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一部女主角早前注销了社交平台,无法带话题量的剧集,该剧仅凭观众搜索和实际播放,还能以每三天的频率登上热搜…
腾讯站内热度破30000,热搜上个不停。
或许是今年最“爆”的一部现偶剧。
乍一看,的确够劲。
有悬念、有冲突、有反转。
还有,难得的“恶女”上桌。
用假人设、假父母伪装高知家庭,来了一场豪门“骗婚”。
每句谎话,都在走钢丝。
而她的丈夫,霸总沈皓明(陈伟霆 饰)也不是什么好鸟。
他瞒着什么家族秘密,不戳破妻子许妍(赵露思 饰)的谎言,和她各取所需。
贡献了一幕幕名场面。
比如,同床异梦。
揪心虐爱。
对抗路夫妻。
但和这个剧的主题一样,看完之后才感觉到,这是一轮精心针对观众的“诈骗”。
《许我耀眼》
01假冒伪劣串串剧
对于一部女主角早前注销了社交平台,无法带话题量的剧集,该剧仅凭观众搜索和实际播放,还能以每三天的频率登上热搜…
巨大的播放量和讨论度,泼天的富贵数据,无法仅用流量明星的粉丝作解释。
从第一集开始,剧集的每个高潮和情节转换,似乎都精准踩在大众的情绪点,激起公众的兴趣和讨论。
女主角许妍新婚在即,特意请来了一对假父母,谎称自己是书香门第的富家千金。
只因为她从出生到长大的背景和经历,仿佛复刻了广大网友的“东亚家庭控诉素材”:
一生下来被诊断是先天性心脏病,被父母遗弃,由善良慈爱的姥姥带大,捡回一条命;
童年时期回家,爸妈偏心姐姐,在家里受尽委屈,被邻居说是“没人要的小孩”;
青春期考上大学,但家里为了省钱,硬是让她辍学打工;
在大城市工作,一次次靠自己的机智和圆滑,躲过职场小人的算计,圆满成为女主播的目标。
为了不让霸总男友知道自己的身世,找来专业骗子出演自己的父母,顺利嫁入豪门,完成阶级跨越…
一开始,剧集就以女主角“诈骗”的角度立住,尔虞我诈的神秘刺激气氛,十足是“都市悬疑爱情”的定位,吸引了不少猎奇的目光…
男主角的霸总手段,比如默默帮女主角铲除职场死对头,摆平女主的姐姐和父母的麻烦,还有对女主角骗人伎俩的“反侦察”…
原生家庭创伤+草根阶层勇闯豪门+搞事业+追妻火葬场…
偶尔穿插一点老人与孙女的温情戏,再来点姐妹吵架又和解、情侣撒糖又互骗、上流阶层生活的日常展现…
当这些时下热点和网文经典火爆元素,集于一个国产剧身上…
成为一个巨大的,特定群体的宠儿,似乎是注定的结果…
然而,诱人的躯壳下,华丽的衣袍内,总是裹满了跳蚤,还是新物种。
正如这部剧给我的感觉。
02捞女
这剧的设定,听起来真的好带感。
但看起来,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首先画风上,总感觉土土的,lowlow的,尤其是豪门的戏份,感觉就是没见过豪门的穷人想象出来的豪门。
有种“把那件lv给我叉下来”的既视感。
然后就是女主的脸,有股子AI味,想表现野心勃勃的算计,但就感觉很像“我的机器人女友”。
最后是故事。
有观众说,这部剧的内核抄袭了三年前的大热韩剧《安娜》。
三年前,这部剧播出时,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在看惯了女主是傻白甜,女二是绿茶婊的老套设定之后,不禁感叹:影视剧中的女一号,终于轮到坏姐姐了。
仔细想想,这部剧其实和《许我耀眼》还是不同。
《安娜》甚至没有男主角。
整部都是在讲安娜的虚荣心和善良的双重对抗,写的是现实和人生,根本没有恋爱这个情节。
而《许我耀眼》,则是讲普通女孩许妍,如何周旋于上流社会,如何想要得到豪门婆婆的认可。
两部剧基调都不一样,《安娜》是纯讽刺的类型,而《许我耀眼》本质上还是都市爱情剧。
毕竟到最后,肯定又是男女主敞开心扉,上演纯爱的戏码。
《许我耀眼》的前期声量,走的是两个标签:“恶毒女二人设上桌”和“解气还击”。
整部剧不断地打出多方位的压力牌:
父母从未给予女主无条件的爱,困在小县城无法飞出去的惶恐,大城市牛马勤勤恳恳干了三年无法升职,被富婆婆呼来喝去取快递……
