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再放大招!四部待播年代大剧强势霸屏来袭,你准备好追剧了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17 04:15 2

摘要:算盘珠子噼啪响,算的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收视率、广告溢价、会员拉新、政策加分,还有“我不想再被地方台抢走风头”的狠劲。

央视把四部年代大剧一次性摆上桌,摆的不是菜,是算盘。

算盘珠子噼啪响,算的是2024年第一季度的收视率、广告溢价、会员拉新、政策加分,还有“我不想再被地方台抢走风头”的狠劲。

算盘背后,谁的手在拨?

拨给谁看?

拨完以后,观众的钱包和遥控器听谁的?

把镜头拉近,答案全在细节里。

《造城者》抢到了央视一套黄金档,赵丽颖+黄晓明,流量和官方认可度一次打包。

国家广电总局2023重点剧目名单里把它放在前排,等于提前发通行证:题材安全、人物正面、节奏昂扬。

80年代农民在滩涂建城,听着像历史课,拍出来是“中国速度”的预告片。

道具组把1984年的搪瓷缸、绿邮筒、凤凰单车全按1:1翻模,连公章的字体都刻成当年工商局原版,这不是怀旧,是盖章认证“我足够真实”。

真实是为了让50后到80后点头,让90后发朋友圈,让00后看热闹。

央视要的是三代人同时坐在客厅,广告商要的是三代人同时打开手机扫码。

算盘珠子拨到这里,声音最响。

《我和我的命》把爱奇艺拉进来一起,央视八套+网络同步,台网双赢的模型2023年已经跑通,2024年继续复制。

谭松韵演70后打工妹,从山区流水线干到深圳董事长,时间跨度27年,刚好覆盖改革开放下半场。

梁晓声原著最大的价值不是情节,是“普通人也能写进史诗”的通行证。

央视需要这种通行证,把“女性创业”四个字写进宣传稿,既呼应政策也呼应市场。

后期已经做完,却压着等Q1档期,是因为央视要等《造城者》先热,再把“女性奋斗”接棒,形成话题接力。

排播是门兵法,不能两军同时冲峰,必须前后脚,收视率才能叠浪。

《生命树》的算盘珠子上刻着“国际奖项”。

胡歌+杨紫,流量够用,但真正的底牌是正午阳光+国家林草局。

三江源国家公园给剧组开绿灯,意味着航拍镜头可以拍到藏羚羊真实迁徙,盗猎案卷可以调原件,制服可以按当年刑警队旧照片还原。

央视把这部剧推到2024年3月,瞄准的是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提前一个月播出,方便剪出英文版送评国际节展。

算盘珠子再响一声,出口转内销的口碑就值回票价。

观众看到的是高原故事,央视看到的是中国生态治理成绩单,广告商看到的是ESG概念落地,三方各取所需,算盘才算平。

《冬去春来》目前只有PPT,但PPT里已经露出杀气。

郑晓龙+高满堂,一个拍出《甄嬛传》,一个写出《老酒馆》,两人联手等于提前锁定“年度剧王”提名。

网传白宇、宋佳有望加盟,消息是谁放出的?

剧组自己。

选角还没落笔,先把热度炒热,让平台竞价,让演员自降片酬抢位,让广告商提前占坑。

央视不着急,因为这部剧的卖点不是故事,是“90年代北漂文艺青年”八个字。

这八个字一出口,立刻把北京本地收视率拉高30%,北漂老炮儿、文化圈、媒体圈全被精准狙击。

央视把播出时间留到2024下半年,是给《造城者》《生命树》留足获奖和发酵空间,再让《冬去春来》压轴,形成“央视年代宇宙”闭环。

算盘珠子最后一响,全年KPI落袋为安。

四部剧,四种算法,算来算去,算的都是观众的时间。

时间只有24小时,央视多抢一小时,地方台、短视频、游戏、直播就少一小时。

2023年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跌破2亿,IPTV+OTT加起来不过3亿,而短视频用户破10亿。

央视不拼数量,拼的是“家庭同时段集体注意力”,只要一家三口肯坐回沙发,广告就能卖出全家桶价格。

年代剧是拉回家庭注意力的最稳绳索:老人看回忆,中年人看青春,年轻人看复古滤镜,各看各的,却坐在同一张沙发。

算盘珠子拨到这里,声音最闷,却最值钱。

演员也在打算盘。

赵丽颖急需一部官方盖章的正剧甩掉“古偶女王”标签,黄晓明需要一部群像戏冲淡“油腻”舆论,胡歌要凭生态守护者冲国际奖项,谭松韵要借女性创业故事完成青衣转型。

央视把平台开放,演员把身价下调,广告商把预算加码,三方一起把“年代剧”推成2024第一风口。

风口不是风,是算盘珠子拨动后的气流。

观众手里也有算盘。

有人算会员费,有人算投屏广告,有人算弹幕时间。

央视不管这些,央视只要遥控器在直播频道停留超过30秒,广告商就按秒结账。

30秒背后,是剧组三年采风、千万道具、亿级宣发,是广电总局、国家林草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爱奇艺、正午阳光一起写下的联合签名。

观众一按遥控器,签名就生效,合同就兑现。

算盘珠子噼啪响,响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心跳。

四部剧播出后,会出现三种声音:第一种,“央视终于拍出人味”;第二种,“还是主旋律套路”;第三种,“不如短视频爽”。

三种声音都对,也都不对。

央视要的不是对错,是存在感。

存在感换算成数据,数据换算成广告,广告换算成预算,预算再拍下一部剧。

循环一旦跑通,遥控器就被收编。

观众以为自己选了剧,其实是剧选了观众。

算盘打到最后一粒珠子,问题只剩下一个:2024年,你把时间投给哪一部?

还是干脆把遥控器一扔,让手机接管夜晚?

央视已经把菜端上桌,吃不吃由你。

可别忘了,菜价早已写进广告合同,你动一次筷子,就有人收一次钱。

不收钱的那一方,真的存在?

来源:俊俏河流WM

相关推荐