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9日晚,央视八套黄金档接档《沉默的荣耀》,《依依向北风》立刻冲到全国收视第一,这个成绩放在任何一部新剧身上都够风光
《依依向北风》刚在央八开播就以首播收视破3登顶全国,却同时被大量观众吐槽演员演技和年代质感不真实
10月19日晚,央视八套黄金档接档《沉默的荣耀》,《依依向北风》立刻冲到全国收视第一,这个成绩放在任何一部新剧身上都够风光
可尴尬的是,短短一夜之后,社交平台和论坛上“看不下去”的评论扎堆出现,截至10月21日,差评明显盖过夸赞
收视上扬与口碑下坠,两条线拉成了明显的剪刀差
说白了,观众最不买账的地方集中在两块:一个是“人”,一个是“味儿”
“人”指的是表演和选角,“味儿”是指年代剧该有的土气、糙感和时代限制
这不是演技的细碎问题,而是整部剧的质感错位
先说演员
鲁诺的争议最大,他今年快40岁,片中却要演二十来岁的知青
镜头一拉近,眼角纹、法令纹藏不住,化妆师再怎么打光,也遮不住年纪带来的质感落差
年龄与角色错位,观众一眼就出戏
更要命的是,他的表演偏“硬”,情绪上不去,下巴却先发力,几场急促的对话戏,节奏像背台词,没落在心里
换句话说,他并未把“年轻人的不安与虎气”演出来
菅纫姿的问题则更多落在“外在”上
知青题材,风吹日晒是常态,妆面理应清透甚至泛黄,可她的妆容太干净、太厚实,唇色精致到像从现代走进了七十年代
年代剧的第一条规矩,是别让演员比那个年代还光鲜
此外,她的很多手部动作和站姿,像是现代都市剧里训练出的“优雅”,细一看就觉得不自然
妆容厚重和肢体不接地气,让人物离生活有点远
王丽云是位老戏骨,资历和头衔都在那儿,但观众对她的期待更高
她早年凭“强势婆婆”出圈,如今还在这一类人物里打转
表演路径太熟,久而久之就有了“固定化”的风险
在已播剧情里,她的表情和语气都很熟悉,可熟悉不等于贴切,有时会像“另一部剧里的那位婆婆”穿越过来
目前看不到失控的用力,但也缺少角色的鲜活变化
网上也有人把矛头指向“关系户”,觉得某些演员像是被“塞”进来的
这里必须说清楚
关于“关系户”的猜测没有确凿证据,多位知情者也未给出确证,观众吐槽更多是观感层面的不满
批评可以,但别急着下定论,这是对剧也是对人基本的公平
再看“味儿”
《依依向北风》讲的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一段知青往事,跨度不小
该题材的难点是要让观众相信“那时的人就该那样活”
这要求服化道、场景细节和剧情逻辑都贴着历史走
可目前的争议点包括男主早期“投机倒把”的暗线,以及知青办主任的“滥用职权”设置,很多观众觉得不合时宜,缺乏当时的约束感
年代剧最怕把当代人的脑回路硬塞进过去的土壤里
我边看边记,脑子里会自然浮现另一部知青剧的参照系——《北风那个吹》
那部戏的演员形象“糙”得真实,脸上是风,衣服是土,连搪瓷缸子的掉漆都能讲故事
相较之下,《依依向北风》目前的镜头质感偏“干净”和“亮”,滤镜加一层,距离感就多一层
同是知青题材,越洁净,越不真实
有一晚我在客厅边吃面边看剧,九点钟的时间点,电视里风声呼呼,屋里是煤油灯的黄光,演员的对白却像在会议室里讨论方案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大家为何着急——
观众不是不爱慢火炖的年代戏,而是受不了“假辣椒面”
你可以不辣,但不能假
真实的琐碎,才最抓人
说回王丽云
她的演技“过熟”问题,折射出另一层矛盾:当演员在某一类角色里太成功,后来再演类似人物时,很容易被观众用“模板”去对照
熟练是优点,但角色需要的,是新鲜的灵魂
目前她在剧中的戏份还不多,也许后面还有翻盘的空间
鲁诺如果想扭转观感,恐怕要先放松,别把“表演”挂在脸上
很多时候,年轻的感觉不是靠停留在“愣”和“硬”上,而是靠眼睛里的亮光、呼吸的节奏,靠一丢丢莽撞
戏里的人物要活,先让呼吸自然
至于年龄问题,这是选角层面的风险,观众不可能看不见,剧组更该提前预判
菅纫姿这条线,我更关心她能不能在后续“去精修”,让妆发往生活里靠一点,动作再松弛一点
一个角色从“光鲜”走向“落地”,是可以被镜头记录到的成长
而不是一开始就像走红毯再下田
当然,也不能忽略这部剧的亮点
收视破3不是偶然,说明题材和叙事有吸引力,且央视平台自带关注度
新华社江苏频道在播前就强调这是对一代人青春的致敬,有专家也谈到其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
题材的意义不等于作品自动达标,内容还得靠细节和表演撑起来
更扎心的是,收视上去,口碑却往下,这对平台和剧方都是压力
收视不等于认可,它更像是“被看见”的门票
有业内人士提到,如果口碑持续走低,广告投放和衍生合作的热情会降温,这是现实层面的连锁反应
平台要的是长期信任,不只是今晚的峰值曲线
接下来怎么看?
一是看角色成长线有没有“补救”
知青题材一旦进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人物的命运拐点多,表演空间也更大;
二是看质感能不能往生活靠
北青网提过演员蓝暄在剧中的表现,说明这部戏还有角色能让人提气
如果后续能在妆造、台词和情绪节奏上校准,口碑并非没有回升的可能
我始终觉得,年代剧最打动人的,是“真实里长出来的情感”
一把旧木椅的掉漆、一句忍到咽喉口没说出口的话,都能让人心里一震
当观众说“我信了”,那才是戏
反过来,哪怕故事大而全,镜头体面,人物一假,整部剧就立不住
观众的耐心,不该用来适应你的不真实
还有一点想对创作团队说
尊重历史语境,尊重普通人的生活质感,是年代剧的底线
演员则要把自己先变成那个时代的人,再去说台词、做动作,而不是把现代人的习气藏在服装里
当你把滤镜往回收一收,生活就会自己往外冒
今晚的剧情很关键
要么顺着惯性滑下去,要么来一次真正的“入戏”
我更愿意相信创作者有调整能力,毕竟这部剧已经被这么多人看见了,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
观众不是挑刺,他们只是在等待一份可信的情感
而这份情感,最好从下一集开始给
如果能在细节里落地,在人物里见真,那么所有的争议,都会慢慢变成讨论
来源:霏宝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