解决的方式,也是表面喊着“要争要抢”,实际上还是依附老公在背后各种解决。
这后期疲软,正是因为其“爽感”未能深入,在价值观表达上出现矛盾和妥协,导致情绪刺激过后只剩空虚。
只能跳回古早狗血剧的情感结构+时不时发癫图一乐。
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突破。
这部剧只是极度表面地满足观众们的委屈感,却把所有的答案指向一种性缘关系上的一劳永逸。
说实话,揭开这些热热闹闹的性癖乐子,底下完全是现代人强烈的创伤下的迷失。
许妍时时刻刻被一种不配得感包围着。
只有利己主义和资源置换一条路子。
不敢真正破坏将人异化的拜金的世界观和性缘脑。
就算跳出去重新创业,她的一切都是由老公的资源支撑。
这仿佛在说:
你的挣扎是合理的,但出路不在于打破规则,而在于找到一个承认你的“救世主”。
尽管她高呼“有野心有手段”,但其事业上的闪光点,最终往往落点在“获得男主赞赏”或“赢得豪门婆婆的认可”上。
那么她的这种独立,更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入职男方企业,拼命表现。
全部的不配得委屈,到最后,还要用一场幼稚的恋爱偿还。
于是,“纯爱”就变成了这个剧里的人物的赎罪券。
这是一种更大的遮蔽。
《许我耀眼》试图探讨“捞女”形象,但最终用“为了爱”作为女主所有行为的终极动机。
让一个以野心为噱头的故事,滑回了“纯爱”的安全区。
这实则是用“纯爱”的赎罪券,赦免了其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就像所有人都在期待魏嬿婉当上主角,可后期她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如。
这反映了创作上的怯懦:
既想利用“反套路”的坏女人吸引眼球,又不敢真正让她颠覆传统的女性幸福模板。
最终让她在套路叙事中走上自己不屑的小白花的宝座。
完成了一场盛大的自我安慰。
03追妻火葬场
到后半段,一切的谎言暴露,女主看到了男主对她同样是利用,爱不存在,两人申请离婚,她才找到了自己的需求,创业以获得更好的人生。
这看似是一种更高级的写法,却收获了这部剧最差的风评。
原因之一,就是它把这段戏与男主的“追妻火葬场”结合起来,以至于所谓“依靠自己”的口号完全是无稽之谈。
尤其在女主创业遭遇问题时,男主出来为她提供了人脉、资源、信息,在一众逼账的厂商面前帮她摆正了“沈家太太”的身份,更是通过采访向公众传达了以自己代表的资本对她的认可和支持。但就因为女主拒不接受他的钱,所以这依旧可以算作“只靠自己”。
这种写法远不如大方地展示出女主的野心和手段,她可以抓住手头的资源,哪怕是利用自己的美貌。
当然二人复合后再次吵架时女主说了一句“我想明白了,我会接受你的帮助,成年人各取所需罢了”,但这句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进一步刺痛在追妻的男主,而非女主的觉醒,因为后面并未就这句话展开更多相关的剧情。
第二个原因,就是剧集为了制造所谓的甜点与爽点无所不用其极。
没有人是真正在乎女主的感受站在她的维度上思考的。
男主的儿子对他说“男生被女生拒绝是没关系的,就算被拒绝一百次,你也要把喜欢的女生追回来”;男主的妈妈对他说“不管用什么方法,你一定要把她追回来”;女主的姐姐前脚帮女主躲着,后脚听到男主跟她分享她喜欢的男人的消息时,马上帮忙制造了男女主相遇的机会;女主创业的朋友们一听去商场能全部免单马上夸起了男主。
从头到尾有一个人劝过男主既然她拒绝了你那么你应该选择放手吗?没有,因为这是一个结局HE的追妻火葬场的甜偶,所以女主是可以不被尊重的。
这就涉及到当下创作中追妻火葬场之所以成为爽点的底层逻辑,当前追妻火葬场已经沦为“爱男恨女”的隐藏模式,就像本片中所谓的虐也只是让他吃醋吃醋不停吃醋罢了。
