是一种奢望。
我们习以为常的“看”电视,对他们而言,是“听”电视,中间遗失的信息,足以让整个故事变得支离破碎。
就在前不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的一场活动上,放出了一个重磅消息。
他们即将推出的年度谍战大戏《惊变》,要做一件以前国产剧从没干过的事。
这部由实力派演员于和伟和富大龙领衔主演的剧集,将在11月4号登陆央视八套的黄金时段。
这本身就够让人期待了,但真正让我觉得震撼的,是他们后面的一个“彩蛋”。
这部剧,除了制作了代表顶尖画质的4K超高清版本,还专门为视障观众同步推出了一个“无障碍收听版”。
这是个什么概念?
说白了,就是专门录制一条音轨,穿插在剧情的对白和音效间隙里,用旁白的形式,把画面上发生的一切讲给你听。
这听起来不新鲜,国外有些影视作品也做过。
但这事儿牛就牛在,央视这次玩得特别“走心”。
他们没有找个普通的播音员来念稿子,而是请回了剧中的两位主演——于和伟和富大龙,用他们自己的声音,来担任这条“光明轨道”的解说员。
你想想看,当剧情推进到关键时刻,你在“央视云听”这个App上听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第三方描述,而是剧中角色用他独有的声线,以第二人称的视角在你耳边低语:“你看到桌上的电报,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
”这种代入感,简直是把观众直接拉进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功能”,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再创作。
它要求演员重新进入角色,不仅要理解自己演了什么,还要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无声的瞬间,用最凝练的语言,把角色的情绪、动作的含义、密码的细节,丝毫不差地传递给听众。
这其中的难度和诚意,远超我们的想象。
传播学领域的张教授就评价说,这种做法,是真正把残障人士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体验者”,实现了从“信息补偿”到“情感共鸣”的飞跃。
这件事之所以让我感触良多,是因为它戳破了一个我们常常忽略的现实:技术的进步,到底应该为什么服务?
我们总在惊叹于4K、8K带来的视觉奇观,痴迷于帧率提升带来的丝滑体验。
这些当然是好的,它让影视工业不断向前。
可当技术的光芒过于耀眼时,我们很容易忘记,还有一部分人,一直被这光亮所遗忘在阴影里。
正如一份关于媒介接触的社会调查报告指出的,尽管数字媒体日益普及,但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非但没有缩小,在某些方面反而因为技术的复杂化而加剧了。
《惊变》的这个创举,就像是在这条鸿沟上,用声音和诚意,架起了一座桥。
它告诉整个行业,技术的终极目标,不应只是追求更高、更快、更清晰,更应该是更广、更暖、更包容。
让每一个人,无论身体条件如何,都有权利平等地享受文化艺术带来的乐趣。
这种“同步无障碍”模式,即电视剧在黄金时段播出当晚,专门制作的无障碍音频版就在官方App上同步更新,这在国内谍战剧领域是头一遭。
它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部剧。
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必然会激起层层涟漪。
可以预见,当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平台带头立下标杆后,整个行业的标准都会被无形中抬高。
其他的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会不会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热门剧集,是否也能为视障群体多做一步?
那些拥有巨大粉丝基础的流量明星,在宣传自己的作品时,除了强调“大制作”、“强阵容”,会不会也愿意为作品的“无障碍版”贡献自己的声音?
这股力量一旦形成,受益的将是成千上万个家庭。
它意味着一个视障父亲,可以和他的孩子一起“看”同一部动画片,并真正理解其中的笑点;意味着一位热爱悬疑剧的盲人青年,终于可以和朋友们同步追剧,热烈地讨论剧情,而不再是滞后地听别人转述。
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是对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尊重。
它超越了商业利益的考量,回归到了内容创作的初心——为了连接人与人,为了传递情感与故事。
当于和伟、富大龙这样的顶级演员,愿意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他们传递的,不仅是对自己角色的负责,更是一种身为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惊变》这部剧本身的故事我们还未可知,但它在戏外所讲述的这个关于“看见”与“听见”的故事,已经足够动人。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一部好的作品,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上的登峰造极,更在于它能否跨越障碍,触及到尽可能多的人心。
当一部剧不仅追求画质的巅峰,更在乎能否被每一个人“看见”时,它传递的早已超越了屏幕里的故事本身。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