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台词在屏幕上刷屏时,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同名小说正以另一种方式与观众对话。它没有镜头的急促,却用30多万字,慢慢铺展开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的历史肌理。
当“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台词在屏幕上刷屏时,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同名小说正以另一种方式与观众对话。它没有镜头的急促,却用30多万字,慢慢铺展开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的历史肌理。
那些电视剧里来不及细说的福州雨季、人物未说出口的心事,都在书页间有了更细腻的落点。本报记者对话小说改编作者、创编团队,探寻这部小说如何在历史与艺术之间,为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等无名英雄写下另一种纪念。
缩微胶片里的考据
从老报纸里抠出1949年福州的雨
“1949年,也许是因为农历闰月的原因,这一年显得格外漫长,南北方的雨季也都明显比往年后延了许多天。从公历七月中旬一直到八月初,大雨、小雨、连阴雨,就跟福州外围的解放军炮声一样没有间断过。”
这是改编作者常青田撰写的《沉默的荣耀》小说开篇。常青田至今记得在上海图书馆查缩微胶片的日子。为了确认小说开篇“1949年8月福州多雨”的细节,他在图书馆内翻遍了当年一个多月内的《新华日报》《申报》等老报纸的缩微版。
“不只是天气,”常青田说,“老报纸的民生版会写粮价,战事版会登军事动向,甚至广告栏里的‘九同章’糕点,都能帮我确认朱枫给邻居送礼物时的分量。”这些在电视剧里只能靠镜头一闪而过的细节,成了小说还原历史质感的基石。
2024年10月,常青田接到改编任务时,手里的剧本已是“调色版”——电子版用红、绿、紫等颜色标注着不同版本的修改,扉页上写着“第3场后新增”“第15场删减”的备注。32集、50多万字的剧本,要求在两个月内改编成小说,他每天要写8000字,“改编小说不是简单照搬剧本,是用文字把视听语言不大好表现的内容,尽量补回来”。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平衡“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
处理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是历史剧、历史小说创作者绕不过去的课题。作品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两者并臻,才能诞生新时代的经典之作。
据作者卢敏介绍,因故事距今70多年,时代、环境变化巨大,创作时需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具备军事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和状态。为此,卢敏和编剧团队搜集史料,阅读传记,查看老报纸、老照片,阅读20世纪50年代描写台湾的小说,观看以那个时期为背景的电影和电视剧,了解那个时代台湾的风土人情,熟悉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沉默的荣耀》主创团队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大的历史背景和时间节点尊重事实,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和人物结局尊重史实。在故事具体细节和情节设计上,进行合理虚构。
虚构的黎晴
留下悬念、期待和情绪出口
在严格遵循史实的基础上,创作团队也用巧思为故事注入了更丰富的情感维度——虚构角色黎晴的出现,便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这个角色的哥哥原为国民党军队飞行员,后转投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军队击落牺牲。黎晴受特务头子谷正文蒙蔽、利用,被吴石、聂曦点醒后,返身光明。
谈及缘何增加黎晴这一虚构的人物角色时,卢敏有着多层考量:“主要是从整体的剧作架构上考虑。一方面是为了照顾年轻的观众群体,在故事里加入一些青春的东西。”另一方面,剧中除了“情报线”外还有“策反线”,“黎晴在剧中代表‘策反线’,我们通过黎晴这个角色暗示吴石工作小组也做了策反和统战工作。”
更重要的是,黎晴的存在为悲壮的历史留下了一扇情感的窗。卢敏认为,黎晴的出现是为了留给观众和读者一个悬念、一个期待的窗口,以及一种情绪的出口。
反复审校的坚守
400页书里的历史“厚重感”
从文字创作到书籍最终出版,每一步都凝聚着编辑团队对历史的敬畏。“这个项目是江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慈文传媒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合作成立的影视文学中心孵化的第一个项目,从集团到社里都很重视,所以33万字的稿子,我自己就看了两遍,同事们轮流审,专家还要再过一遍。”该书责任编辑胡淞手里的审校记录,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小黄鱼’需注明是金条”“‘维他命’保留,符合当时用词习惯”。
从收稿到出版,小说历经收稿初阅、编辑加工、初审、复审、专家审读、三审三校严格流程。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编辑团队从未松过“历史真实”的弦。为核实“318师起义”和“金门战役”的细节,他们找来了当时的战史资料作为参考;小说中提及“吴石服用的俄文药品”,他们也找了学俄语的同人,最终确认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物。
“甚至原文出现‘三鲜面线’‘荣记点心’这些饮食细节,我们也会一一比对当时的资料。读者可能不会注意这些,但我们不能马虎。”胡淞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书籍的装帧也藏着编辑团队的心意。封面采用深色主调,书名呈金色,暗合图书主题;随书附赠的4张剧照明信片,选的都是吴石、朱枫等人的经典镜头。胡淞思忖片刻补充道:“400多页的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种‘厚重感’,才配得上英雄的故事。”
跨越时空的告慰
让沉默的荣耀世代相传
那些藏在书页里的故事,正与屏幕上的影像一起,让1950年隐蔽战线的峥嵘岁月跨越七十余载时光,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七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身上那种仰望星空、为理想而战的精神,仍然在感动着我,用生命为国家统一而献祭的行为仍然让我动容。他们的事迹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被更多的人看见。”卢敏在小说前言里写下的这段话,或许是整个创作团队的初心。
她还许下一个约定:“待到《沉默的荣耀》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之时,我会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四位烈士雕像前献上鲜花,告诉他们‘你们的名字广为传颂,你们的功勋永垂不朽’。”
深秋已至,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层林尽染,无名英雄纪念广场的松柏依旧青翠。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四位英烈雕像前鲜花层层叠叠,前来祭奠的百姓络绎不绝。
《沉默的荣耀》
(同名热播影视小说)
卢敏 张玉 王昊天 刘菁芸 著
常青田 改编
2025年10月
ISBN 978-7-5500-6153-8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简介:《沉默的荣耀》由同名电视剧改编,根据1949年至1950年台湾地下工作者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的真实故事创作而成。1949年8月,福州解放在即,时任国民政府福建绥靖公署副主任的吴石本已决定阵前起义,却接到蒋介石的手谕,命他赴台出任“国防部”参谋次长,为早日解放全国,吴石选择逆流前行,继续潜伏在敌人心脏。与此同时,在香港做地下经济工作的共产党员朱枫,本已得到组织上批准回上海和家人团圆,在得知上级派往台湾的交通员因为入台证不合格被查出后,毅然决定放弃回上海,利用自己的合法入台证,去台湾给吴石做交通员。 他们陆续向上级送出了西南战役和敌人计划轰炸上海的情报,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叛徒出卖,1950年6月10日,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一道慷慨就义,一腔热血洒在了台北马场町。
来源:高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