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许多抗日神剧里,村口埋伏,一通冲锋,大佐当场毙命;甭管是少佐、中佐还是大佐,像是批发市场淘来的NPC,一梭子子弹就能清空一条战线。
中国的抗战记忆,不只是硝烟与血性,也是荧幕上那些数不清的鬼子与冲锋号。
但屏幕再热血,终究敌不过一页真实的历史档案。
在许多抗日神剧里,村口埋伏,一通冲锋,大佐当场毙命;甭管是少佐、中佐还是大佐,像是批发市场淘来的NPC,一梭子子弹就能清空一条战线。
剧情帅,炮弹多,鬼子连台词都来不及说完就“谢幕”了。
可历史不是胡乱开玩笑的舞台剧。
而整个十四年抗战,中国战场只击毙了78名日军大佐。
这里面包括了苏军、美军、游击队,最后能准确确认是中国军队正面作战干掉的大佐,只剩下35人。
真真正正由中国军人亲手打死的大佐,一年平均不到三个。
这是一串沉甸甸的数字,谁还愿相信救国奇兵是草莽男主,炮弹一扔,大佐纷纷上线送人头的剧本?
日军的大佐,相当于我军的团长偏上级别,是走入高级军官体系的起点,准将的预备役。
他们中的多数都出身日本陆军大学(陆大),那是什么地方?和东大一样,只为军界服务的“清华北大”。录取率不到10%,录前还需过一轮陆军士官学校(陆士)的筛选。
五公里长跑、两百米游泳、五个引体向上,在明治时期就已让一拨人败下阵来,那年头,还有不少农村子弟连泡饭都吃不饱。
进入陆士,淘汰率20%;进入陆大,以及最终能穿上“大佐”肩章的人,基本都得熬到40岁以上。有学历,有实战经验,更重要,有天皇“钦点”。
在日军系统中,大佐是所谓的“奏任官”,任命需由军部上报天皇批准后才能生效。
不要觉得他们大街满地跑,他们的位置,本就不该出现在线上阵地前线。
在真实的战场上,这些大佐在哪儿?
不是在根据地扫荡的队伍里胡乱奔跑,而是藏在联队本部后方,满是保卫兵、通信用兵,还有工兵在地形上做防御配合。每次出动,低一线的中佐打前锋,高层只在敌军溃退或战略反扑关头才会亲自露面。
1938年的饭冢国五郎,一个臭名昭著的联队长,因给记者拍照摆拍姿势,被戴在头上的反光钢盔暴露了位置,被我军狙击手命中阵亡。这不是常态,而是历史罕见的“幸运狙杀”。
他其实也不是唯一一个死于“摆拍”的。战争本来就不给高官两次露脸机会。
要干掉这些人,八路军起码要出动旅或军分区司令级别的部署,人力、炮火、情报缺一不可。
就算是正规军中央军,也要靠空军、炮兵、侦查兵、步兵联合作战,全靠“指哪儿打哪儿”的重兵袭击才能制造一次高价值猎杀。
这是远超想象的难度。
那种大佐一个接一个牺牲在演员刺刀下的“剧情”,到底是怎么来的?
剧情爽感制造了智性错觉。
清一色工厂剧情模式:乡下神枪狙击手、手撕鬼子的山匪悍将,不费吹灰之力就打一票敌军,外加缴获“大佐军刀”。有时候一场战斗砍了五六个大佐,编剧连名字都不愿取。
观众也许笑了,但背后是真正抗敌将士的辛酸硬仗被戏谑化了,那些真凭实据打杀大佐的战役,一个个记载详细、处处血性。
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大佐伊势高秀在苏军炮轰中阵亡,同日战死的大佐还有四人。
苏军出动大规模陆空协同,坦克、步兵、电报兵、侦察分队悉数整编,一场纯现代化战争,才有可能令如此多的大佐“阵亡”。
这种密集伤亡的节点,整个战争中只能数得出一两次。
《亮剑》中“观摩团伏击”确实有战史影子,但在史料中,从未有单次战斗俘虏六大佐+一少将这种豪华战报。
至多是大队长、中佐级别的随军军官遭遇游击军奇袭,造成短期混乱。
六大佐、少将成套俘虏,更像是把观众爽点抛到了历史的天际之外。
撕鬼子不难,撕事实,才犯忌。
那为什么近年剧作一再“杀高官”设定,哪怕打死个大佐都不够看了?
将士战绩不好演,“将级敌人”砍起来更解气,也更能强调主角的“不凡”。
大佐再往上是将军,这类鬼子将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真正击毙的寥寥可数。
只有几个确认名录的少将、中将牺牲,真实得如掷地铁钉,你数得清,查得到。
一旦再往上造故事,那就涉及了历史真实性的红线,所以编剧只好“佛系停留”在大佐层面,左不过是换个角度爽文升级。
久而久之,“大佐满地走”的离谱幻象,就镌刻在了国人的战争认知中。
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无可避免。但底线是什么?
是不能忘了一个大佐肩章背后,是多少无眠夜晚的狙击蹲守,是情报员用生命换来的路线图,是整团人马绕山运送炸药的硬仗计划。
一个大佐阵亡,不是剧情编造出的“主角光环”,而是实打实的战略胜利交换品。
抗战记忆要靠热血撑,也要靠细节守。如果让神剧逻辑继续生根发芽,我们可能会离真正的历史越走越远。
来源:巴黎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