它的爽点已经从以往的虐男主变成等待女主原谅男主,这既是男主的需求,也成了喜欢这类型的观众的需求。当这样的剧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一定会有人被迫去做不喜欢做的事,一定会有人哪怕拒绝了一百次说我不想要被这样写,但依旧会被这样写。
“甜”带来的流量永远是超越人和身份的,更别提连利用离婚冷静期不离婚这件事都能被作为追妻过程中的笑点和甜点,恶毒且荒唐。
最后一个原因,是它其中暗藏的刻板印象。它用了一个新型“坏女人”的幌子,讲的东西却没有丝毫进步。
所谓坏女人指的就是前期女主骗进豪门的事,还引出了一句“好女人得到名声,坏女人得到一切”的讨论。但这里所谓的“坏”走的并不是一个野心和利用的剧本,而是为了在男主追妻时才凸显出她多么的“好”。
在男主意识到自己爱上女主时,他被身边人一遍遍告知女主在跟他结婚时眼睛里流露出多少爱意。此时女主前期的“坏”被全然消解,它变成了另一种后知后觉的“爱”,用来凸显她被男主误解时的可怜。
而且,无论后期怎样去写女主的事业,一直到结局前,它都有一条很明显的性别对比:男性=事业力;女性=情感力。
仔细拿出剧中所有对比戏,我们会发现女主帮男主获得的,是亲情、爱人的能力、协助男主理解他父母和他儿子,是一种情感抚慰。而她给男主事业上的帮助,则是去看望陪伴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是走入男主儿子的内心。
但男主为女主提供的,是生意上的专业帮扶、纵横商场的头脑和经验、直接的人脉和手腕。
就像剧中有一段:女主运货的卡车坏在半路,此时男主开车来帮忙。在着急需要赶时间出货、在女主想要且有能力帮忙的情况下,他强硬拒绝了女主一起搬货的帮助,把她拉到车里让她坐下等,和司机两个男人完成了卸货装货的工作。
这是一种最刻板的印象,首先它看似是一种心疼女主的甜宠,其实更是一种根源于性别上的否定,遵照的社会规则是这种体力活是男人才应该做的工作,于是做了更多事情的男人就理所当然地享有更多的资源和便利。
有一段韩国作家孙雅兰的演讲把这个所谓“社会分工”的思维逻辑讲得很清楚,我把截图贴在下面推荐大家去看一下。
其次它和网上那句“女性具有天生爱人的能力”一样,单说这句没有问题,但一旦变得只有这句,它就从褒扬变成了框定。
更何况,这部剧对女性基本都是不友好的。
女主邀请一堆女强人上节目访谈,结果讨论的都是自己老公喜欢吃什么菜,自己给老公做什么菜,而这种节目还让收视率大涨。
职场上出现的妒心很重的女同事是纯坏的,她技不如人,却对女主冷嘲热讽职场霸凌,掏空心思毁掉女主,最终在扇女主耳光后被男主惩罚。
一直勾引男主的方家大小姐更是一个蠢坏的女小三,她没有丝毫的自尊自重,一心构成男女主之间感情的阻碍,最终收获了一巴掌及男女主智商道德上的蔑视。
尤其它非常喜欢对比手法,靠写女同事的霸道无能凸显女主的隐忍和能力,靠写第三者的风俗和愚蠢突出女主的清纯与智慧。
所谓“坏女人”和“追求事业”这种对女主角的赞扬无法掩盖它在这方面滑进谷底的失败,而这才是它的价值观。
最后,我想再来反驳一次所谓“看它就为了放松/图一乐”“别上纲上线/上价值”的说法。
直接贴出戴锦华老师的原话——
你消费着这样的文化,你觉得它不过是给你提供快乐,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它构造了你的情感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构造了你的向往、你的恐惧和你的需求。
正是那些你轻松地去消遣的东西,它悄然改变着整个中国视界、中国的社会,改变着这个社会的结构,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着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等最基本的观念。
倘若默认追捧维护这种文化,其后果,就是这部剧的大行其道。
来源:黑八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