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倪大红、林永健、秦海璐等老戏骨同台飙戏,更是把观众一下拉进那个年代的氛围。
文:我是电影迷小雅
央视推出年代大剧《生万物》!
这部剧扎根齐鲁大地,镜头聚焦农民和土地的羁绊。
倪大红、林永健、秦海璐等老戏骨同台飙戏,更是把观众一下拉进那个年代的氛围。
不少人看完预告时就充满期待,可真正看到前五集时,却被杨幂饰演的角色拉回现实。
观众直呼违和,这样的表演完全破坏了农村人的质朴形象。
1
《生万物》打出“现实主义”旗号,剧组辗转日照、临沂实地取景,费尽心思还原上世纪20年代的鲁南农村生活。
从锈迹斑驳的年画到裂口的粗布棉袄,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真实。
贫穷人家吃着面糊饼,有钱人家桌上摆着炖鸡和虾仁,这些场面一度令观众感叹:“这是央视布景的良心。”
可就在一片精致的时代还原中,宁绣绣这个角色一出场,气氛全变了。
杨幂饰演的宁绣绣,出身费家,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白皙皮肤、精致五官、妆面立体,哪怕在天寒地冻的婚礼上,她的肤色依然“发光”。
观众瞬间出戏。
在一群晒得黝黑、面容粗糙的村民中,杨幂显得太“干净”,太“精致”,太像一张都市广告牌横插进了一幅旧油画。
有人形容她的面庞像“贴错了照片”,也有人直言:“这是都市白领下乡拍旅游vlog。”
脸的精致不该是问题,可问题是,观众早就对这类割裂感疲倦了。
年代剧要的是“看得进去”,不是“看得出戏”。
就像当年《小巷人家》中闫妮、蒋欣撑起整部剧口碑时,范丞丞的加入直接让部分观众选择弃剧。
不是谁不能演,而是适不适合。
争议不只停留在外形上,从演技到语感,观众对杨幂的质疑全面展开。
2
一场被土匪绑架的重头戏,宁绣绣被关在破屋里,本应惊慌无助,可杨幂的表现却像在撒娇,声音轻飘,情绪模糊,只有泪水在脸上静静滑过,毫无起伏的语调更让人感到麻木。
没有真实的惊恐,没有挣扎的情绪,更没有那个年代女性在灾难中所该有的心理反应。
这一刻,人物没有成立,观众自然无法共情。
对比剧中倪大红、秦海璐、林永健这些老戏骨的表现,他们不用靠台词,也能通过一个眼神、一声叹息将角色的悲欢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杨幂的表达,始终悬在半空,缺乏与土地和环境的连接。
台词也被广泛吐槽,发音标准却无情感,语速整齐却毫无起伏,听起来像是在背台词。
一部以“农民命运”为线索的作品,主角却像个外来的都市游客,让观众如何相信她真的属于那片土地?
必须承认,《生万物》在布景、摄影、构图、灯光、美术等方面几乎无可挑剔。
第一集雪地远景如画,欧豪挥扫“天牛”的场面,有着纪录片般沉静的力量。
镜头语言极富美感,节奏也克制、从容。前十分钟就交代了女主的家庭背景,随后展开围绕“赎人”与“代嫁”的伦理纠葛,群像推进节奏分明。
剧作改编自获奖小说《缱绻与决绝》,原著以鲁南土地变迁为主线,书写几代人血脉与土地的牵连,既有家族风雨,也有命运选择。
这是一个沉重的题材,需要角色“贴地而生”。
而从“地主千金出嫁当天被拐到父亲不赎人到妹妹代嫁最后嫁给救命恩人”的剧情走向来看,这部剧想呈现的,是一种女性对命运的抗争,一种底层人家的希望之光。
欧豪饰演的男主角“封大脚”这个角色,就像土里钻出来的野草,自带“阳光”属性,补足了女主因软弱而失去的信念感。
宁绣绣母亲那句“她能把苦日子过开花”,道出了主创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不是单靠眼泪博同情,而是真正地在风雪中挺起腰板。
但正是这样一个内核朴实的故事,却被杨幂身上浓重的“都市标签”撕碎了。
这是一场观众与剧组之间的审美认知冲突,也是流量与现实题材之间迟迟无法调和的矛盾。
3
自《生万物》播出以来,社交平台上关于“杨幂毁了中原农民形象”的声音此起彼伏。
“整容脸演农民”、“脱离年代感”、“语感出戏”等标签迅速发酵,杨幂本人的话题热度远超整部剧。
在“口碑失衡”的情况下,收视却逆势上涨:第一集实时收视破2,第二集更飙到2.6。
作品越热争议越多。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会因为杨幂是大明星就自动包容。
相反,在现实主义剧集中,他们更愿意相信“演员即人物”。
演员长什么样、说话的方式、眼神中的情绪,全都必须真实,必须符合时代氛围。
哪怕一个不起眼的小配角,只要“贴地”,就能打动人。
正因如此,网友们才在弹幕和评论区接连发出“别演了”、“请下架”的呼声。
他们不是不喜欢杨幂,而是不喜欢她“格格不入”的存在方式。
翻看近年来央视出品的年代题材剧,《山海情》、《人世间》、《大江大河》都广受好评。
原因很简单:演员扎根了角色。
黄轩、闫妮、王凯,他们演的不是“农民”两个字,而是千千万万个与土地纠缠、被生活锤炼过的“人”。
他们不靠造型,不靠滤镜,也不靠讲苦,而是通过微表情、动作细节和与环境的互动,展现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这才是观众期待的现实主义。
央视有资源,有剧本,有布景,有平台,唯独在演员选角时,还偶尔踩进流量陷阱。
《生万物》虽有文学性,也有工艺感,但如果主演的气质与人物本身不契合,那整部剧就像一只美丽却失重的气球,飘得太远,落不下来。
不是农村题材演不了,也不是流量明星不能转型,而是在尊重角色逻辑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人来完成表达。
“不会演农民就别演”不是苛刻,是基本尊重,一部剧若是毁于一人,观众当然可以愤怒。
毕竟,能为老戏骨与美术点赞是一回事,但谁都不想一边吃着土豆馍馍,一边看着一个“城里人”装土打滚。
结语
《生万物》是否真的“生万物”,还需要时间检验。
但在国产年代剧的这条路上,如何在流量和真实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才是更值得反思的命题。
不是贴上泥巴就是农民。真正的“接地气”,从来不是服化道的问题,而是演员是否能真正站在土地上、融入那片生活。
日照联合摄制!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播出!——日照日报
对话《生万物》制片人徐蜜:跨出“舒适区” 转型探索年代题材.北方网
来源:阿妞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